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集 班超歸天-《華夏真相集》
第(1/3)頁
鄭眾奏請拘捕竇憲同黨班固,和帝準奏,即命洛陽令種兢,依律拿問鞠審。
種兢與班固曾有私仇,于是欣然奉旨,逮捕班固及其諸子下獄,刑訊逼供。班固在獄中未久,便被折磨病死。臨死前泣血寫下遺表,托家人密奏天子。其奏略云:
臣自就任蘭臺令史以來,從明帝永平元年起,受命專門撰述《漢書》,歷時二十余年。依照寫作計劃,全書分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共一百篇。期間雖亦從事其他著述,又參與大將軍竇憲軍事,大體未曾中斷《漢書》編寫。今全書絕大部分內容已經定稿,惟八表及《天文志》未成。以至死于冤獄,不亦悲夫
和帝覽奏大驚,由是下詔遣責種兢濫用私刑,并令究治獄吏之罪。因惋惜班固大業未竟,復令其妹班昭到東觀藏書閣,將《漢書》續寫完成。
畫外音:班昭字惠班,學問廣博,不弱其兄。十四歲時嫁于同郡人曹世叔為妻,丈夫不幸早年去世。漢和帝多次召班昭入宮,命皇后及貴人嬪妃等視其為師,稱為“曹大家”。鄧太后臨朝聽政后,特許班昭參與政事,加封班昭之子曹成為關內侯,官至齊國國相。同郡馬融拜伏藏書閣下,跟隨班昭學習;其后皇帝又命馬融兄長馬續接替班昭,終于完成《漢書》。
少年天子劉肇一舉掃平外戚竇氏勢力,由此開始親理政事。每日臨朝聽政,深夜批閱奏章,從不荒怠,故有勞謙有終之稱。因聞北匈奴單于率眾北還,和帝便派將兵長史王輔為帥,與蜀郡太守任尚聯手追擊。
二將奉命,率軍北征,連戰連勝,最終誅殺北單于,盡滅其眾而還。
鏡頭轉換,邊北遼東。
鮮卑聞說北匈奴已滅,遂乘機遷入匈奴故地,就此定居下來。北匈奴余部此時尚有十余萬落,于是皆都自稱鮮卑族號,由此復又漸漸強盛。
適逢此時,遼東太守祭肜因病亡故。哀書入京,和帝甚表悲憫,詔命其子祭參繼任遼東太守。然而祭參雖然征戰有功,但威望遠不及乃父,于是遼東漸漸不寧。
祭肜武勇過人,又不失長者之風,頗有古代名將司馬穰苴風范。烏桓、鮮卑追思無已,每朝賀京師,常過冢拜謁,仰天號泣乃去。遼東吏人為其立祠,四時奉祭。
字幕:歲月轉換,似水流年。永元六年秋,西域都護班超調發龜茲、鄯善等八國部隊共七萬人,進攻焉耆、危須、尉犁。
大軍行到尉犁,班超派使分別通告三國:大漢西域都護今次來者,欲鎮撫三國也。爾等既欲改過向善,宜遣大人來迎,我當賞賜王侯已下,事畢即還。
焉耆王廣早聞班超大名,厚待漢使,并遣左將北鞬支為使,赍奉牛酒以迎漢軍。
班超見焉耆王并未親至,故意假作發怒,詰責北鞬支道:汝雖是匈奴侍子,而今秉掌焉耆國之權。我今率兵自來,焉耆王不及時迎降,皆汝之罪也。
左右諸將一齊恫嚇:似此不忠不義之徒,不如殺之!
班超說道:公等不知,此人威權重于焉耆王,今未入其國而殺之,必令自疑。若因此而設備守險,我等豈得到其城下哉!
于是賜以酒食,然后遣之。
北鞬支還至焉耆,向國王備述班超威嚴,說其恩義。王廣見北鞬支安然無恙歸還,知道漢朝沒有平滅己國之意,遂親率高官在尉犁迎接班超,奉獻禮物。
班超見其主動來降,遂以恩義待之,深加撫慰。
未料王廣返回王庭,立即下令拆掉國境山口圍橋,欲阻漢軍于境外。班超早已料到,卻從別道繞行進入其國,距王城二十里扎下營柵。
焉耆王見漢軍從天而降,不由大驚。便欲逃入山中頑抗,待班超糧盡退兵后卷土重來。其國左侯元孟曾在洛陽為質,心向漢朝,潛派使者向班超報信,說與焉耆王計劃。
班超為穩定焉耆國貴族,故意斬殺元孟使者,并發檄文,約期宴請三國國王及大臣,聲言屆時將厚加賞賜。
焉耆王廣、尉犁王泛及北鞬支等信以為真,三人多人一起到會;焉耆國相腹久等十七人害怕被殺,就此逃跑;危須王也因心中狐疑,未至漢營。
宴會開始,眾人依次坐定。班超突然變色,責問焉耆王等人道:危須王因何不來?腹久一班人為何逃跑?此皆是爾等歸降之心不誠,首鼠兩端之故也!
焉耆王:危須王不至,腹久逃走,實與我等無干!
班超:一派胡言!你若誠心投漢,卻為何又拆除山口圍橋,以拒天兵
焉耆王等人聞言驚悚,懼不能答。
班超喝令:與我皆都拿下,押至當年西域都護陳睦所駐故城,全部斬殺,傳首京師!
一聲令下,眾武士一擁而上,將焉耆王廣等三十余人皆都綁縛,開刀問斬。
班超又令諸將,縱兵斬殺三國貴族五千余人,俘獲部眾一萬五千人,馬畜牛羊三十多萬頭,由此一舉平定三國。
焉耆、危須、尉犁三國既平,班超命將元孟請至,宣布冊立其為焉耆國王。
元孟又驚又喜,問道:將軍此前殺我信使,今又立我為王,卻是何故
班超:賢侯不知,當時是為設計誘敵,以惑王廣,不得不殺使者故耳,尚請莫怪。
元孟唯唯遜謝道:將軍用兵,真有神鬼莫測之機,我等凡人,豈能領會!
為穩定三國局勢,班超在西域都護故城停留半年。至此,西域五十余國都重新歸附漢朝,班超終于實現其當年立功異域理想。
消息傳至洛陽,漢和帝聞報大喜,下令朝議,表彰班超蓋世功勛。經過三公廷議上奏,最終詔封班超為定遠侯,食邑千戶。自此以后,人皆以“班定遠”稱之。
鏡頭轉換,永元六年正月,洛陽漢宮。
永昌郡徼外敦忍乙王莫延附漢,遣使者及翻譯到洛陽,向漢朝奉獻犀牛、大象。
二月,和帝下詔,以司空劉方為司徒,太常張奮為司空。
字幕:張奮,字徲通,京兆杜陵人,父張純,光武帝時曾任大司空,封武始侯。
張奮少年時好學不倦,節儉行義,常分田租贍恤宗親。漢明帝時初仕為侍祠侯,和帝時復任城門校尉、長樂校尉、太常,至永元六年升為司空,就此位列三公。
是年四月,蜀郡徼外大牂夷種羌豪造頭等人,率種人五十余萬口內屬。東漢朝廷拜造頭為邑君長,賜以印綬,令管理其部民。
七月,京師旱災,太史官上奏,以為是冤獄過重之故。
和帝下詔,令中都官徒各除半刑。又親至洛陽官舍,錄囚徒,舉冤獄,收捕洛陽令下獄抵罪,司隸校尉、河南尹都受降職處分。
冬十一月,北匈奴降胡五六百人夜襲南單于師子,漢安集掾王恬率領衛士與之激戰,擊敗降胡,盡行誅之。降胡十五部二十余萬人相率驚擾,皆都反叛。
諸部叛首找出前單于屯屠何之子薁鞮日逐王逢侯,共推其為單于,殺略漢匈吏民,焚燒郵亭廬帳。南單于支吾不住,急向朝廷告急求助。
漢和帝聞奏大怒,遂下詔命:拜大將鄧鴻行車騎將軍事,為三軍主帥,以越騎校尉馮柱、行度遼將軍事朱徽二人為副將,率左右羽林、北軍五校士、郡國射士、緣邊將士;檄令烏桓校尉任尚,率烏桓、鮮卑諸部,合四萬余人馬,約會討伐逢侯。
字幕:鄧鴻,南陽新野人,高密侯大司徒鄧禹少子。
鏡頭閃回,敘述鄧鴻來歷。
鄧鴻喜好謀略,曾上朝參與商議邊防軍事,漢明帝賞其能力,命為將兵長史,使率領五營士兵屯守雁門,封為侯爵。
建初七年,鄧鴻以張掖太守之職,被任命為度遼將軍;永元元年率軍從稒陽塞出發,與大將軍竇憲、征西將軍耿秉等在涿邪山會攻北匈奴。
因擊敗北匈奴軍功,朝廷升任鄧鴻為大鴻臚,由定襄太守皇甫棱代理度遼將軍之職。
閃回結束,鄧鴻會合三軍出塞,北伐匈奴。
逢侯單于聞而大懼,便與諸部叛首商議,欲帶人馬輜重,穿越大漠北去。南匈奴單于師子聞報,與中郎將杜崇駐扎牧師城,以阻北匈奴歸路,逢侯單于攻而不克。
十一月,鄧鴻率軍到達美稷。逢侯單于不敢對敵,于是越冰過險,向滿夷谷退去。
南匈奴單于師子派王子為將,率領一萬騎兵,與杜崇部下四千騎,會合鄧鴻所部漢軍,在大城塞追擊逢侯單于,展開對決。經過一場激戰,殺逢侯部眾三千多人,擄獲萬余。
越騎校尉馮柱分兵追擊逢侯單于部眾,殺死四千多人。
任尚率領鮮卑大都護蘇拔魔、烏桓首領勿柯,共集八千騎兵,攔截在滿夷谷,再一次大敗逢侯單于。接連三戰,前后一共殺死北匈奴一萬七千余人。
逢侯單于趁漢軍未能合圍之機,率領部眾逃出塞外,漢軍因無法追擊而回。
字幕:任尚,東漢將領,籍貫來歷及出生年月皆都史載不詳。章和二年,初任護羌校尉鄧訓護羌府長史。羌族燒當部落首領迷唐叛漢,其叔父號吾率領本部八百戶歸降,并為漢軍向導,在寫谷大敗迷唐。永元元年春,迷唐打算重回故地,鄧訓命任尚擊之。
鏡頭閃回。任尚領命,遂率六千漢胡兵馬,追擊迷唐。
迷唐渡河向西,為防追兵,下令將船只全部焚毀。任尚兵至,見渡船盡毀,遂命收集軍中所有皮革縫制成小船,置于木筏之間,作為渡河工具。
漢軍由此悄悄渡河,并趁夜間發動襲擊,大敗迷唐,先后斬殺一千八百余人,俘虜二千人,繳獲馬牛羊三萬余頭。經過此役,燒當羌部幾乎全被消滅,余部皆都歸降漢軍。
永元三年,任尚以司馬之職奉大將軍竇憲之命,與左校尉耿夔兵出居延塞,在金微山大敗北匈奴,俘虜北單于之母閼氏,斬殺大部落王以下五千余人,平滅北匈奴。
漢軍出塞五千余里后而回,其距離之遠,是自漢朝出兵匈奴以來未曾有之。
自此以后,耿夔、任尚等便為大將軍竇憲心腹爪牙。
永元四年正月,朝廷派遣大將軍左校尉耿夔為使,授予北匈奴于除鞬印信綬帶,再立北單于;同時命任尚為中郎將,持符節護衛北匈奴,屯駐伊吾。
竇憲計劃護送于除鞬返回北匈奴王庭,后因事敗自殺,計劃作罷。于除鞬聞竇憲敗亡,遂在天山南北公開反叛,到處燒殺搶掠,殘害百姓。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安县|
隆林|
南昌市|
邹城市|
南平市|
万安县|
克拉玛依市|
涟水县|
永寿县|
威远县|
玉环县|
山阳县|
肇州县|
合川市|
河北区|
平舆县|
手机|
全州县|
汉阴县|
南江县|
墨玉县|
北安市|
南靖县|
壶关县|
海林市|
乐亭县|
姚安县|
酒泉市|
烟台市|
宁化县|
富阳市|
靖宇县|
邯郸县|
阿坝县|
桦川县|
措美县|
会东县|
平定县|
珠海市|
山东省|
长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