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多了我不說,你們把這活干好,錢肯定是差不了,總也比以前好。” 雷東寶這個劇中的主角,跟王言關系不大。 如同他方才講的,發展得一步步來,先解決了縣里的問題,之后再去輻射農村人口。工業的齒輪轉起來,他們肯定是要被卷進來的。 總是農民付出的最多,承受的最多,在分配的時候卻總是得到最少。 哪怕現在縣里的紡織廠看起來跟農民沒太大的關系,但實際上一樣是農民承托的。他們吃的糧食、采購收購的棉、麻、竹、動物皮毛等各種原料,都是農民勞動而來的,是絕對沒有辦法脫開干系的。 但晉陵縣的人民,并沒有得到很多,而紡織廠的職工,甚至已經要開始住進樓房了。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物質就是不豐沛,農村人口也太多了,不可能一下子全部照顧到。盡管王言現在已經發展的很快,卻也沒做到照顧了全縣的城鎮人口,只能是一步步的來。 王言沒給雷東寶出什么主意,這個時候,他們干什么都是麻煩。他真要是幫忙出主意,不用想,小雷家的麻煩,都得落到他的身上。有那功夫,他不如多搞搞研究,讓紡織廠更快速的發展起來。 如此說了一番,王言拍了拍他的肩膀,沒有再過多理會,而是同老祁廠長以及其他人一起,在工地上溜達了一下,指出了一些問題,讓建筑公司的人注意,主要還是安全建設…… 雷東寶同村里人一起干著活,看著王言背著手,叼著煙,溜溜噠噠的在工地中查看情況,指導工作,不由生出一股大丈夫當如是的感覺…… 他今年才退伍回來,因為他出過門,走的遠,比村里人更有見識,再加上他從小就調皮搗蛋,在村里也很有威懾力,回來以后成功當選了村長。 他聽說政策變動了,要發展經濟,可他不知道怎么干,已經絞盡腦汁的愁了許久。每天都看著各種的報紙,希望從上邊得到一些經驗,他也好跟著干一干,他也想像王言那么威風…… 王言不知道雷東寶竟有了劉邦一般的想法,知道了也不過是一笑了之而已,他自顧做著自己的事。 他優化了一下鞋服廠的生產流程,這邊的工作模式效率還是比較低的,他改了一下流程。同時又從縣里的縫紉機廠訂了一批縫紉機,為著今后的擴大生產做準備。 他也親自出動,改裝升級了裁切之類的的設備等等,更加的提高一些效率。一樣也是為了之后做準備。 第一期的試生產,只做了兩千條。主要的時間,都是在紡織牛仔布的各種環節上,之后的裁剪、制衣,沒有那么費時間。 只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兩千條牛仔褲就生產完畢,外包裝是牛皮紙,包裝的特別規整,顯著很是好看。 生產完畢以后,縣城里留了五百條,余下的一千五百條裝了車,徐縣長親自隨車去了市里推銷。 王言不知道徐縣長怎么敲的市里的門,但他知道,縣里上架的牛仔褲,一天就賣沒了,多數是讓紡織廠的年輕人自己買了去。 他們早都聽說了,這個牛仔褲是外國來的樣式,自家廠長讓人改了適合國內穿的版型,廠長還說了,自家紡織廠生產出來的牛仔布,比外國的更好。沒人懷疑,他們都信。 所以在縣里,當天上架,當天賣光,當天就有男男女女穿著牛仔褲出街了。 褲腿和腰都放粗了,前后四個兜也改成了正經的兜,沒有牛仔褲的那個小兜,兜口也放大了一些,更利于手插進去。不過因為褲腿盡管放寬了些,卻也沒有真的那么寬,前邊的倆兜也還是不那么方便,但總比原本的更好一些。 這設計還是王言帶著鞋服廠的老裁縫做的呢,不是他指使的,是他親自上了手的,他畢竟也曾經是個專業的裁縫…… 不過盡管縣城里的褲子都賣沒了,第二天也有縣里的年輕人去問什么時候補貨,但紡織廠還是沒有補貨,而是悶頭接著生產。 直到四天以后,徐縣長打了電話回來,說事情辦妥了,可以在市里銷售,第一批的一千五百條已經要賣完了,讓這邊趕緊生產往市里送貨。接著又說他拿了幾條樣品,要去省里推銷,打通全省的銷路。 徐縣長是從北京來的,在原劇中,做到了省二把手,那時候才是九十年代。按照正常的發展路線來說,他能走到決策層。 這是正經的大腿,要不王言怎么那么配合他呢。現在好辦事兒,以后更好辦事兒。 于是王言直接在本地的上了一千條,而后將余下的全都送去了市里。 紡織廠和鞋服廠加大馬力生產,同時又開始吸收起了縣里的沒有工作的人員,自然是按照老規矩,先從鞋服廠的子弟開始,十六歲以上全都要。 與此同時,因著紡織、制衣,更適合女同志工作,他也重新對原有的職工進行了調配。將新招進來的男同志送去生產機械,生產農機,將愿意離開那里的女同志,安排去紡織、制衣,盡量合理的分配勞動強度,但也尊重職工個人的意愿。 哪怕以后想要調整,也是來得及的。因為做衣服,搞紡織,真的做起來,在還沒有實現自動化的時候,用人是非常多的,這是正經的勞動密集產業。 只要牛仔褲打開了市場,賺到了錢,那以后晉陵的服裝生意只會越做越好。做完了褲子,他可以做衣服,做整套的牛仔服。他可以開系列,建品牌。在國內有了名氣,他自然可以順利的去做外貿,可以接單給洋鬼子做代工。 之后慢慢的拓展全品類的衣服鞋帽,構建自己的品牌,只要牌子不倒,路線不歪,晉陵縣靠著這一個衣服品牌,就足夠養活許多人,過上安逸的日子。 當然那得是王言來做才行,畢竟想做品牌,沒那兩下子可真不行。尤其是現在外國月亮圓,洋貨就是好的時候,衣服做的再好,不如品牌整倆字母。 洋氣,不是一個好詞。 但這是個褒義詞,內里卻是自貶的,開始就是自卑的。只不過隨著時間過去,人民群眾通用了,成了日常用語,與‘時尚’這個詞掛了勾…… 牛仔褲的銷售,是不用布票的,但是相應的卻提高了售價。一條褲子,是一般職工一個星期的工資。國營商店拿兩成的利潤,剩下的再結算給紡織廠,去除了成本,紡織廠的利潤能有五成。 但賬當然不是這么算的,因為對外的說法是,牛仔布生產不容易,牛仔褲的工藝也能更復雜,成本高昂…… 這是臺面下的事,在臺面上,牛仔褲的銷售成績十分喜人,人民群眾確實需要一些新花樣,對于吃穿用度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徐縣長跑通了省里,也就等于跑通了全省。但實際上,紡織廠和服裝廠的機器都要冒煙兒了,職工們也是加班加點三班倒的干,但是生產出來的褲子,也沒有供應的上市里和省城的需求。 現在就是這樣,基本什么東西都是供不應求。 看著服裝廠里熱火朝天忙碌的工人們,徐縣長欣慰的哈哈笑:“招多少人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