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十集 八王之亂-《華夏真相集》


    第(2/3)頁

    于是下令大軍盡起,一路向西,兵發洛陽。至黃橋扎下大營,等待與齊王協同進兵。

    鏡頭轉換,按下鄴城,復說關中。

    齊王使者到至關中,拜見河間王司馬颙,呈上齊王檄文。

    河間王向與齊王司馬冏不睦,又見檄文口氣強硬,不由大怒。但卻喜怒不形于色,對來使說道:卿且回報齊王,就說本王隨后發兵。

    來使再拜,辭謝而去。

    河間王見使者出殿,當即喝道:大將張方何在!

    張方:末將在。未知大王何方差遣?

    司馬颙:齊王謀反朝廷,本王豈可助紂為虐?命你引兵往助趙王,討伐齊王之兵。

    張方:喏,末將遵命!

    正欲發兵,忽然探事人回來,上殿報稱:啟稟殿下,下臣刺探得知,齊王與成都王今已聯手,已聚眾四十余萬,兵威大盛,正向洛陽進發。

    河間王聞報,驚出一身冷汗,急將張方喚回,囑道:今成都王與齊王合兵,有四十萬之眾,不可與敵。你此去還是去應齊王,與其合兵,聽他調度。

    張方:倘若真與朝廷軍馬交鋒,我將如何?

    河間王:待交戰之時,你也休要當真拼殺,只作壁上觀可也。

    張方:喏,末將遵命。

    口中應諾,心里暗笑,遂引五萬兵馬,來應齊王之召。

    行至延津,見齊王扎營以待,張方入帳見禮,稱河間王隨后自引大軍即至。

    齊王大喜,在帳中設宴款待張方,按兵不動,就地等候諸路盟軍。不數日間,常山王司馬乂、新野公司馬歆及匈奴左賢王劉淵亦各領兵前來。

    齊王兵威大振,共得兵五十余萬,號稱百萬,拔營西向。至洛陽東一百五十里延壽關,下寨已定。是夜營中舉炊點火,如燈山火海,煙霧迷空。

    關上守軍見之,無不驚駭。守將急報入京:齊王率百萬大軍,兵臨關下。

    司馬倫覽報大駭,手足無措。因孫秀當日抱病未及上朝,與眾臣計議無果而罷。

    衛將軍張林散朝回府,暗道:此前我相助趙王篡位,為其立下大功,雖得開府建衙、儀同三司之封,也不為過。不料孫秀攬權,只封我為衛將軍,若不報復,此恨怎消。今齊王以誅孫秀為由造反,滿朝文武束手無策,此乃天賜良機,助我報仇也。

    思想已罷,立即作書,派家人寄至東宮,面呈太子。太子司馬荂覽其書略云:

    臣冒死奏聞,今孫秀挾天子以令諸侯,已危及東宮太子威權。且其行為違背眾愿,所封功臣皆為小人,擾亂朝廷,天下恨怨。此次齊王糾合天下以反,其恨在于孫秀,若孫秀伏誅,則諸王自退,社稷復安。太子若盡出東宮之兵,臣愿為內應,并殺孫秀賊黨可也。

    司馬荂見書不敢自專,急入宮奏于父皇。

    司馬倫觀罷張林密書,因無主見,卻又將密書派人轉呈孫秀,令其裁決。

    孫秀得書,大怒而起,驚出一身冷汗,其病自愈。于是急忙入宮,勸諫司馬倫:諸王之亂,張林是為禍首,更無可疑。臣謂宜先殺張林以除內患,然后再御齊王之兵。

    司馬倫一向寵信孫秀,立即準奏。

    于是孫秀設計,請司馬倫在華林園設宴,聚會宗室,張林、孫秀及王輿等功臣特賜列席。張林接天子詔旨,不疑有他,欣然入園。

    不料剛入園門,正遇孫秀。張林見回避不得,只好裝起笑臉,上前見禮。

    孫秀大喝一聲:叛賊安敢謀我!

    張林:將軍何作是言?

    孫秀將密書擲在張林臉上:逆賊欲為齊王內應,密謀殺我,尚佯作不知!

    張林知道事泄,回身便走。孫秀擊掌為號,左右衛士縱躍上前,一刀斬了張林首級。

    孫秀見此,怨恨未消,隨即又派禁軍至張林府宅,誅其三族。可憐張林先是助紂為虐,繼而與虎謀皮,至此終落得兔死狗烹。

    司馬倫見張林伏誅,即問計于孫秀:張林雖死,齊王大軍將至,我將如何應對?

    孫秀:軍來將對,水來土掩,何需驚恐?待為臣派將抵敵,陛下只需在宮中安坐。

    司馬倫聽他如此說,安然放心,于是叮囑數語,自回內宮。

    孫秀在府中昂然高坐,發令遣將:孫輔、張泓、司馬雅何在?

    孫輔等:末將在。

    孫秀:命孫輔為上軍將軍,張泓為征虜將軍,司馬雅為鎮軍將軍,率兵十萬至延壽關,抵御齊王之兵。

    孫輔等:末將遵命。

    孫秀:左軍蔡璜、前軍閭和何在?

    蔡、閭:末將在。

    孫秀:命你二人率兵九千至堮坂關,守住關隘,只需阻敵,休與出戰。

    蔡、閭:末將遵命。

    孫秀:我兒揚威將軍孫會何在?

    孫會:孩兒在。

    孫秀:命你率兵十萬,以士猗、許超為左、右先鋒,至成皋關拒住成都王之軍。

    孫會:兒遵命。

    孫秀:東平王司馬楙何在?

    司馬楙:末將在。

    孫秀:請殿下持節、領衛將軍,都督各軍,居中調度,抵御諸王之師。

    司馬楙:小王遵命。

    眾將聽令,各點本部軍兵出城,共是三路迎敵;東平王率領親軍壓后,總督三軍。

    派將調兵已畢,孫秀又使出五斗米道伎倆,復令寵臣楊珍,到北芒山宣帝廟晝夜祈禱。乞求宣帝司馬懿暗中保祐,使己軍得勝。

    楊珍領旨而去,每日遣人進府回報,總說宣帝顯靈托夢,某日必當破賊。

    這還不算,孫秀復奏皇帝,請拜五斗米道士胡沃為太平將軍,令其進宮,以招福佑。

    安排完宮中之事,孫秀又在府中親自陳設祭祀,制作詛咒巫文,使巫祝占卜作戰吉日。這些都是舊日在河北傳教時當家本領,自無需他人代勞。

    又令心腹至于嵩山,身穿羽衣,詐稱仙人王喬,制作神文,傳布京畿,迷惑民眾。

    孫秀又欲使兩位皇子司馬馥、司馬虔帶兵助戰,二人不肯。孫秀便令劉輿勸說,廣平王司馬虔這才勉強領兵八千出京。至半路便即按兵不動,靜觀三路兵馬勝負。

    鏡頭轉換,延壽關上。

    孫輔、張泓、司馬雅等引領十萬大軍,先至延壽關前。關上守將見朝廷援軍到來,心中大安,急命大開關門,迎入三將,在衙中大擺酒宴,接風洗塵。

    酒宴既罷,各自安寢。

    次日關門大開,三將引兵在關前列隊,使人前去搦戰。

    兩軍列陣已畢,趙軍大將張泓縱馬掄刀而出,齊王使河間王司馬颙迎之。

    二人戰未十合,張泓氣力不加,堪堪不敵。趙王軍隊中一聲大喝,如同憑空炸雷,司馬雅縱馬挺槍入陣,替下張泓,與河間王交手。

    戰到二十余合,司馬雅槍里加锏,擊中司馬颙后背,河間王抱鞍吐血而歸。

    孫輔見狀,麾軍大進,齊王兵大敗而走,諸王聯軍輸了一陣。次日,諸王聯軍散而復合,據險道以阻,與司馬雅等三將對峙。

    期月之間,雙方大戰十余陣,互有勝負。

    鏡頭轉換,按下延壽關,再說黃橋。

    成都王司馬穎將大軍止于黃橋,未等到盟軍前來,卻正遇孫會引兵大至。

    兩軍出營列陣,孫會部下左右先鋒士猗、許超各引兵五千上前,向成都王討戰。

    成都王聞說敵軍討戰,便遣盧志出馬,與許超交鋒。戰未十個回合,盧志雙臂酸麻,早已不敵。便是辦個招架,拉個敗式,急撥馬還走。

    許超與士猗驅兵大進,成都王大敗,回走四十里復下營寨,檢點軍兵,損折萬余。

    孫會得勝大喜,連夜具表回京,向天子及父親孫秀報捷。

    孫秀得此捷報,大笑道:此是天子陛下洪福,兼我祈禱鬼神之功也。

    隨即上表,奏請重賞道士胡沃,卻不犒賞三軍。

    司馬倫依言準奏,重賞道士,又遣使至黃橋大營,敕封孫會、士猗、許超皆為大將軍,又各賜銀二百斤,獎賞黃橋大捷之功。

    因此三將皆為持節將軍,互不統屬,由是政令不一,各行其令。又各恃勝輕敵,并不乘勝追擊,營中不設重備。

    成都王敗退四十里安營,升帳聚集諸將商議:敵兵勢大,不可力敵,我等大敗之余,軍無戰心,不如且回鄴城,尋機再發。你諸將以為如何?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