第(2/3)頁 程諾又順了一口粥,接著說道:「按理來說這是公家要做的事,咱們私人不好插手,但以前些日子知縣的做法,恐怕是指望不上,說不定還得再被盤剝上一筆,效果自是難說。」 以張蹇這種地方自治的趨勢來看,加上宗族勢力的支持,實際上要比知縣的權力更大,如果他真的選擇中策,效果肯定是有的,說不定還要更好。不過從個人角度來看,這批災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批勞動力財富,就這么放棄了未免有些可惜,何況大生紗廠還正處于極速擴張階段,又需要大量人手。 因而張蹇在聽后也只是簡單點點頭:「不錯,中策安置流民回鄉耕作,給予他們一定優惠,也是一個好辦法,不過我以為上策更好。」 「上策養恤的歷史要更加久遠一些,可上朔至戰國年代,我猜想張老的養恤主要包 括施粥、贖子、居養等內容,以民本思想為基礎,以安置災民和救災濟民為救助理念,極大維護社會社會安定,同時成年勞動力可以幫我們進一步開墾農田,子女也可以上我們的新式學堂,比他們回到故土的生活要好上很多啊。」 「對,就是這個道理,與其回去繼續受災受難,不如跟著我們繼續開墾這些荒地,等到來年科學院的棉農種子培育完畢,只是這些農田恐怕喂不飽大生紗廠。」張蹇哈哈大笑,跟程諾碗里添了幾勺新粥:「剛才的涼了些吧,再盛點熱的。」 有私心更好,其實在歷朝歷代中清代是災荒發生最為頻繁的歷史時期,從1616年清政權建立至1911年清政權滅亡的近三百年間共發生災害1121次,平均每3月1次,地方官員們大多視而不見,消極賑災,甚至匿災不報或重災輕報,中間克扣災銀,中飽私囊,更是數不勝數,災民們回去就是在遭罪。 比如貪污興修水利的銀兩,導致水利工程質量低劣,河工失修,降雨量一旦過大,極易發生水災,而降雨量過小又無水可供灌既,加大災害發生的可能性。 在借鑒了后世的賑災方法后,程諾反而有了更好的主意,把粗糧餅棚在快子上說道:「張老,既然選擇上策養恤,我這里還有一策加以輔之,實施效果要更好。」 張蹇來了興趣,下意識撫著胡子笑道:「若是蠲緩或放貸,那就不必說了,咱們還是有自己的原則,干涉地方賦稅、放高利貸的形式,終究還是不妥。」 程諾搖頭,說道:「非也,我以為咱們可以進行農賑,其特點就是‘它救與自救,相結合。」 張蹇把手放下,疑惑道:「農賑?說說看。」 程諾站起身來,走到其身邊說道:「農賑即以種子肥料,施放災區;應用販款,低利借貸,使得添置耕牛農具,扶助其回復元氣,恢復生產能力。打個比方,災民們可以用佃農的身份在通州開墾荒地,大生紗廠可以借給他們種子、肥料及農具,或者低息貸款,只需要從來年的收成中慢慢收回即可。」 …. 張蹇聽完立馬驚喜的從椅子上站起來:「農賑好啊,這樣可以極大的調動他們的開墾決心,為了還貸勢必會投入更大的精力到農業中去,對于雙方都有好處。」 其實在民國以前并沒有出現過類似的賑濟方式,其創設還要等到1931年的江淮大水,這場被廣泛認為是有記錄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自然災害中率先使用,當時為廣大災民所接受,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今將其提前拿出來,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這民國他也是三天兩頭老受災啊。 正如程諾猜想的那樣,絕大多數災民們都不愿意回到故土,談及當地父母官的名字時,都是咬牙切齒直搖頭,誰還愿意回去遭那份罪。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