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唐高宗發兵東征高麗,是為唐朝第二次大規模攻打高句麗國。
乃兵分四路,各派一路大總管,皆是大唐朝能征慣戰之將。以左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浿江道行軍大總管;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左驍衛將軍劉伯英,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蒲州刺史程名振,為鏤方道總管。將兵分道,東擊高麗。
又使青州刺史劉仁軌,坐督海運覆船,以白衣從軍自效。
鏡頭閃回,敘述高句麗由來,并其前世今生。
畫外音:高句麗存在于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7世紀,共705年歷史,乃屬中國古代邊疆政權,地跨今中國東北地區與朝鮮半島北部。南北朝時期曾改稱“高麗”或“高氏高麗”,與公元十世紀所建立高麗(又稱王氏高麗)并無繼承關系。高句麗政權為西漢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由扶余人朱蒙建立于玄菟郡高句麗縣,亡于唐高宗總章元年。
高句麗建國之初,國號應為“卒本扶余”,是以其國王為號。公元14年,卒本扶余占領王莽新朝玄菟郡高句麗縣,由此改稱“高句麗國”。
自公元3年,高句麗將都城遷到如今吉林省集安市境內“國內城”,此后400余年,高句麗政權一直定都于此。
東漢建立之后,高句麗不斷兼并周圍邊疆政權,逐漸強大。
東漢末年,遼東郡被公孫度控制。高句麗主動與曹魏聯盟攻打遼東郡,待曹魏攻下遼東后退兵,高句麗發兵襲擊遼東西部。
正始五年曹魏反擊,摧毀丸都城,高句麗東川王逃到沃沮。
曹魏以為其國已滅,于是班師。未料七十年后,高句麗重建丸都城,并開始襲擊遼東、樂浪、玄菟。
晉永嘉五年,高句麗趁中原混亂,于秋八月襲取遼東西安平,截斷朝鮮半島通往遼東水陸通道;后于永嘉七年冬十月侵樂浪郡,虜獲男女二千余口;又于建興二年秋九月南侵帶方郡,取得對朝鮮半島北方統治。
及至高句麗第十九代王廣開土王談德執政之時,向外擴張勢頭愈猛,南征百濟、北討契丹、夫馀,又全部占領玄菟、樂浪,使遼水以東大片土地納入高句麗版圖。
小獸林王繼位后,開始加強國內穩定統一,并改革政治軍事。元興三年(404年),平安好太王在位,攻占遼東之地,進入鼎盛時期。一戰攻克扶余64城,1400村落。
義熙九年(413年),長壽王登基,延續其父擴張好戰政策。元嘉四年(427年),長壽王遷都平壤,以加強對百濟和新羅控制。
公元六世紀,高句麗安藏王被刺,其兄安原王繼位,王室間紛爭加劇。最后年僅八歲陽原王登基,反對派幕僚開始建設軍隊,對自己領地進行控制。
大寶二年(551年),百濟與新羅聯合攻打高句麗,奪取漢江流域,但百濟在戰爭中幾乎精疲力盡。
承圣二年(553年),新羅以助百濟名義出兵,卻對百濟發動攻勢,終將整個漢江流域全部納入囊中。百濟圣王次年進攻新羅報復,但被新羅擒住,后被處死。
隋開皇十七年,高句麗平陽王聯合靺鞨進攻遼西,被營州總管韋沖擊退。
次年,隋文帝命漢王楊諒、上柱國王世積為行軍元帥,周羅喉為水軍總管,率大軍三十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
因時逢雨季,道路泥濘,陸軍糧草供應不上,軍中又遭遇疫?。凰匪遘娫诤I嫌龃箫L,船多沉沒,大軍死亡損折十之七八,由是被迫退軍。
其后隋煬帝與唐太宗數次東征高麗之戰,本書前文已經詳表,此處不再贅述。
閃回結束,書接前文。
顯慶五年十二月,唐高宗分兵四路,大舉進攻高句麗。
轉過年來,改元龍朔元年。高宗猶恐四路大軍兵力不足,又募河南、河北、淮南六十七州兵,得四萬四千人,命前往平壤、鏤方行營報到。又以鴻臚卿蕭嗣業為夫余道行軍總管,率領回紇等諸部兵前往平壤。如此以來,共集大軍二十余萬。
大軍在途,鐵馬金戈,大船填海塞江。
此時在半島境內,當初蘇定方平滅百濟,曾留下郎將劉仁愿守百濟府城(泗沘),又以左衛中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
王文度不知為何,卻在渡海時去世。百濟僧人道琛、義慈王舊將福信聚集人眾,據守周留城,從倭國迎來王子豐立之為主,率軍包圍府城。
劉仁愿留守軍馬僅有數千,寡不敵眾,急修表告急。唐高宗復下詔任命劉仁軌檢校帶方州刺史,統帥王文度軍隊,又征發新羅兵,以援助劉仁愿。
字幕:劉仁軌,字正則,汴州尉氏人,漢章帝劉炟之后。
劉仁軌為官清廉剛正,因處理畢正義案得罪中書侍郎李義府,被貶為青州刺史。高宗發兵征討百濟之時,劉仁軌奉命督海運,海上大風不利航行,李義府強行督促出海,結果船隊在途中遇風沉沒,軍士死傷嚴重。
李義府對高宗奏道:不斬劉仁軌,無法向百姓謝罪。
舍人源直心反駁道:海風暴起,非人力所能預料。豈可因此斬殺大將,自斫棟梁!
高宗于是將劉仁軌免職,以白衣隨軍。李義府又示意郎將劉仁愿將劉仁軌殺死,因劉仁愿不忍而罷。平定百濟戰后,劉仁愿被任為都護,鎮守百濟都城泗沘。
至此唐軍大舉征伐高句麗,因左衛中郎將王文度渡海時病亡,遂授劉仁軌檢校帶方州刺史,代替王文度統軍。
劉仁軌領命,于是率軍渡海東征,在百濟登陸,與新羅軍合兵,一起殺向泗沘城,前來援救劉仁愿。
百濟復國軍未料唐軍來得恁快,倉促迎戰,被城內外兩面夾擊,一戰而退。劉仁軌于是進城,與守將劉仁愿會合。
此時北方高句麗境內戰報傳來,說大元帥蘇定方圍攻高句麗都城平壤已久,戰事不利,又值大雪,已經退出平壤。
劉仁軌閱覽戰報未畢,唐高宗遣使來下詔書:平壤戰事不利,大軍已回,卿等只據百濟一城,朕憂不可獨固。為免陷于重困,卿等宜拔營移軍以就新羅,共其屯守。若新羅王子金法敏不需藉卿留鎮其國,即宜泛海以還。路途迢遙,奉旨即行,不須還報。
諸將士聞詔大喜,咸欲西歸中原故鄉。
劉仁軌思索半晌,卻對諸將說道:《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便國家之舉,專之可也。況在滄海之外,密邇豺狼者哉!且人臣進思盡忠,有死無貳,公家之利,知無不為。主上欲吞滅高麗,先誅百濟,留兵鎮守,制其心腹。雖妖孽充斥,而備預甚嚴,宜礪戈秣馬,擊其不意。彼既無備,何攻不克?戰而有勝,士卒自安。然后分兵據險,開張形勢,飛表聞上,更請兵船來伐可也。
諸將:強敵四圍,我等寡不敵眾,豈保必勝?
劉仁軌:朝廷若知其戰有成,必當出師命將,聲援才接,兇逆自殲。非只不棄已成大功,實亦永清海外。今平壤之軍既回,熊津又拔,則百濟余燼,不日更興,高麗逋藪,何時可滅?且今以一城之地,居賊中心,如其失腳,即為亡虜。我若拔營移兵東入新羅,又是寄人籬下之客,若有稍不如意,到時悔不可追。況鬼室福信與僧道琛等為人兇暴,殘虐過甚,扶余豐對其二人猜惑不信;彼等外合內離,鴟張共處,勢必相害。我等唯宜堅守觀變,乘便取之,不可輕動,更不可還中國也。
眾將聞言,俱都樂從。劉仁軌于是將適才之語寫成奏章,請來使帶回,稟奏天子。
唐高宗看到劉仁軌之奏,十分滿意,復傳示文武,眾臣也都交口稱贊。
此后事態發展,果如劉仁軌之料。當時鬼室福信修建真峴城以守,因前番大敗于泗沘,便縮回真峴,以修養元氣。因聽聞唐軍在高句麗戰之不利,已經退兵,便謂百濟留守唐師已成孤軍,預備乘勢再往攻伐。
劉仁軌早就猜著,于是先發制人,遂引新羅軍乘夜襲擊峴城,攀墻而上,斬關落鎖,殺死城衛,引外面早已埋伏以待大軍入城。夜半攻襲,拂曉破城而入,取得完勝。
真峴城破,鬼室福信僥幸逃脫。唐軍自此遂通新羅運糧之路,解除此前孤守泗沘,四面陷于敵圍之困境,局面為之一新。
百濟王扶余豐猜疑鬼室福信攬權,派人將其殺死。于是復國軍內部分裂,人心惶惶。
劉仁軌趁機嚴整其師,四處攻擊,逐漸收復失地,繼而進迫熊津。
扶余豐聽聞唐軍驟至,自忖不敵,遂急遣使到倭國太高句麗兩處求援,一面命在熊津江口豎立兩柵,以御敵軍。
劉仁軌再與新羅兵聯手攻打,攻破其柵,百濟復國軍被斬殺并溺死者一萬多人,損失慘重。僧道琛等人見事不妙,遂解除對府城泗沘包圍,退守任存城。
當時新羅軍隊糧盡,返回其國,百濟境內只余唐軍獨自支撐。
僧道琛于是自稱領軍將軍,福信自稱霜岑將軍,招集徒眾,勢力越來越大。劉仁軌兵少,便與劉仁愿合軍,遺使報回長安。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