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封禪大典,古今罕見。
二月丁丑,天子駕還東都,停留六日;甲申日,巡幸合璧宮。夏四月甲辰,還至京師長安,拜謁太廟,封禪及東巡之事結束。乃鑄乾封泉寶銅錢,盡廢舊錢。
乾封元年夏五月,唐高宗李治敕封吐谷渾可汗慕容諾曷缽,稱為青海國王,以為西部屏藩,助大唐抵御吐蕃。
自吐蕃攻滅吐谷渾,占領青海,領土便與唐朝邊疆直接相連,對大唐西域、河西、隴右形成直接威脅。由是唐廷日益不安,遂封慕容諾曷缽為王,扶助吐谷渾復國。
是年高麗蓋蘇文病卒,長子淵男生代為莫離支。
蓋蘇文是高句麗末期極具爭議性鐵腕軍事獨裁者,一方面抵御唐朝入侵,因此被本國認為是朝鮮半島民族英雄;另一方面又謂其殘暴不仁,且為弒君逆賊,又不善處理與唐朝關系,終至高句麗后來滅亡。
由于唐太宗征遼東時,著名安市之戰及建安之戰都發生在營口地區,故此至今營口地區很多文物古跡以及民間傳說,都與此段歷史有關。
蓋蘇文也因此戰,成為營口民間家喻戶曉人物。至今在營口大石橋及蓋州一帶,猶有蓋蘇文之妹蓋蘇貞鎮守青石關傳說,并有所謂蓋蘇貞墓。
在明清小說隋唐系列演義中,蓋蘇文為遼東國元帥,乃是青龍星單雄信轉世,要報前世之仇,奪取唐家江山;后為薛仁貴所殺,死后投胎西涼,轉世為蘇寶同,繼續與唐為敵。
蓋蘇文既死,遺有三子,長子淵男生,次子淵男建,三子淵男產。淵男生繼承莫離支大位,初知國政,出巡諸城,使其弟男建、男產知留后事。
朝內有人便施離間之計,對其二弟淵男建道:男生聽信其部下謀士諂言,深惡你二位兄弟,意欲除之。你二人若欲自保,不如先為之計。
又有人向淵男生獻諂道:公之二弟恐大人還都之后奪其兵權,故聽部將之言,欲以兵相拒,不令明公復回平壤。
復又還于平壤,對其二弟道:你兄即將派兵來,擒殺你兄弟二人矣。
淵男生心中疑惑,果然暗遣部將帶領親兵,回至平壤伺窺二弟舉止。于是男建及男產便中離間之計,信以為實,便將兄長部將及親兵全部拘押,然后以王命往召男生回京。男生大懼,由是不敢還京;男建遂自立為莫離支,并發兵討伐其兄。
淵男生走保別城,使其子淵獻誠渡海前往長安,向唐天子詣闕求救。
唐高宗聞說高麗內訌,不由大喜,遂再興師東征。
乾封元年六月壬寅,乃下詔旨,以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遼東道安撫大使,以淵獻誠為右武衛將軍;又以右金吾衛將軍龐同善、營州都督高侃為行軍總管,同討高麗。
秋九月,龐同善跨海登陸半島,大破男建,與男生之眾匯合。
淵男生向長安上表謝恩,并表示愿意再為唐朝附庸;唐高宗復詔嘉慰,封授淵男生為特進、遼東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撫大使,并封玄菟郡公。
十二月,以大將李世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郝處俊為副,率水陸諸軍跨海東征。
當是之時,武氏用事,國政軍事大權俱歸。
當初皇后之父武士彟先娶相里氏,生有二男,長名武元慶、次名武元爽;其后又娶楊氏,所生三女,長女配越王府法曹賀蘭越石,稱越石夫人;其次便為武后,三女適配郭孝慎。
武士彟病卒之后,武元慶、武元爽以及武士彟兄子武惟良、武懷運皆不尊敬楊氏,由此便被楊氏深恨。
其后賀蘭越石及郭孝慎皆都早亡,郭孝慎妻隨即亡故;武后長姊為賀蘭越石生子賀蘭敏之,又生一女,便即守寡。
武媚既被立為皇后,便封生母楊氏為榮國夫人,長姊為韓國夫人,叔父武惟良遷司衛少卿,武懷運遷淄州刺史;又封異母兄武元慶為宗正少卿,武元爽遷少府少監。
武后母楊氏既為榮國夫人,嘗在府中置酒設宴,與家人同樂。因于席間謂武惟良等人:你等頗憶疇昔之事乎?既得今日之榮貴,復又何如?
武惟良答道:我等幸以功臣子弟,早登宦籍,揣分量才,不求貴達;豈意以皇后之故,曲荷朝恩,夙夜憂懼,不以為榮也。
榮國夫人聞言不悅,乃轉告女兒武媚。
皇后因而恚怒,乃上奏疏,請出諸武為遠州刺史,外示諸臣以廉抑,實因惡之。于是以武惟良為檢校始州刺史,武元慶為龍州刺史,武元爽為濠州刺史。
武元慶至龍州未久,便憂郁而卒;武元爽坐事流放振州而死。
武后長姊韓國夫人及其女出入禁中,皆得高宗寵幸。韓國夫人不久去世,高宗便賜封其女為魏國夫人,欲納為嬪妃,武后聞而惡之。
武惟良、武懷運與諸州刺史皆詣泰山朝覲天子,又隨駕還至京師,向皇后敬獻美食。
皇后聞說是武惟良所獻,便心生一計,秘密下毒于酺醢之中,賜給外甥女魏國夫人食之,賀蘭氏由此中毒暴卒。皇后又追究食品來源,因而歸罪于武惟良、武懷運,定以欲圖謀害天子及皇后大罪,并皆誅之,并改其姓為蝮式。
武懷運兄長武懷亮早卒,其遺孀善氏對榮國夫人楊氏尤不禮敬,因坐武懷運之罪被沒入掖庭為奴。楊氏便令皇后尋其過錯,以荊棘扎束鞭之,善氏哀號震天,肉盡見骨而死。
武后之母楊氏只因小叔一句對答不合心意,便害其全族性命,狠毒如此,世所罕見。
便在楊氏毒害同族之際,金紫光祿大夫、廣平宣公劉祥道致仕在家,自隨駕往泰山封禪后歸來薨逝,享年七十一歲。
高宗甚為悲憫,賜其子劉齊賢承嗣父爵,授為晉州司馬。
此年去世大臣,更有竇德玄、令狐德棻與張昌令。
竇德玄麟德初年為檢校左相,勤職約己,居官無有過失,亦無建樹補益。乾封元年八月病卒,終年六十九。
令狐德棻乃宜州華原人,博涉文史,武德五年為秘書丞,受詔撰《藝文類聚》。至高宗在位,國家凡有修撰,令狐德棻無不參預,又監修《五代史志》、《貞觀實錄》及《高宗實錄》。著作等身,卒年八十四歲。
張昌令乃冀州南宮人,初舉進士,貞觀二十一年詣闕進獻所作《翠微宮頌》,太宗喜其文采,更令其起草《息兵詔》以試之,俄頃而就。尋為昆山道行軍記室,軍事露布皆其所作,為士林稱道。后出為襄州司戶,又參與北門修撰。乾封元年卒,遺有文集二十卷。
乾封元年冬十二月,唐高宗李治命李世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兼安撫大使,以司列少常伯郝處俊為副,復起十萬大軍,跨海東征高麗。
又詔命頭路元帥龐同善、契苾何力二將,并為遼東道行軍副大總管;水陸諸軍總管,并運糧使竇義積、獨孤卿云、郭待封等將,并受李世勣處分調度。更調河北諸州租賦糧草,悉詣遼東,以給軍用。郭待封者,乃已故陽翟公郭孝恪之子也。
李世勣欲使女婿杜懷恭偕行建功,杜懷恭推辭不得,遂亡匿于岐陽山中。臨行之際,對其妻道:你父治軍嚴厲,此去必殺我以立軍威。
李世勣聞而嘆道:杜郎疏放,動輒犯我軍規,此或有之。
乾封二年,李勣率揮師進至遼東,攻占新城(今遼寧撫順北高爾山城)。乃留副部管契苾何力守城,自提十五萬大軍東進,駐扎遼水。
高句麗時有數萬靺鞨兵據守南蘇,契苾何力主動出擊,斬首一萬多級,乘勝攻占南蘇等七座城池。于是率軍返回,復與大帥李勣匯合。
李勣笑道:我謂賢契自去歲離開中土,在外作戰已久,本欲使你守城歇馬,未料更建新功,遠超我等生力之軍也。
契苾何力亦為鬼谷門弟子,于是笑答:弟子本來已是師老兵疲,卻不料再見恩師,復又勢血沸騰,渾身之力又使不完也。
李勣聞言大笑:當年太宗皇帝曾云“何力心如鐵石,必不背我!”今觀將軍身體亦如鐵石,年過半百,尚有如此之勇也。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