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時近六月,荒廢已久農田之內,蒿草遍地。 河岸邊密密麻麻的蘆葦叢中,野鴨沖天而起。 土塬上滿是墳包,清明已過,新墳舊墳卻無人祭掃。 這里仿佛是一片被人遺忘的土地。 驀地,馬蹄聲由遠及近,間或夾雜著兵刃交擊聲。 沖在最前面的是百余騎,人人奮馬疾馳,仿佛在奪路而逃一樣。 跑在前面的人還好,落在最后面的十余騎身上或多或少插了幾枚箭矢。 而在他們身后數十步,人數幾乎是他們三倍的騎軍大聲呼喝,怒吼連連。 有人持槊,有人拿戟,還有部分人拿著角弓,偷冷子上去一箭。 雙方一追一逃,轉眼已奔出去數里地。 這個時候,逃跑一方的東南側,又沖來兩百余騎,看其裝束,不似中原之民,更像烏桓、匈奴之流。但他們的目標恰恰就是在前面奔逃的雜胡騎兵,動作快捷迅猛,毫不留情,看樣子已在此地埋伏許久。 是哩,他們出發的地方是一片樹林。 出樹林后,沒入幾乎一人高的蒿草之中,緩緩加速,待聽到連綿的馬蹄聲后,驟然殺出,從側翼切入敵軍叢中,刀槍齊下,角弓連連,瞬間將敵軍殺了個人仰馬翻。 追兵一沖而至,從后方將敵人切割圍攏,肆意屠戮著。 一次成功的伏擊! 毫無疑問,這是兩部分人馬互相配合,有意識將敵人驅趕到預設戰場之中,再聚攏圍殲。 執行過程中出了稍許差錯,讓匈奴人躲過了第一個伏擊區,好在計劃本身有冗余,調動的兵力也多,一個不中,還有第二個。 這會戰斗進入了收尾階段。 匈奴騎兵知道逃不掉了,有人絕望地拼死一搏,有人用生疏的官話乞求投降,還有人心一橫,迎著對方的騎兵,不管不顧直沖,試圖沖出一個缺口,逃出生天。 但一切都是徒勞的。 乞活軍的烏桓輕騎在外圍游弋。 義從軍的沖擊騎兵長槊大戟,近身之后猛沖猛打,很快將最后一股敢于抵抗的敵騎挑落馬下。 偶有匈奴人沖破阻截,試圖逃走時,乞活軍游騎立刻圍攏上去,將賊騎連人帶馬射成刺猬。 戰斗很快就結束了。 義從軍騎兵下了馬,先救助己方傷兵,再給匈奴人補刀,打掃戰場。 乞活軍也能撿點好處,傷馬、死馬的肉可以拿走,皮革上交,尤其是最優質的馬胯革。 敵人破損的軍械允許其帶走,回去修修補補還能用。 這些東西,義從軍的兒郎們還看不上。 這些匈奴輕騎,滑不溜手,速度賊快,大部分人身穿皮裘,只有很少一部分有皮甲護身。 近戰武器不是沒有,但技藝荒疏,不是很擅長。 他們最大的特點還是機動靈活,速度飛快,騎射精準,騷擾起來讓人頭疼不已。 對付他們,只能盡可能調集幾倍的兵力,利用埋伏、誘敵等手段,以優勢兵力圍殲其一部,讓他們心中恐懼,增大他們的成本,遏制下敵人猖獗的氣焰。 “揪住這么一股賊人,還真是不容易。”義從督滿昱登上一處小土坡,看著散落一地的人馬尸體,感慨道。 他身后跟著三員騎將,副督喬洪、散將段雄、部曲將陰奇。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