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介紹下南北朝騎兵-《晉末長劍》
第(1/3)頁
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具裝甲騎最黃金的年代。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其實和東漢有關。
(一)東漢非常愛用具裝甲騎。
開國初年,吳漢帳下有三千多烏桓騎兵,屢屢沖鋒陷陣,曰“突騎”。
當然,劉秀帳下不止三千多騎兵,但主要來源是幽州。
幽州胡漢雜處,內(nèi)遷的胡人開始學習中原肉搏騎兵的套路,漢人也大量學習騎馬射箭,相互交融,成了劉秀騎兵的主要來源地。
東漢立國后,幽州突騎被南遷至洛陽。
此時洛陽共有兩支突騎部隊,其一是長水校尉統(tǒng)率的烏桓突騎,其二是屯騎校尉統(tǒng)率的幽州突騎,編制為:
屯騎校尉營,有員吏128人,領士700人——兵源地為幽州,胡漢都有。
長水校尉營,有員吏57人,領烏桓胡騎720人。
當時北軍五校帳下總共3526名士兵,突騎計有1420人,比例相當之高,幾乎是40%。
洛陽之外,重鎮(zhèn)黎陽有一支幽州突騎,人數(shù)不詳,大概率和屯騎、長水差不多,七八百騎。
這三支之外,東漢邊郡還有一些突騎,單個郡數(shù)量相對較少,但加起來總數(shù)不少。
這幾部分之間其實是有等級差的。
一般而言,東漢政府從邊郡突騎中挑選精銳補入黎陽營。
黎陽營經(jīng)常參加外部戰(zhàn)爭、鎮(zhèn)壓內(nèi)部叛亂,其精銳驍勇者補入屯騎校尉所統(tǒng)之軍。
內(nèi)附胡人部落中的驍勇者,直接補入長水營。
又因為烏桓時不時叛亂,以幽州土著為兵員的黎陽營、屯騎營地位就顯得很重要了,因為這支部隊的兵員不一定是胡人,而是“幽州土著”——可能是漢人,也可能是胡人。
比如,鄧訓就曾將黎陽營屯狐奴,鎮(zhèn)撫烏桓叛亂,最后成功升任護烏桓校尉。
或許有人會問,東漢的騎兵編制也太小,禁軍+黎陽營不過兩千余騎,邊郡突騎規(guī)模比這大得有限,而胡人騎兵動輒以萬計,人家是傻子嗎?為什么不造反?
很簡單,劉秀建國后對突騎進行了具裝化。
江蘇徐州十里鋪出土的東漢墓中,出現(xiàn)了精銳具裝甲騎攻擊輕裝刀盾步兵的畫面。
另外,山東嘉祥出土的東漢水陸攻戰(zhàn)畫像石中,多處出現(xiàn)了刀盾步兵攻擊手持長兵器的具裝甲騎的畫面。
河南南陽王莊漢墓出土的河伯出行圖中,河伯的侍從要么扛刀盾步行,要么騎“魚”,再看其裝備,完全是具裝甲“魚”——其實把魚換成馬就是了。
具裝甲騎屬于重騎兵,但重騎兵不僅僅是具裝甲騎。
人、馬都披鎧甲的,叫具裝甲騎,算是重騎兵的一種高階版本。
人披鎧,馬不披鎧的,只能稱為重騎兵,是普通版本。
兩者戰(zhàn)斗力是有差距的。
東漢靠著這一套,還是玩了很久的。
一旦有事,就出動具裝甲騎,征發(fā)屬國騎兵,外加中原步兵,四處平亂。
東漢的正規(guī)軍兵力真的少得可憐,完全就是走精兵路線,因為開支小。
(二)東漢末年、曹魏時期
到了東漢末年,從邊郡選拔精銳入黎陽營,再從黎陽營選人入屯騎營的路子走得不是很暢通,屯騎、黎陽二營的突騎漸漸變成父死子繼。而常年生活在中原富庶之地的人,素質(zhì)大大下降,有人甚至利用特權開始經(jīng)商,戰(zhàn)斗力一落千丈。
桓靈二帝時還有買賣禁軍軍額的事情,北軍五校、黎陽營等曾經(jīng)立下過赫赫戰(zhàn)功的部隊變得烏煙瘴氣。
東漢朝廷也不是沒有做過努力。
比如從幽州招募新人南下,補充屯騎、黎陽二營。
長水營這個時候也大量充斥鮮卑人,取代了之前的烏桓人。
也不知道為啥,可能是因為鮮卑人在這一時期戰(zhàn)斗力超過了烏桓人,東漢朝廷也不愿意再用烏桓關系戶了。
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東漢朝廷之前都是無償征發(fā)烏桓人的,但到漢靈帝時不行了。
不過,烏桓人比例是降低了,但漢人突騎的比例下降得更低。
在東漢末年,突騎中人數(shù)最多的是鮮卑人,其次是烏桓人,然后是漢人。
而在東漢初年,突騎中漢人甚至略微多于烏桓人。
東漢人對此總結得很好:“漢主胡輔”、“漢胡并重”、“胡重漢輕”,分別對應東漢不同的歷史時期。
值得一提的是,鮮卑人因為大量進入禁軍當兵,本身又與幽州人雜處——幽州是禁軍突騎、黎陽營的重要兵源地——他們開始大量習練中原戰(zhàn)法,即用長戟、長槍作為馬戰(zhàn)兵器,這是其區(qū)別于其他部落的重要標志。
東漢滅亡后,北方被曹操一統(tǒng)。
曹操收三郡烏桓,以為天下名騎。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昌市|
汉源县|
开阳县|
龙南县|
芮城县|
合川市|
聂荣县|
闽侯县|
布拖县|
木兰县|
湘潭市|
平顺县|
通河县|
休宁县|
富源县|
麻阳|
青河县|
乌海市|
七台河市|
远安县|
华蓥市|
纳雍县|
罗平县|
屏南县|
衡山县|
襄垣县|
同心县|
兴隆县|
柞水县|
仪陇县|
潮州市|
永济市|
广安市|
汾西县|
阳春市|
罗源县|
营山县|
承德市|
昌邑市|
石林|
三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