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三十九集 平滅高麗-《華夏真相集》


    第(2/3)頁

      乃師徒奮進,又連續攻下高句麗十六座城。

      泉男建聞報大驚,急派出精兵,攻擊龐同善、高侃新城軍營,圖謀使李勣、契苾何力還救,以解平壤之危。

      未料此路軍馬,卻又遇唐朝另一位軍神,便乃是現任鬼谷掌門白袍大將薛仁貴。

      當時薛仁貴率軍合后,以備左翼,聞說新城告急,遂兼程以進,及時救援,一戰擊破高麗來犯之敵,斬首數百級。

      高侃進軍金山(今遼寧昌圖西),與高麗交戰不利。薛仁貴復率得勝之軍縱插橫擊,將高麗軍從中截為兩段,與高侃分別剿殺,再次大破高麗,斬首五萬級。

      唐軍由此攻占南蘇、木底、蒼巖三城,與淵男生軍會合。

      捷報傳至東都洛陽,高宗李治覽奏大喜,乃親手書詔,遣使往遼東敕勞薛仁貴:金山大陣,兇黨實繁。卿身先士卒,奮不顧命,左沖右擊,所向無前,諸軍賈勇,致斯克捷。宜善建功業,全此令名也。

      薛仁貴奉詔,益加振奮,更是勇往直前,連戰連捷。至來年亦即總章元年二月,薛仁貴僅率三千精卒,來攻遼東重鎮扶余城(吉林四平)。

      部將皆都以為兵少,勸主將休要輕進,需待大帥引主力來至再戰。

      薛仁貴說道:兵不在多,而在于將。

      于是率軍出征,趁夜突襲。高麗兵傾城以出,薛仁貴身先士卒沖陣,再破高句麗軍五萬之眾,斬殺及俘獲萬余。于進占扶余城,進而橫掃扶余川,境內四十余城皆都望風歸降。以三千破五萬,白袍將再創神話。

      莫離支泉男建聞說扶余失陷,恐怕整個遼東不保,遂傾其國內所有精銳,再次派兵五萬北上,渡過鴨綠江來救扶余。

      此番更為不幸,竟在薛賀水(今遼寧丹東趙家溝河)與戰神李勣遭遇。

      李勣聞說敵眾五萬北來,便道:來得好。此番不能再令薛禮獨吞也。

      于是便命契苾何力率一萬軍半渡而擊,大破來犯之敵。經此一戰,斬獲高麗軍三萬余,剩余殘眾掉頭向南,逃回平壤,唐軍乘勝攻占大行城。

      總章元年春夏之交,各路唐軍會師,推進至鴨綠江岸高麗軍營柵。

      李勣欲渡江發起總攻,遂命隨軍通事舍人、遼東道總管記室元萬頃作《檄高麗文》,以曉諭高麗王高藏早日放棄抵抗,舉國迎降。

      字幕:元萬頃出生于洛陽,乃是鮮卑族人,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七世孫。

      元萬頃善于屬文,又愛賣弄文采,稟性放浪不羈。當時既奉大帥之命,于是援筆濡墨,一揮而就,呈于大帥。李勣信其文才,也不細看,便遣發往平壤。

      高句麗王高藏見其檄文辭藻華麗,滿紙譏刺之語,不由大怒;但又見文中譏刺自己不知把守鴨綠江之險,不由大悟,笑道:書此檄文者雖然辭鋒犀利,但也實在是個草包!

      因于其檄背后寫下三字道:謹聞臺命!

      便遣來使持回,又立刻命令淵男建調徙重兵北上,連夜加固鴨綠江營柵,嚴令把守。

      李勣得其回書,詳觀檄文怒道:此通敵之罪也。

      一怒之下,遂奏請將元萬頃流放嶺南。因賣弄文采而致通敵之罪,可謂奇聞。

      又說運糧使郭待封,率水軍運糧渡海東赴平壤,未料途中遭遇巨大風浪,糧仗之船大半殘破,沉入大海。

      郭待封恐怕軍中乏糧缺甲,欲作書遣使往報大帥李勣,又恐信使在海上遇到高麗巡哨,泄漏軍情機密,遂將沉船之事寫成離合詩,以隱語述之。

      李勣展書一看,便知其事。但因元萬頃之事剛發,便即大怒道:軍事方急,何以詩為?況覆舟失糧,又非好事,反有心在此賣弄文才,令我猜謎耶!

      于是便傳元帥大令,必欲將郭待封斬首。

      此時元萬頃待罪軍中,尚未被發遣流放,急替郭待封解釋道:大海之上,信使若遇敵軍巡哨,無處躲藏逃匿,則必為所擒。若此秘書落于敵人手中,則我乏糧缺甲之事盡泄之也。郭將軍故為離合隱語,是為保萬一之密,非為賣弄文才。

      李勣大悟,遂調遣軍中糧草甲仗,給付郭待封,供其調配諸軍中缺乏者。

      高麗王再次發兵抵抗,加固江防,由此便以為高枕無憂。李勣于是將計就計,一面令薛仁貴引軍佯作強行渡江,以吸引高麗軍注意;一面卻使契苾何力分兵前往上游潛渡,繞至江防守軍背后,突然發起沖擊。

      由是高麗軍大亂,薛仁貴率部奮勇登陸出擊,大敗敵軍。李勣率眾渡江,追奔二百余里,攻拔辱夷城(今朝鮮永柔),其余各城守軍或逃或降。

      薛仁貴一路南下,諸路大軍會師于高麗都城之外,對平壤形成合圍之勢。

      唐軍圍困平壤月余,高麗王高藏派淵男產率大臣九十八人出降。然而淵男建仍然閉門拒守,并多次遣兵出戰,連戰連敗。

    
  九月十二日,僧人信誠打開城門,唐軍沖進城中,俘獲淵男建。此番東征之戰,唐朝共獲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萬七千戶,至此高麗滅亡。

      自朱蒙建國至高藏失國,共傳二十七主,國祚共計七百又五年。

      唐高宗聞報大喜,乃下詔命,將原高句麗全境劃分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并設安東都護府,由魏哲出任安東都護。

      未料魏哲就任未及半載,便于次年三月死于任上,壽終五十四歲。

      哀報上奏,高宗甚為悲悼,詔命厚恤魏哲家人,并命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封平陽郡公,領兵二萬鎮守其地。

      畫外音:據司馬光《資治通鑒》記載,高句麗滅亡之后,其亡國之君高藏及王室貴族被押送長安,國內大部分富戶與數十萬百姓,亦被被遷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國各民族之中。另有部分遺民留在遼東,便即歸屬渤海國臣民,其余小部分或北進融入突厥,或東去依附新羅。自此以后,高句麗國家之名,不復存在于世。

      由于高麗遺民不斷叛亂,薛仁貴赴任后便將都護府從平壤移至遼東新城。在任期之內撫孤贍老,治理盜賊,提拔任用高麗人才,彰獎德高行優之民。高麗人大悅,至忘亡國之痛。

      鏡頭轉換,按下唐軍東征高麗,插敘南方邊事。

      乾封二年,吐蕃國相祿東贊病卒。祿東贊出身于塔布世家噶爾家族,松贊干布為贊普時委任以吐蕃大相重職,極其信任。貞觀十五年時,受松贊干布之命入唐,迎娶文成公主。

      唐太宗識其才干,待以殊禮,異于諸蕃,拜為右衛大將軍。永徽元年松贊干布薨逝,幼孫繼位,國事皆都委付祿東贊。

      史說祿東贊雖不識字,然而有勇有謀,用兵大有節制;先吞并諸羌,繼而攻破吐谷渾,多為其一手謀劃。對內亦治國有方,規定賦稅、制定法律,區分桂、庸等級,清查戶籍,推動吐蕃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吐蕃倚之而成西南強國。

      祿東贊自攻滅吐谷渾之后,便長駐于此,以鎮北疆。

      其有子五人:長子贊悉若早死,其余四子分別名為欽陵、贊婆、悉多干、勃論。祿東贊死后,欽陵四兄弟分掌吐蕃國政,從此時常入侵唐境,西南歲有邊釁,不得消停。

      與此同年,因瓊州(今海南島定安以北)都督李孝逸對當地撫雙失當,黎民因而起事造反,反抗唐朝統治。

      字幕:李孝逸,宗室大臣,太祖李虎曾孫,淮安王李神通之子。

      李孝逸自幼聰明好學,善作文章,初封梁郡公。唐高宗時,歷任給事中、益州大都督府長史、瓊州都督。

      瓊州黎民既反,李孝逸不能平定,只得泛海北歸大陸,由此遂使唐朝失據瓊州。百余年后,至德宗貞元五年,唐廷方始收復此地。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泉县| 抚远县| 孝昌县| 曲阜市| 德兴市| 南开区| 龙州县| 鄂伦春自治旗| 观塘区| 南投市| 原平市| 宜都市| 时尚| 定州市| 陆川县| 怀安县| 南和县| 龙胜| 山西省| 蒙阴县| 黎川县| 衡水市| 平顺县| 虹口区| 根河市| 娄烦县| 定边县| 缙云县| 娱乐| 离岛区| 修武县| 故城县| 宜宾县| 莱州市| 民乐县| 竹溪县| 垣曲县| 珠海市| 辽宁省| 团风县| 千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