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六十二集 計退月氏-《華夏真相集》


    第(1/3)頁

    永元元年,漢和帝劉肇在位,竇太后臨朝稱制。

    竇太后初掌大權,便以章帝遺詔名義,宣布罷止郡國鹽鐵之禁,縱民煮鹽鑄鐵,由鐵官、鹽官征稅,收入盡歸少府。

    又宣章帝遺詔:竇憲以侍中身份,內主機密,外宣詔命,參與所有國家政務。詔命竇篤為中郎將,竇景、竇瑰為中常侍。

    于是竇憲兄弟都在親要之地,威權一時無兩。

    竇憲大權在手,猶不知足,還牽朋引類,霸占朝堂。

    因見太尉鄧彪為人謙和禮讓,委隨不爭,便尊崇舉其為太傅。竇憲欲為何事,就鼓動鄧彪上奏,自己再告白太后,因此言出計從。

    另有屯騎校尉桓郁,幾代都做皇帝老師,性情恬退自守,竇憲也推薦復入宮禁,給皇帝講授經書。于是內外協附,無人敢與竇憲為敵。

    竇憲性情果急,睚眥之怨莫不報復。

    謁者韓紆當年曾經審判竇憲父親竇勛案件,竇憲此時威權在手,居然令人將其子殺死,割下首級,在竇勛墓前祭奠;都鄉侯劉暢來吊章帝之喪,得幸太后,數蒙召見。

    竇憲怕劉暢分己宮省之權,公然派遣刺客在屯衛之中殺死劉暢,而歸罪于劉暢弟利侯劉剛,派官鞠問。

    此事激怒眾卿,齊都上本奏劾。

    由是真相破露,太后大怒,回護不得,命將竇憲禁閉內宮待罪。

    竇憲自知忤怒太后,恐難保全,于是請求出擊匈奴,以贖死罪。

    朝廷計議,因前漢向有此例,又仰承太后旨意,終同意其請。于是便下詔旨:命竇憲為車騎將軍,佩金印紫綬,以司空規格配備屬員,以執金吾耿秉為副,發北軍五校﹑黎陽﹑雍營﹑緣邊十二郡騎士,及羌胡之兵出塞。

    永元元年秋,竇憲與耿秉各率四千騎離京,匯合南匈奴左谷蠡王師子,率萬騎從朔方雞鹿塞出兵;南單于屯屠河率領萬余騎,從滿夷谷出兵;度遼將軍鄧鴻率邊境地區歸附朝廷羌胡八千騎、左賢王安國萬騎從翩陽塞出兵。

    三路大軍并進,在涿邪山會師。竇憲升帳點將,命副校尉閻盤、司馬耿夔、耿譚等率精兵一萬為前部先鋒,前往尋找北匈奴主力作戰。

    一聲令下,如同山倒。萬余先鋒大軍起行,與北匈奴單于在稽落山作戰,大破敵軍。敵眾潰散,單于逃走。竇憲整軍追擊,直到私渠比鞮海,會戰圍剿。

    于是下令收兵,檢點戰果。軍政司回報:此役共斬殺北匈奴名王以下將士一萬三千多人,俘獲馬、牛、羊、駝百余萬頭,降者八十一部,前后二十多萬人。

    竇憲聞報大喜,自思此行不但立功贖罪,且可彪炳千秋,留名青史。

    于是便與耿秉登上燕然山,去邊塞三千余里,在南麓勒石銘刻紀功,令班固作《封燕然銘》。其銘文曰: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漢元舅曰車騎將軍竇憲,寅亮圣明,登翼王室,納于大麓,維清緝熙。乃與執金吾耿秉,述職巡御。理兵于朔方。鷹揚之校,螭虎之士,爰該六師,暨南單于、東胡烏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長之群,驍騎三萬。元戎輕武,長轂四分,云輜蔽路,萬有三千余乘。勒以八陣,蒞以威神,玄甲耀目,朱旗絳天。遂陵高闕,下雞鹿,經磧鹵,絕大漠,斬溫禺以釁鼓,血尸逐以染鍔。然后四校橫徂,星流彗掃,蕭條萬里,野無遺寇。于是域滅區殫,反旆而旋,考傳驗圖,窮覽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躡冒頓之區落,焚老上之龍庭。上燕然勒石記功,德以攄高、文之宿憤,光祖宗之玄靈;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漢之天聲。茲所謂一勞而久逸,暫費而永寧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銘盛德。其辭曰:鑠王師兮征荒裔,剿兇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亙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載兮振萬世!

    畫外音:《封燕然山銘》被謂是中國有史記載邊塞紀功碑源頭,后世便以“燕然勒功”為典,專指赫赫戰功。經此一戰,北單于遠逃大漠,不知所蹤。

    竇憲燕然勒功已畢,下山還營,即派司馬吳汜、梁諷,攜帶金帛追尋北單于,企圖予以招降;一面班師回國,駐扎五原。

    當時北匈奴元氣大喪,人心離散,吳汜、梁諷所到之處,宣明國威,前后又有萬余人歸降。遂在西海追上北單于,勸其仿效當年呼韓邪單于歸漢先例,以求保國安民。

    北單于喜悅,率部與梁諷回到私渠海。聽說漢軍已經入塞,就派弟右溫禺鞮王隨梁諷前到洛陽,向漢朝進貢,并留侍漢帝。

    竇憲見北單于沒有親往洛陽,于是上奏朝廷:北匈奴單于缺乏歸降誠意,是謂心懷首鼠兩端。臣請朝廷遣歸右溫禺鞮王,準備再次出征。

    太后不從其奏,詔允北匈奴之降,并對右溫禺鞮王慰撫有加。

    竇憲在漠北召見匈奴南單于,南單于送給竇憲一只古鼎,能容五斗,上有蝌蚪銘文。

    命識者翻譯之,道是“仲山甫鼎,其萬年子子孫孫永保用”。

    竇憲大喜,乃遣使入京,將此古鼎獻上朝廷,以為祥瑞。

    永元元年九月,皇帝下詔,命中郎將持節到五原,任命竇憲為大將軍,封其爵為武陽侯,食邑二萬戶。竇憲接受大將軍職,堅決辭去封爵。

    畫外音:依照漢家制度,大將軍官位本在三公之下,按太尉標準設置官屬。此時公卿迎合太后旨意,奏請朝廷,使竇憲位在三公之上,太傅之下,同時提高設置官屬檔次。

    竇憲率軍回返京師,向朝廷獻俘報捷。

    竇太后大喜,下令大開倉府,犒賞隨征將士;詔命凡隨竇憲出征各郡二千石長官子弟,俱都升任太子舍人。竇憲兄弟竇篤升為衛尉,竇景、竇瑰都任侍中、奉車、駙馬都尉。

    于是竇氏兄弟四人侍其戰功及太后寵眷,各在京師大修宅第,爭競豪奢,窮極工巧。

    永元二年六月,朝廷詔封竇氏四兄弟侯爵,只有竇憲拒不受封。七月將兵出鎮涼州,以心腹鄧疊為副將。

    北單于因漢朝遣還其弟,派車諧儲王往居延塞見竇憲,請求稱臣,并求入京朝見。

    竇憲上表請示,太后詔允,便派班固、梁諷前往迎接。

    南單于上書漢廷,建議乘機消滅北單于,然后南北匈奴合并歸漢,漢廷復又同意。于是南單于大敗北單于,北單于身受重傷逃走。

    班固等人走到私渠海,聞說北單于為南單于所敗,只行轉頭返回。

    竇憲認為北單于勢微,欲乘機將其徹底消滅,遂派右校尉耿夔、司馬任尚、趙博等率兵出居延塞,在金微山大破北單于,斬首五千余級。

    北單于遁逃,不知去向,其國遂亡。

    其后北匈奴殘余一部歸附鮮卑,一部歸附南匈奴,更有一部分悍勇不肯歸附,此后得便即時常入塞侵掠,永為邊患。

    竇憲平定北匈奴,由此威名大盛。于是便以耿夔、任尚為爪牙,鄧疊、郭璜為心腹,以班固、傅毅皆置幕府,典文章,攬朝政,占據要津。刺史、守令等官,多出其門。

    尚書仆射郅壽、樂恢因為違忤竇憲之意,被其逼迫自殺。朝臣震懾,望風承旨。

    其后未久,太后下詔:竇篤進位特進,竇景為執金吾,竇瑰為光祿卿。

    兄弟當朝,貴重顯赫,傾動京都。竇景尤為驕縱,無所不為,就連門下妓客也依其勢力,侵凌平民,強奪財貨,篡取罪人,搶掠婦女,橫行無忌。

    由此京都商賈閉塞,如避寇仇。而主管官吏噤若寒蟬,忍氣吞聲,不敢舉奏。

    畫外音:自此以后,竇太后將政權統于自己之手,獨斷專橫,強予決策,較之當年呂高后猶有過之,而無不及。除竇憲兄弟并居高位,叔父竇霸為城門校尉,竇褒為將作大匠,竇嘉為少尉,竇家子弟任侍中、將作、大夫、郎吏等職者,另有十余人之多。

    對于出塞攻伐北匈奴之事,尚書、侍御史、騎都尉、議郎等都極力諫阻,甚至指責竇太后道:奈何以一人之私計,棄萬人之性命!

    太后為袒護竇憲,對群臣之諫俱都不聽,堅持同意出兵。

    重創北匈奴后,朝臣堅決反對繼續設立北單于。

    但由于竇憲奏請設立北單于,竇太后終又同意其奏請。

    竇憲平定北匈奴還師,和帝劉肇遵照太后懿旨,率群臣親往長安迎接,召見出征將士。朝臣議論,大將軍功高蓋世,當稱為“萬歲”。

    尚書韓棱聞此,揚聲憤責道:自三皇五帝以來,未聞有人臣可稱萬歲之制者!

    義正辭嚴,才算止住此番鬧劇。然群臣趨炎附勢,已成風氣。

    和帝當時雖只十三歲,但將此狀皆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中,暗中決意清理竇氏黨孽。

    時有竇憲女婿射聲校尉郭舉在場,因見和帝憤憤不平之色,便起廢立之心。朝散之后,還至己府,便對父親長樂少府郭璜道:今日朝會之事,大人可見之否?

    郭璜:見之。諸卿欲奏請陛下封你岳父為萬歲,尚書韓棱阻之,殊為可恨。

    郭舉:韓棱何足為慮!大人不見天子之容色乎?

    郭璜:未也。一個黃口孺子,理他何來?

    郭舉:數年之后,尚為孺子耶?

    郭璜:則其容色何如?

    郭舉:彼在殿上怒容滿面,咬牙切齒,是非欲將竇氏一族生吞腹中之態也。倘及其長大成人,必將竇氏滿門殄滅無遺,彼此我家亦將死無噍類矣。

    郭璜:依你之見,則當如何?

    郭舉:若依兒子之見,不如就此廢罷此子,立我岳父為帝。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淮阳县| 拉孜县| 康平县| 大港区| 花莲市| 什邡市| 濮阳县| 长汀县| 南皮县| 韶关市| 阿克| 佛山市| 军事| 安化县| 明星| 满城县| 仪陇县| 松江区| 定日县| 镇沅| 静乐县| 太康县| 井研县| 塘沽区| 阿克陶县| 龙泉市| 甘肃省| 浮山县| 吐鲁番市| 锦州市| 西丰县| 芮城县| 崇文区| 海原县| 清河县| 敖汉旗| 彰化县| 台中市| 文水县| 邛崃市| 饶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