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集中解答一些問題-《晉末長劍》


    第(2/3)頁

    募兵是有軍餉的,有一筆龐大的維持費用。

    開啟大規模職業化募兵的唐朝最多時有多少兵?

    唐玄宗天寶十節度的兵力數據擺在那里,光一個范陽鎮就九萬人,當時全國大約56-60萬軍隊。

    但請注意,這個時候的軍隊,并不完全脫產,還有一部分人是屯田的。

    有書友提到怛羅斯之戰,其實高仙芝沒多少兵。

    整個安西四鎮,也就兩萬余兵。

    他當時應該是挑選了幾千或一萬兵——不可能全部調走,地方要駐防——然后又征發了“土團鄉夫”(農閑時操練的農民)一萬余人,湊足了兩萬唐軍(1萬以內的正規軍+1萬多土團兵)。

    另外,他還征發了蕃部丁壯五萬人——葛邏祿、突厥種部落。

    再回到唐代兵力。

    到了中唐藩鎮割據時期是多少人呢?

    穆宗、憲宗時期都有宰相匯報,九十九萬余人——具體數據我上本書寫過,記不清了,99萬7千多還是8千多的,精確到了個位數。

    宰相的正式奏疏,精確到個位數,做不得假,至少兵籍文冊上有這么多人,財政預算也要按這么多人來制定。

    唐三百多州,每個州都有州兵。幾個州組成一個藩鎮,有鎮兵、牙兵。

    一些重要地點,還有縣鎮兵。

    值得注意的是,這時候士兵們不愿意屯田了。

    除了少數邊遠軍州,物資轉運困難的地方還有屯田現象外,剩下的都是職業士兵。

    中晚唐一個兵年花費20-24貫石,當時全國財政收入最多時3600萬貫石——和明清時不一樣,中晚唐兩稅法(以財產多寡計稅,不按戶計稅,有錢的多收,沒錢的少收,有點類似清朝的攤丁入畝)時,商稅(榷鹽、榷茶、榷鐵、榷漆等等)最多時占到了財政收入的一半。

    當時唐廷給每個藩鎮定了軍額,如宣武鎮十萬人、淮南鎮三萬五千人、幽州鎮五萬人等等……

    數據有據可查。

    養不活兵的藩鎮,中央補貼,這些藩鎮一般相對聽話,愿意為中央打仗,討伐不聽話的藩鎮。

    至于有人提到西班牙養多少兵費勁這種事。

    我第一本書正好寫大航海時代的,比較了解那時候的內容。

    首先,那是募兵,即職業士兵。

    其次,火器時代,花費激增。

    第三,國王其實沒什么錢。

    英格蘭國王為了打英荷戰爭,把老婆的嫁妝都賣了,還欠了一屁股債。

    這些債向誰借的?

    貴族、教會、銀行家。

    這是東西方國情的不同。

    軍事和外交歸國王,國王打仗,貴族、教會不一定出錢的。

    國王只能在直屬領地征稅,或者借債。

    倫敦或阿姆斯特丹的銀行家們還給國王高利貸,比如信譽不好的西班牙王室,借貸成本是年利率20%,因此幾次破產。從美洲運回來的金銀,經常來不及鑄幣就直接以銀條、銀塊形式拿去還債。

    另外,西班牙60%的收入,是被王室奢侈花費掉了,并沒有用到軍事上。

    好像扯遠了。

    再說回匈奴。

    胡人政權,你用漢地的標準來衡量就大錯特錯了。

    其實胡人政權的征兵形式大同小異。

    有據可查的契丹,一戶出一丁是常態,三戶出兩丁也不鮮見,出征的人還要自己準備武器和一部分糧食、肉干、奶酪。

    他們種地后就不管了,秋天才收,中間不需要忙活,反正“靠天收”。

    男人出征后,女人小孩亦可勉強放牧,維持生產。

    大發之下,所有成年男丁齊上陣,固然會影響農牧業生產,但負面影響遠不如漢人那么大——當然,非到生死存亡時刻,也沒哪個首領閑著沒事玩“大發”。

    平時為民,戰時為兵,幾乎沒有維持成本,所以不存在養不養得起這種事情,因為他們就不養兵。

    胡人正規化建設后,也會嘗試組建職業士兵,比如契丹的皮室軍,平時就有人供養,不怎么需要干活,專心訓練就是了。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浮山县| 斗六市| 顺平县| 札达县| 阆中市| 恩平市| 江源县| 昌都县| 繁峙县| 襄樊市| 通海县| 乌兰浩特市| 乃东县| 察隅县| 九寨沟县| 会理县| 陕西省| 永昌县| 临潭县| 沧源| 舒兰市| 滨海县| 扬州市| 邢台市| 会理县| 攀枝花市| 肥城市| 封丘县| 赣榆县| 承德市| 建瓯市| 宣武区| 马尔康县| 金溪县| 城步| 浠水县| 黄骅市| 阳朔县| 江阴市| 锦屏县| 怀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