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集 呂母報仇-《華夏真相集》
第(2/3)頁
鏡頭轉換,焉耆王宮之外。
焉耆王遠望新朝使節離去方向,臉上笑容漸漸凝結,露出憤然不平之色。
侍臣見此,小心開口求問:大王,大新皇帝所命征繳糧秣,敢問如何籌措?
焉耆王:依其所需數量,公開征集籌措便是。
侍臣:我國地廣人稀,草多糧少,哪有這許多糧秣供應與他?
焉耆王:誰說是要白白給他?我借彼之名籌糧,留作己用,有何不可?
侍臣:陛下,請恕下臣愚鈍,不明其中深意。
焉耆王:傳我號令,命眾臣依數征繳糧秣;諸將秘密集結部隊,防備漢人前來。
侍臣:諾!陛下大智大能,小臣不能及于萬一。
新朝使節出離焉耆王城,還歸大營,來見主將:末將幸不辱命,回營繳令。
王駿:那焉耆王怎地說法?
使節:焉耆王聽罷我大新天子詔旨,神色間本有不愉之色。是末將提起將軍已率精騎數萬,即將兵臨城下,他才更顏變色,唯唯從命。
王駿:如此甚好,免得一場征殺。傳令眾軍,拔寨起營詐,進入焉耆,接收糧秣。
眾將:諾!
于是三軍結束停當,拔營起程。
一路黃沙漫漫,征塵滾滾,遮云蔽日。自辰至午,眾軍漸漸嘴唇干裂,睡眼迷離,東倒西歪。再自午至酉,狂風陡起,飛沙走石,打在眾軍盔甲之上,乒乓作響。
眾軍叫苦連天,漸漸散亂,不成行伍。
正在此時,忽聽風沙之中號角之聲大起,繼而人喊馬叫,驚天動地。王駿失驚非小,攏目光看時,遙見無數焉耆伏兵突起,直奔自己隊伍,攔截襲擊。
王駿立時驚醒,倒也不慌,就于馬上傳令:眾軍休亂。調轉馬頭,搶占左側沙丘。
正待撥馬,探馬來報:左側沙丘之后,有姑墨國五千馬軍埋伏,張弓以待我軍!
王駿:左翼軍抵住,余者隨我往右撤退。
話猶未了,又有探馬來報:右側胡楊林中,有封犁國精騎殺出,不知人數多少!
王駿:右翼軍前往抵御,余者隨我返師,尋歸來路。
正說話間,后軍探馬來報:稟將軍,大事不好。危須國叛變,斷我后路!
王駿:竟有此事?傳令三軍,各自為戰,拼力突圍!
于是漫天風沙之中,西域諸國叛軍從四面殺至,攻擊新軍,悍勇難當。新莽軍奔波整日,人不得食,馬不得草,毫無還手之力,紛紛落馬。
一個時辰之后,風沙漸息,只見滿地死尸,王駿赫然也在其中,與其將士全被斬殺。
焉耆王見此大喜,親自下馬上前,拔刀砍下王駿首級;然后飛身上馬,呼哨一聲,率領部眾絕塵而去。姑墨、封犁、危須諸軍瓜分新軍器械輜重,也都各歸本國。
千里戈壁,大漠孤煙,殘陽如血。
便在如血殘陽之下,只聽馬蹄雜沓,一支騎軍動地而來。前隊號旗飄揚,旗下為首一員上將,正是新朝戊已校尉郭欽。
郭欽看到眼前慘狀,急勒坐騎,舉刀止住軍馬,嘶聲叫道:這是怎么回事?
身后眾將在馬上面面相覷,無人回答。
正在此時,忽聽死尸堆中一聲呻吟,有人出力掙扎,卻因尸體枕籍,鉆不出來。
親軍不待主將吩咐,急忙上前將死尸挪開,自下面拽出一個兵士來。那兵士右臂斷折,小腹中刀,血透衣甲,已是奄奄一息。
郭欽:我來問你,怎生落得這般模樣,王駿將軍何在?
傷兵:將軍,我等中了焉耆王緩兵詐降之計,在此埋伏襲擊我等,以至全軍覆沒。王駿……將軍,力戰而死,被那焉耆王……割了頭去。
話未說完,將頭一歪,已然斷氣。
郭欽聞言,怒氣滿胸,將手中彎刀往虛空一劈,叫道:不報此仇,難消我恨!
副將縱馬上前:將軍,為今之計,卻當如何?
郭欽:焉耆王口是心非,兩面三刀,叛我大新,殺我天朝將士,罪在不赦。今其大勝之余,必要回城慶功,不復以我為備。傳我將令,眾軍趁此夜色,銜尾直入焉耆,發動襲擊,克其王城。必要生擒焉耆叛君,剝皮挖心,祭我陣亡將士!
一聲令下,三軍聲諾,齊揮長刀,沖入夜色。
眼見焉耆王城遙遙在前,城門張燈結彩,并未關閉。
郭欽見此,暗道僥幸,喚過三員副將,當面吩咐:你我四人,各領一軍,分從四門殺入。不需擊鼓鳴號,只暗地斬關入城,盡屠焉耆國中老弱,一個不留!
三員副將聞命,均覺心頭一寒,但立刻施禮稱喏,不敢支吾。于是四人分兵,各自飛馳而去,便如四股狂風,刮入焉耆王城四門。
頃刻之間,只聽夜幕之下殺聲四起,繼而城中到處火發,慘叫之聲不絕。
郭部新軍大逞淫威,狂殺一夜,直將焉耆屠城,然后焚毀。
黎明時分,焉耆王穿行地道,自城西北角破土而出。環顧身后,只有十數個心腹侍衛相隨。眾人簇擁國王,狼狽萬狀,步行至郊外隱蔽牧場,上馬奔逃。
焉耆王在馬上扭身回顧,見故國王城一派火光,與清晨初升朝霞上下相映,不由悲從中來,淚落如雨,哽咽道:是寡人不智,得罪新朝,累我國人遭此涂炭。
眾侍衛:時到如今,傷心無益。陛下何不徑往姑墨,借兵前來復仇?
焉耆王:卿等所言有理。我今前往姑墨,托拔尼與胡末陵可持寡人信符,分往封犁、危須二國,請其各發精騎,截斷新軍歸路,替我報仇。
托拔尼、胡末陵領命,索取信符,分道策馬而去。
焉耆城大火焚燒三日,終成灰燼。
郭欽至此一口惡氣方舒,于是下令,將所奪國中珍寶皆都裝載車上,奏凱還師。
軍隊返程未久,探馬來報:焉耆王自姑墨搬來救兵,在我來路列陣以待。
郭欽:我今人困馬乏,且攜帶輜重太多,不能再戰。可取道車師,入塞回國。
部將:將軍英明!
郭欽:傳我將令,盡將馬項鸞鈴以棉布包裹,刀槍不可露刃,部眾不可喧嘩。改向北行,繞道車師,復向東還。
部將:諾!
于是眾軍調頭向北,漸漸隱入漫漫黃沙,終至不見。
鏡頭轉換,新朝第三路軍行走在途,正往西進發。
主將李崇領先而進,不見前面兩路軍有探馬來報,心中狐疑,因此不敢長驅直入,約束部眾緩行。沿路之上又不斷派出哨探,遇事立即還報。
不料封犁、危須騎兵早就候在路上,見到新軍哨探,盡都斬殺,一個不曾漏網。
當夜三更,封犁、危須胡騎四集,摸到新軍宿營之地,齊聲吶喊,吹起號角,似狂風般卷入,四面剿殺。新軍自睡夢中驚醒,急上馬還擊,但已損傷近半。
雙方激戰一夜,將至天明,李崇方得沖出重圍。環顧部眾,個個掛彩,人人帶傷。于是長嘆一聲,收集殘部,倉惶東撤。自此退保龜茲,直到王莽敗亡,李崇不敢還國。
畫外音:此役之后,西域乃與中國完全隔絕,不通使節。王莽無故興師動眾,討伐匈奴及周邊諸國,大都勞而無功。南征句町之戰,前后征發吏民二十余萬,軍糧前后不濟,士卒饑疫,又死數萬人眾。其后又連年天災,多郡百姓人相為食,慘狀史不絕書。
鏡頭轉換。中原之地迭經人禍,又遭天災,百姓因此流離失所,離鄉背井,擁向山東及江淮一帶,求乞為生。時稱流民之禍,官府禁不能止。
流民一路向東,涌入瑯琊郡海曲縣境。爺呼娘喚,幼兒啼哭,沿路不絕。
縣城郊區某鄉,有一大戶姓呂,在鄉里以釀酒為業,累積數代,因致巨富。呂翁已死數年,遺下獨生兒子名喚呂育,因自幼讀書,便不肯子承父業,現為縣中小吏。
呂氏家中偌大產業,因此便皆落在呂母肩上,獨自操持。
忽這一日,天色近午,一個小廝自縣城方向狂奔而來,直入呂家酒坊,放聲大哭。
呂母聽得院中哭聲慘絕,心中不快,急出廳堂看時,見是隨侍兒子廝仆,名喚呂三。
呂母:呂三噤聲!晴天白日,因何嚎喪?
呂三:奶奶,果是嚎喪,果是嚎喪。
呂母:放你娘的屁!你不在縣衙伺候你家相公,回來作甚?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坻区|
辽宁省|
社旗县|
宜川县|
韶关市|
贵港市|
蒙阴县|
绥棱县|
辽宁省|
和硕县|
海南省|
富裕县|
钦州市|
河西区|
广水市|
张北县|
巴南区|
邯郸市|
小金县|
五台县|
津市市|
本溪|
宜昌市|
浮梁县|
得荣县|
元阳县|
新营市|
清新县|
建水县|
若羌县|
南涧|
右玉县|
安达市|
泰和县|
乐昌市|
嵊泗县|
十堰市|
贵港市|
祁门县|
东辽县|
策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