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所以她跟李云海的分紅方式,按照建廠之初確定的那樣分配。 cca分廠的利潤,全部歸李云海所有,碳粉廠的利潤,兩人平分。 碳粉廠的訂單,林小鳳只分一半,也自價值不菲。 除掉七七八八的開支、成本、運費,預估下來,李云海可以賺到5.5億元,林小鳳可以賺到1.3億元。 這可比李云海之前預計的還要多。 林小鳳說這樣的分配很合理,她什么也沒做,什么風險不用擔,凈賺1.3億!已經十分知足了。 女人的闖勁和抗風險的能力,還是不能和男人相提并論,這也是她的局限性,雖然她在國外待過很長時間,但她看不到cca的未來。 否則的話,她完全可以和李云海平分這些利潤。 但對林小鳳來說,投資一家工廠,賺到了這么多的錢,完全是意外驚喜,她已經很滿意。 李云海擴大了cca的生產線。 他覺得現有的生產線,產能不高,占地面積大,可以進行優化和調整。 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來干。 李云海找到化工研究院,又交給他們一個新的課題,那就是研究一套新型生產線。 同時,他還要研究和優化配方,提高碳粉的黑度,黑度當然是越高越好,平均黑度能達到1.5,就是比較好的碳粉,此外,還要提高轉印率、減少生產過程中的廢粉。 李云海要打造優質、優價的耗材。 他的要求是,耗粉量低、光澤度強、兼容性廣、整體效果接近原裝,價格合理,高性價比! 他并沒有因為自己生產的cca遙遙領先,就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 那肯定是行不通的。 國外的采購商人并不是傻子,他們會進行對比。 如果你的新型產品,并不能給他們帶來好的體驗、好的銷售,那他們很快就會拋棄你。 他們才不管你是不是所謂的新型cca! 所以,李云海必須精益求精,不斷的開拓創新,繼續研究開發,才能在世界cca中立于不敗之地。 李云海之前請的那個研究團隊,仍然留了下來,他再次投入了500萬,進行新配方和生產線的優化設計。 他還邀請了機械設備制造方面的大佬加入這個團隊,將整個科研團隊的人數,擴張到了100人。 李云海給每個科研人員的每月補貼,提高到了300塊錢。 100個人,每個月的補貼費用就高達3萬元,一年就是36萬。 此外,他還設立了高額的獎金制度,凡是做出科研成果來的,都有不菲的獎勵。 他比任何人都明白知識的價值。 比起研究新型cca來,對配方進行優化,開發新的生產線,相對來說又要容易一些。 經過一番擴建,cca分廠,一共擁有生產線10條,其中黑色7條,彩色3條。 省化工研究院的研發中心,等于成了李云海的御用研發中心。里面的研發檢查設備均為世界先進水平的進口設備。 此外,李云海又投資建設了一條樹脂生產線。 cca的總產量達到了一年6000噸,其中黑色cca的年產量是4200噸。新的生產線,也就是彩粉達到年產量1800噸。 每個月達到了500噸的生產量。 碳粉的生產線也隨之增加。 經過這一番擴建,5000平方米的廠房全部用盡。 李云海有先見之明,考慮到后續的發展,立馬向政署申請新的工業用地。 西州市里劃撥了2萬平方米的土地給四海耗材廠。 李云海和省建工局合作,再次建設更多的廠房。 關于招工的事宜,李云海和林小鳳商量,還是從農村招工。 農村人吃苦耐勞,老實聽話,工資待遇要求不高,完全滿足工廠的基本生產需要。 李云海回了一趟老家,和邵玉清合作,在鄉里招200個工人。 他招人以初中以上學歷為主,如果是高中學歷就更好。 邵玉清自然全力配合,在全鄉各村貼出告示,又在各村喇叭里喊話。 200個工人,很快就招齊。 這些人都是青年后生,初中或者高中學歷。 有了工廠和老員工,再帶新員工就很快捷。 這次他多招了不少人,以備不時之需。 李云海的工作重心,自然而然的放到了工廠上面。 因為工廠已經成了生產金錢的機器! 四海商店和四海學校的收入也很穩定。 隨著計算機普及化的展開,四海商店每天都能接到不少零售和采購業務。李云海參加廣交會期間,店里的銷售也賺到了40多萬。 四海學校每個月的培訓收入是20萬左右,上機收入達到了10萬左右。 這兩個產業加在一起,每個月有70萬左右的利潤,也算十分可觀,足夠李云海用來維系日常支出。 耗材廠接到的訂單,全部完成,需要幾個月的時間。 碳粉的利潤雖然低,但賣得也多。 四海耗材廠之前生產的碳粉,囤積了6000多噸,這次全部銷售一空,還有一萬多噸的缺口。 根據現有的產能,廣交會上的訂單,在兩個月之內,可以全部完成交付。 這么一忙碌,時間來到了六月初。 大多數外貿訂單,都已經完成了交易。 只有亨利的那個大訂單,還沒有完成。 亨利的訂單是最后接的,數量又大,李云海接單的時候,就和他談好了,要六月份才能交付。 眼見一切工作都走上了正軌,李云海的心再次蠢蠢欲動。 他想打開國內的cca和碳粉市場。 國內的耗材廠并不多,全部集中在沿海地區。 就在李云海打算去一趟特區珠城和北金推銷時,一個重磅消息忽然傳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