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十集 八王之亂-《華夏真相集》


    第(1/3)頁

    川北道上,戰馬嘶鳴。

    劉并聞說前面兩路兵敗,灰心喪氣,只得率領本部軍馬,回歸廣漢。

    廣漢城中,辛冉正在府衙坐臥不寧,門將入報:李特命人送來兩個木匣,不知何物。

    辛冉:打開來看。

    門將奉命打開木匣看時,大叫一聲,又嘭地一聲合上,臉色大變。

    辛冉:內盛何物,驚懼至此?

    門將:是是是……曾元、張顯二位將軍首級。

    辛冉大怒:胡虜焉敢如此無禮!誰敢領兵,再戰李特?

    帳下諸將各自心寒氣奪,已暗自打算棄城走路,哪個敢來接口?

    鏡頭轉換,成都府衙。

    羅尚同樣坐臥不安,正擔心前方戰事。忽見守門軍手托木匣上殿,向上施禮。

    門軍:報主公,李特命人送來此匣,內中所裝不知何物。

    羅尚以為又是珠寶賄賂,急不可耐:快些呈遞上來。

    門軍應諾,舉匣過頂,放置案上。羅尚親自打開看時,見是田佐半顆首級,狀甚可怖。(因那半個已被李流削去,遺失不見矣)。

    羅尚大驚,將木匣掃落地下,不怒李特,反恨辛冉,對階下將領佐吏說道:李特賊虜本可縱之離去,皆是辛冉圖他錢財,再三逼令其反。今李特打了勝仗,賊勢極盛,羽翼已成,必攻廣漢。諸公眾謂,此事如何處置?

    李苾、費遠:有道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刺史大人休長流賊威風,滅我自家銳氣;某等愿率軍救援廣漢,誅滅流賊。

    羅尚:既是如此,便勞二公領兵三萬,前往廣漢迎敵。流賊悍勇,須小心在意。

    李苾、費遠:不勞將軍囑咐,自是馬到成功,手到擒來。

    于是辭別羅尚,引兵三萬,到至廣漢。

    二人雖然在羅尚面前說下大話,但聞李特聚眾七八萬,懼其勢大,便不敢向前邀戰,離城五十里便即扎住營寨,以觀動靜。

    辛冉在廣漢城中,聞說羅尚發兵來救,于是勇氣復鼓,勒兵出城迎戰李特。

    兩軍相交,此時廣漢軍將皆無戰心,以致屢次敗北。李特見對方士氣大沮,恐其與成都救兵前后合擊,于是下令:東、西、南三面攻城,只留北門,讓其自走。

    辛冉部將見此更無斗志,皆越城北走散。

    辛冉見左右再無戰將,只得收拾珠寶細軟,攜家眷棄了廣漢,突圍逃奔德陽。

    李特進據廣漢,盡收辛冉之眾;歇兵三日,又率部南下,來奪成都。

    李苾、費遠眼見廣漢已失,愈加不敢交戰,急引軍復回,退進成都。羅尚見二將敗回,此時已知埋怨無用,只得布置人馬,以防流民來攻。

    李特驅三軍大進,兵臨城下。

    羅尚見成都被圍,魂飛魄散,故作不知李特發兵緣由,急忙修書一封,遣使出城。

    使者奉命,來至閻式大營,遞上羅尚書信,并問:將軍何故殺官奪關,反叛朝廷?

    閻式:羅尚當初不聽我言,乃至于此,皆為自尋煩惱。今尚有此問,實在可笑。

    使者:羅公知錯矣,尚望將軍再為斡旋。

    閻式:官逼民反,斡旋無用。你回復羅公,為今之計,惟有獻城投降,冀得活命。

    使者見閻式口氣強硬,知道再說無用,只得回城復命。羅尚見流民不肯讓步,只得再遣李苾、費遠等出城與戰,卻多次被李特擊敗,遂不敢再出。

    羅尚一邊大量設置工事,固守成都,一面準備退路,沿郫水長達七百里安扎營寨壁壘,與李特對峙;并向洛陽告急,又修書致梁州刺史及南夷校尉,求其發兵來援。

    李特率軍圍城,陷入曠日持久之境。

    鏡頭轉換,按下成都,再說河西關隴。

    因秦、雍二州刺史接受天子司馬倫詔令,逼勒流民復田歸農,致命民怨沸騰,鮮卑族復叛,盜匪趁機四起,縱橫州里,搶劫財物。

    郡守刺史皆不能制,只得具奏入京,報于天子。

    司馬倫覽奏,問計于群臣:你眾卿誰敢帶兵出鎮西涼,鎮壓鮮卑,平滅盜賊?

    一言出口,只見班中走出一員武將,上前拜奏請旨:為臣愿請兩萬精兵,還我涼、雍之地平安,并為陛下永做西北屏障。

    字幕:散騎常侍、征西軍司張軌,字士彥,安定烏氏人,西漢常山景王張耳第十七代孫。祖父張烈為曹魏外黃縣令,父張溫為太官令,母為隴西辛氏。

    司馬倫:張軌請纓,眾卿以為如何?

    孫秀出班奏道:張士彥實乃鎮邊轄遠之才,望陛下用之。

    司馬倫大喜,于是詔令:準卿所奏。命張軌出任護羌校尉、涼州刺史,使為三軍總帥。宋配、汜璦為軍師祭酒,率軍兩萬,前往涼州。

    張軌:臣領旨謝恩。

    于是領命西行,不一日到任,扎下大營,立即出兵,與鮮卑首領寇狼戰于隴西。

    寇狼率眾出戰,親自上陣與張軌交手,戰不十合,被張軌大喝一聲,斬于馬下。寇狼部眾潰逃,張軌追殺一百五十里,盡降其眾。

    張軌其后又納軍師汜璦之計,馬不停蹄,四處討伐,剿滅河西盜匪。

    連戰數十陣,斬首一萬余,涼州乃平,于是張軌威名大顯于雍涼,教化施行于河西。

    張軌從此坐鎮涼州,以宋配、汜璦、陰充、陰澹為左右謀士,復征召九郡貴族子弟五百人,建立學校,置崇文祭酒同于別駕,春秋兩季選士。

    涼州鮮卑之亂既平,奏捷至京,天子大喜,大宴群臣。

    聞說天子設宴,公卿王侯皆至。惟當時齊王司馬冏、河間王司馬颙、成都王司馬穎各擁重軍霸占一方,不肯進京參與宴會。

    孫秀見席間少了三王,心懷隱憂,上奏天子:臣啟陛下,三王權重難制,必為隱患。

    司馬倫:依卿之計,當如之何?

    孫秀:陛下可遣心腹重臣,分至三王封國,任以要職,就便監視。

    司馬倫:依卿所奏,宴后即行。

    孫秀領諾,宴會次日便選拔自己親戚黨羽,以及司馬倫舊部官員數十人,分派于三王封國,安插為其參佐之將及各郡之守。

    諸官持節到任,三王大怒,于是各有反心。

    齊王司馬冏密召偏將軍王義入內,與其密議:司馬倫篡逆,重用佞臣孫秀,圖害我宗室諸王。某欲起兵討之,以正車駕返宮,公有何良謀助我?

    王義答道:殿下若舉大義,可傳檄召河間王司馬颙、成都王司馬穎、常山王司馬乂、新野公司馬歆,及匈奴左賢王劉淵,令各引率部下諸侯,共討篡逆。若諸王領兵齊至闕下,公開聲討司馬倫篡逆之罪,使朝中勛臣群起聲援,則可中外夾攻,可盡誅其黨。彼時再迎惠帝于金鏞城,還宮詣闕復位,則殿下可建桓、文之功矣。

    齊王聽罷大喜:公謀甚妙,正合我意。

    于是便作討逆檄文,使人持檄至諸侯王處,命各起兵赴京,討伐司馬倫。

    使者奉命,分路而出。

    鏡頭轉換,河北鄴城。

    齊王使者來至鄴城,上殿見到成都王司馬穎,行參拜大禮,呈上檄文。其文略云:

    逆臣孫秀迷誤趙王倫,助其篡位,亂我宗室社稷,天下共憤。今傳檄諸郡,天下諸侯,各應領兵入京討賊,以正乾綱,迎天子復位。有不從命者,誅其三族。

    司馬穎觀罷,對來使說道:卿可回報齊王,本王即日起兵應之。

    使者頓首再拜,告辭而歸。

    成都王遂召鄴城令盧志入內,示之以檄,問道:今齊王傳檄,欲討逆賊孫秀。孤恐部下兵力不足,公謂此事若何?

    盧志答道:以順討逆,百姓及勇士當不召而自至,又何疑哉?此大義之舉,殿下宜從之,以建不世之功。

    成都王聽從其論,于是當日張貼檄文于各縣通衢,立起召兵大旗。

    檄文到處,果然遠近皆應,不旬日間,便召集兵勇十萬余人。

    盧志大喜,于是請成都王升殿,召集臣僚,當眾進言:有眾十萬,足可一戰。況且齊王約期已至,便請大王下令發兵。

    成都王:卿言甚是,傳我命令,校場點兵,祭旗出征。

    話未落音,階下忽然閃出一人,乃是佞臣王綏:大王且慢,臣有話說。

    成都王:卿有何高見?

    王綏:殿下與天子乃至親骨肉,且兵眾勢強。齊王疏而勢弱,何背親而向疏耶!依臣之計,不如仗此十萬雄兵,從趙而攻齊,為朝廷討賊。如此勝剛有功于社稷,不勝亦可自保。

    成都王聞之,猶豫不決。

    參軍孫詢聞言出班,大聲斥道:是何言也!趙王兇逆,天下人當共誅之,何親疏強弱之有?今聚十萬之眾,皆為誅討叛逆而來,若聞我向趙而攻齊,則必倒戈以向我矣。爾小人不智,何敢進此讒言?殿下宜誅此賊,以謝三軍!

    成都王之意遂決,但不肯殺王綏,對孫詢說道:公言是也,某即下令發兵以助齊王。彼小人也,公何必與其一般見識?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茂名市| 普宁市| 秦皇岛市| 张家港市| 邳州市| 张掖市| 古丈县| 阿荣旗| 彭州市| 昌图县| 潞西市| 诏安县| 凤山市| 光山县| 封开县| 乌鲁木齐县| 北流市| 探索| 淮滨县| 南岸区| 梓潼县| 马龙县| 蒲城县| 拜城县| 二连浩特市| 商丘市| 铁力市| 华安县| 武乡县| 长沙县| 汤阴县| 登封市| 铜陵市| 陵川县| 梅州市| 金坛市| 长丰县| 三河市| 刚察县| 漳浦县| 民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