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集 二趙相攻-《華夏真相集》
第(1/3)頁
建康城外,激戰正酣。
溫嶠失了南寨,水戰復又失利,正在營中納悶。
門軍入報:稟將軍,營外有一將引五千兵來投,自稱是破虜將軍王育。
溫嶠聞報大喜,急親自迎出營外,見營外一條大漢,手執點鋼槍,正自立馬相候。
溫嶠張開雙手迎之,大笑道:伯春此來,則必勝蘇峻無疑。
王育見溫嶠親迎,急下馬拜倒于地:聞將軍小受蹉跌,末將故此星夜來助,路上耽擱了行程,援救未及,尚望將軍寬宥。
溫嶠哈哈大笑,急攜手進營,置酒相待,愁眉頓掃。
字幕:王育,字伯春,京兆人氏。
鏡頭閃回,敘述王育來歷。
王育年少孤貧,為人作傭牧羊,以養老母。每過學塾之時,聽到屋內傳來朗朗書聲,則必欷噓流涕,自恨不能與常人家孩子一般讀書。
牧羊時稍有閑暇,王育便即折蒲學書,孜孜不倦。由于過于專心,忘記時間,以致亡失其所放之羊。于是萬般無奈,將鬻己身,以償主家之羊。
時有同郡名士許子章,被其求學之志所感,遂主動出錢代其償羊,并給衣食,使與己子同學。王育遂能博通經史,及長大成人,身長八尺余,須長三尺,容貌絕異,音聲動人。
許子章以兄女妻之,為其另立別宅,并分給資業,王育受之,并無愧色。
太守杜宣聞其清名,命為主簿。又遷武陽令,治下盜賊不發,升為并州督護,后征討四方屢立戰功,朝廷使為破虜將軍。
閃回結束。王育聞說蘇峻作逆,溫嶠奉檄討賊,故此不請自來,率軍五千軍來助。
溫嶠早知王育大名,今見引兵來援,由此請入帳中設酒相待,令為前部先鋒。
鏡頭轉換,按下溫嶠一路,再說桓彝一路。
蘇峻使大將韓晃率兵來攻宣城,桓彝不敵,引軍進屯涇縣,朝夕憂慮,寢食俱廢。
長史裨惠勸道:蘇峻勢大,朝廷猶不能制之。將軍憑一座孤城,焉能與之相抗?不如使人前往下書,佯作議和,以紓交至之禍,先保滿城軍民。
桓彝怒道:我深受國恩,義在致死,焉能忍垢蒙羞,與叛賊以私書相通!如其不濟,此乃命也,公其勿勸。
于是振衣而起,遣副將俞縱以三千軍出屯蘭石,以拒蘇軍。
韓晃驅兵大進,正逢俞縱前來迎敵,兩軍對圓。二將各親自出戰,斗有二十余合,俞縱不支,敗回蘭石城中。韓晃初至不知地理,不敢強攻,遂據城下扎營,形勢緊逼。
諸將勸諫俞縱:韓晃兵勢正銳,蘭石彈丸之城,未可堅守,不如退回宣城。
俞縱以佩刀斫案,叫道:某向受桓侯大恩,今正當還報之時也;某不負桓侯,猶如桓侯不負朝廷。若再有聲言退兵者,定斬不饒。
諸將無言,各自打點退路。
次日破曉,朝霞滿天。城外鼓號大起,韓晃復引兵前來搦戰,兵臨城下,將至壕邊。
俞縱下令大開城門,引兵奮勇而出。兩馬相交,復與韓晃大戰五十余合,終究力怯不勝,被韓晃一刀斬于馬下,為國捐軀。
韓晃奪了蘭石,馬不停蹄,又復來攻宣城。
桓彝見賊勢太盛,急調城內軍民堅守,并不出戰。
韓晃盡力攻打宣城不下,竟相持終歲,不能前進一步。桓彝堅守卒歲,內無糧草,外無救兵,軍民食盡,開始慌亂。韓晃探知城內備細,大驅人馬攻城,城上軍士無食少力,終至城陷,桓彝堅執不走,遂為韓晃所執,拒不投降,終至被殺。
城破之前,桓彝妻劉氏攜帶二子桓溫、桓沖,一家五口逃走至外公娘家,得免其難。
鏡頭轉換,按下桓彝一路,復說三吳東路。
韓晃攻打宣城之時,蘇峻另派**、管商、弘徽等人進攻東路,以取三吳。
數戰之后,**擊敗庾冰與顧揚,縱兵大掠吳郡。顧眾與虞潭亦被管商擊敗,分守吳興及柴辟。虞潭再敗于吳興,無奈將郡治東遷,馀杭及武康都被蘇峻叛軍搶掠一空。
虞潭再派督護沈伊往吳縣迎敵,再次敗于管商。
由此蘇峻叛軍兵勢大勝,勤王各路官軍無不為之氣沮。
東路軍敗訊傳來,西路軍盟主陶侃認為蘇峻兵強難以爭鋒,于是準備持久以戰,遂命郗鑒、郭默還駐京口,筑建大業、曲阿、庱亭三壘,以分散蘇峻軍力。
桓宣部將毛寶在東關與祖約作戰,攻破合肥戍營,西線復現僵持局面。
勤王盟軍久戰不利,與叛軍相持至第三個年頭,陷于困境。
便在此時,轉機出現。當時祖約軍在江淮一帶與朝廷盟軍相持,因久戰無功,部下諸將遂生異志,暗中勾結后趙,欲引趙兵南下,以圖富貴。
后趙皇帝石勒得到密信,遂派石聰、石堪引軍二萬濟淮,進攻壽春。
祖約毫無防備,被后趙軍與部將里應外合擊敗,只得領其家屬逃奔歷陽。
趙軍大獲全勝之后,不思繼續進取,虜脅壽春二萬余戶北歸。
祖約兵敗消息傳至建康,王導、溫嶠、庾亮等人喜不自勝。蘇峻心腹路永、匡術、賈寧等人卻是大懼,遂勸蘇峻盡誅朝中大臣,改立腹心朝班。
蘇峻敬重王導,不肯接受此議,路永等因而對蘇峻離心。
王導見有機可乘,便派參軍袁耽誘使路永歸順,欲圖救出成帝,投奔勤王聯軍,但因蘇峻守備森嚴,計劃失敗。王導遂帶二子與路永逃出京城,前至白石來投溫嶠。
討伐聯軍與叛軍再次相持不下,蘇峻分遣諸將四出攻掠,士民群情恐懼。
相持既久,溫嶠兵糧食盡,修書遣使向陶侃借糧。
陶侃見書不滿,對來使發怒道:溫公屢戰失機,糧草又盡,則焉可決其勝負?今我雖有糧草,需留應自家軍馬,若不敷使用時,卻又更向誰借?既是瘐公糧盡,則不如罷兵,我自引兵退回荊州,解散聯軍,任溫公自為可也。
信使見陶公無故發怒,于是大驚,急來報知溫嶠:陶公不愿借糧,且欲獨自退兵。若果如此,則朝廷大事去矣!
溫嶠聞說大驚,親自來見陶侃:凡師克在和,古之善教。昔漢光武濟于昆陽之戰,曹孟德終拔官渡者,非但以寡勝眾,且仗義故也。蘇峻與祖約皆乃豎子,兇逆滔天,何憂不滅?仁公奈何舍垂立大功,輕言退棄!且今天子幽逼,社稷危殆,乃我等臣子肝腦涂地之時也。溫某與仁公盡受國恩,事若克濟,則臣主俱存,如其不捷,當碎身以報先帝!今之事勢,義無旋踵,譬如騎虎,安可中途而下哉?公若違眾西返,則天下義旗,當回指明公矣!
陶侃聽了,便有回轉之意,但尚怒氣不息。
先鋒毛寶借機勸道:軍政大事,有進無退。今日之事,原非只是嚴整三軍,以示眾必死而已。討叛諸公退無所據,終至滅亡。某請借五千精兵,去斷賊兵資糧,歸報將軍。若不能立見效益,則任明公自退,人心便不復恨公。
陶侃見有臺階可下,乃令分糧五萬石給溫嶠;又派兵五千,隨毛寶去斷蘇軍糧道。毛寶探知蘇峻糧草皆積于句容和湖孰,于是引軍潛至彼處,縱火焚之而回。
蘇峻軍糧被焚大慌,尋思利于速戰,遂急派韓晃、**出兵,往攻大業堡壘。
韓晃等率軍圍攻大業,先斷其水源,壘中眾人被逼飲用糞尿求生。守將郭默畏懼,于是偷偷出走,只留少數兵馬守衛。郗鑒部將聞說大業壘被攻,無不驚慌。
參軍曹納進言:大業失守,賊兵即刻至京,我等危矣。請將軍還兵廣陵,以俟后舉。
郗鑒大怒,欲以惑亂軍心之罪,當眾斬殺曹納。
曹納大懼,久跪哀告,郗鑒方才饒恕,并宣于眾人:今后再言退兵者,定殺不饒!
于是眾心一致,固守京口,決意死戰。郗鑒穩住軍心,又修書遣人呈送陶侃,請其分兵往救大業。陶侃見書,欣然許之,遂欲派將,分兵去救。
長史殷羨諫道:明公不可分兵。
陶侃:卻是何故?
殷羨:我兵皆乃水軍,不習步戰。若依愚計,明公不如引軍急攻石頭城,則蘇峻必抽回其攻大業之兵還救,大業之圍自解——此乃圍魏救趙之計也。
陶侃連稱妙策,欣然從之,于是親自率領二萬水軍東進,來攻打石頭城。
庾亮、溫嶠見陶侃舉兵攻向石頭,亦引步軍一萬自白石壘出,攻打蘇峻旱寨。
蘇峻聞報庾、溫前來,親領八千人出迎;又遣子蘇碩和部將匡孝,進擊陶侃部將趙胤。二人領命,驅兵而進,前方正逢趙胤率眾鼓勇而來。
蘇碩見到趙胤,分外眼紅,揮令匡孝出戰。大戰二十余合,趙胤不敵,回身便敗。
匡孝揮軍在后掩殺,蘇碩急令人報捷父親,說前軍首戰得勝。
當時蘇峻在大帳飲酒酣醉,聞報跨馬出營觀戰。見趙胤敗走,大笑道:獨匡孝能破賊,我豈反而不如彼邪!
于是縱馬疾進,只領數騎殺進敵陣。只因酒醉,三次沖突而不得入,敵軍矢發如雨,數騎部從盡失。
蘇峻見不是頭路,撥馬急回,至白木陂時馬蹄被荊石陷住,至于顛躓,將其掀翻在地。
陶侃部將彭世及李千引眾追至,回顧眾軍下令:皆以手中長矛,投擲此賊。
眾軍聽罷一齊揮手力擲,矛發如雨,將蘇峻釘在荊棘叢中,攢射成為刺猬一般。
彭世及李千碎割蘇峻尸身,持其首級來見陶侃,號令營門。
蘇峻散敗之軍回營,哭報主公被殺禍事。副將司馬讓等大哭一場,遂擁立蘇峻之弟蘇逸為主,傳令各部軍馬閉城自守。
當時叛軍勢力猶強,溫嶠乃創制行臺,設壇場,遣使布告遠近,檄令凡晉室故吏二千石以下者皆令前來祭臺,誓師共討石頭城。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星座|
玉林市|
朝阳县|
桑植县|
西昌市|
绵竹市|
青海省|
石景山区|
临湘市|
安徽省|
伊春市|
韩城市|
恩施市|
三河市|
文山县|
酒泉市|
三门峡市|
宁安市|
大名县|
延长县|
灌阳县|
赤峰市|
九寨沟县|
滁州市|
江阴市|
申扎县|
司法|
昌邑市|
石嘴山市|
西平县|
沙洋县|
山丹县|
运城市|
青阳县|
安化县|
长顺县|
岢岚县|
宁阳县|
双流县|
武平县|
永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