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集 昭君出塞-《華夏真相集》
第(1/3)頁
夜幕低垂,康居故國。
一支漢軍逶迤而來,當先一員大將,正是西域都護府都騎尉甘延壽。
副校尉陳湯聞報,早已接出營門,兩軍就此匯合,一夜無話。
次日一早,甘延壽、陳湯率軍繼續前進,距郅支城三十里處扎營,然后全軍列陣。早有郅支哨馬發現漢軍,急歸報城中。
單于大驚,便派遣使者出城到漢軍大營,詢問漢軍來意。
陳湯命中軍回答來使:你郅支單于前番上書大漢天子,訴說處境困窘,欲歸服漢朝,親自入見我皇帝。大漢天子可憐你單于棄國外逃,寄身于康居,故派都護將軍前來迎接。我等乃是前部先鋒,十萬大軍在后,恐單于受驚,故不敢直接入城,便此在城外扎營。
使者乃將此言還報,郅支單于半信半疑,又派人來探詳情。
陳湯見來使去而復回,故作大怒:我大軍遠道而來,是為救你單于歸返故國。今空負往來,并無王公大臣前來迎接款待,何失禮如此!我軍遠道而來,人畜疲乏,糧食將盡,恐無力返回,望單于出城勞軍,并考慮我軍下步行止。
來使領諾而去,再不復返。
待到第三日,甘延壽揮軍前進,至郅支城外賴水河畔,離城三里扎營布陣。
遠望郅支城上樹立五彩旗幟,有數百人身披戰甲守護,并出動百名騎兵,在城下往來馳騁,又百名步兵在城門兩旁布列魚鱗陣。
城上匈奴軍士早聽全都報說漢軍人困馬乏,且已絕糧,便不以為意,高聲向城外呼喊。
匈奴首領:你漢軍萬里遠征,是來投死乎?若欲得糧,便來攻我城池可也!
喊叫半晌,見漢軍不動,愈信其不堪一擊,遂命百名騎兵沖陣。沖至近前,因見漢軍張弩以待,士氣旺盛,郅支騎兵不敢冒進,復又后退。
甘延壽見此,一聲令下,漢軍突發上前,只一陣箭雨,便射殺城門外匈奴步騎過半,余者只得退回城中,由此心中大懼。甘延壽便命擂鼓吹號,盡出五千精騎,都迫近城下,四面圍城。漢軍各有分工,穿越深溝堵住城門,大盾牌在前,戟弩在后,仰射城上守敵。
城上守軍漸漸不敵,紛紛下樓逃跑。漢軍大進,未料土城之外又有木城,郅支士兵從木城中向外射箭,漢軍損折甚眾。
陳湯見狀,便命點燃柴草,焚燒木城。
木城中匈奴兵驚慌,趁夜派數百騎兵沖出,但被漢軍迎面射回。
郅支單于見木城被焚,遂對部將說道:眼見漢軍勢大,土城難守,不如棄城而逃。
部將:可汗前番已殺康居王之女,其怨恨我等,必給漢軍做內應;又聞烏孫各國軍隊皆都歸附漢軍,隨其出征。我等離開此城,再往何處遁逃?
郅支單于:此言有理。與其遠遁,不如堅守。漢軍遠道而來,勢必不能久攻。傳令全軍披甲上城,更命數十位閼氏夫人帶領婢女,都持弓箭,對城外漢軍射擊。
一聲令下,于是闔城老少皆都上城,居高臨下,施放矢石。甘延壽及陳湯揮令漢軍還射,箭發如雨。激戰之際,忽有一支冷箭飛上城頭,射中郅支單于鼻洼,倒在城上。
陳湯見此,命令眾軍齊喊:郅支單于死矣!
漢軍聞此,精神大振,愈加奮勇攢射。稍頃,又有數名閼氏夫人中箭而死。郅支單于被屬下救起,騎馬下城,轉回內宮。
當日半夜以后,木城終被焚毀攻破,宮中眾人冒煙突火欲入土城,登上城樓呼喊。
正在漢軍將要破城之際,只見遠處塵土飛揚,康居王率軍而至。
康居王來至戰場,聞報城中形勢危急,便命部下萬余軍馬分作十處,將漢軍圍住,與城樓上郅支宮人呼喊相應。
甘延壽與陳湯見此,下令暫緩攻城,嚴守營寨,分兵兩面拒住。兩軍相持直至半夜,甘延壽見康居兵并不進攻,便以手加額,暗自慶幸。
甘延壽:此真是大漢天子鴻福,蒼天助我!
陳湯:此言何謂?
甘延壽:康居來援,本當內外合擊我軍,今卻圍而不攻,故曰蒼天助我。
陳湯:將軍之意,我已知之。末將愿領一支奇兵,偷出康居包圍圈,襲其后背。
甘延壽:將軍甚知我心,可即行之。生死勝敗,在此一舉!
陳湯領命,當即檢選五百精騎,借著暮色掩護,自兩軍縫隙中潛蹤而出,透出重圍;然后撥轉馬頭,自康居軍背后掩殺回來。
康居王未有覺察,而是派出使者,與城內商議待天明時內外齊發,夾擊漢兵。
甘延壽傳令全軍:務必堅守,不許出擊。若敵軍來攻,只用強弓硬弩射殺!
相持半夜,晨曦微露,眼看天色將明。康居兵夜間多次佯攻沖突,均被擊退。
天光大亮,土城中郅支兵數次沖擊漢軍營地,均被射回,只得退卻入城。內外夾攻漢軍計劃,就此落空。
經過幾番攻擊沖突,將至辰時,康居兵皆已疲倦,在馬上東倒西歪。
正在此際,突見背后火光大起,繼而人喊馬嘶。急回頭看時,只見不知有多少漢軍騎兵自煙焰中擁出,從外面殺至;同時漢營中亦鼓鉦大作,闔營漢軍殺出,勢如猛虎。
康居兵前后受敵,如何當得?頓時死傷無數,幾乎全軍覆沒,只有少數殘余沖透重圍,抱頭鼠竄而去。漢軍官兵高呼追逐,鼓聲震天動地。康居殘軍遠遁,郅支城立見不支。
陳湯率領五百精騎前來復命,檢點部眾,除卻幾人帶傷,竟然沒有損失一人一騎。
甘延壽大喜,于是傳令:全軍四面排列大盾,步步為營上前;先鋒營集齊所有撞車,破門入城。搶先入城者,賞金十斤;生擒郅支單于者,賞百金,奏封萬戶侯!
漢軍聞命,拼力上前攻城,猶如山呼海嘯,勢不可當。
郅支單于帶傷不能征戰,只得在衛兵護持下逃進內宮。
漢軍入城,趁勢沖進王宮縱火,官兵個個爭先,人人奮力沖殺。郅支單于驚駭至甚,大叫一聲,終至傷口崩發而死。
漢將軍侯代理丞杜勛搶進內宮,見郅支單于已死,連呼可惜,只得一刀斬下首級。然后遍搜宮中,找到漢朝使臣節杖二根,漢使谷吉等人所帶來帛書一捆。
戰爭結束,陳湯命令:撲滅大火,檢點戰果來報!
不移時,軍曹來報:啟稟將軍,此役擊殺郅支單于,獲其首級,又斬閼氏、太子、名王以下一千五百一十八人,活捉一百四十五人,一千余人投降。
陳湯將此戰果上報主帥,甘延壽大喜,乃將戰俘皆分給此番出動軍隊助戰之西域各國,并將郅支王國庫中財富分賜諸國十五位國王。
甘延壽、陳湯消滅郅支單于,回軍西域都護府。陳湯親向朝廷上疏,其疏略云:
臣等不負王命,且仗陛下鴻福,借西域諸國之兵,千里奔襲,以伐不臣,由是擒斬郅支單于,盡滅郅支國以歸。今傳郅支單于與名王以下首級千余至京,請陛下詔命懸掛在京城外國人所居槁街,以向諸國示威,表明凡犯我強漢者,雖遠亦必誅之。
信使到京,上殿面君,呈遞奏疏。漢元帝覽奏大喜,命將千余首級懸掛槁街,從頭至尾,猶如葫蘆架一般;且在街頭巷尾張貼檄文,其上大書:“凡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由此甘延壽及陳湯二人,名振天下。
傳首長安同時,甘延壽又命副將引軍二千,到京師獻俘。
漢元帝在五鳳樓閱兵檢俘,忽見在匈奴降軍里面,竟有一些高鼻深目、白膚棕發之人,由是大感興味,便命左右侍臣:速速下樓詢問,此些俘虜何來?
侍臣:諾,微臣領旨。
于是下樓,來見獻俘副將:天子下問,此些高鼻深目白人何來?
副將無法回答,遂命四名親兵:你等押送一名會說漢語白人戰俘上樓,答復帝詢。
親兵領諾,遂挑出一名會說漢語白人俘虜,左右傍押,隨天使上樓,來見漢帝。那白人俘虜不懂中國禮節,見到漢元帝在上面高坐,立鞠一躬,便要回話。
押送軍士大驚,喝令道:此乃大漢天子,還不跪下!
白俘又鞠一躬:依照我族禮節,若是雙膝跪地,是將要砍頭;單膝跪地,必是向姑娘求婚。則大漢天子命我雙膝跪地,是必要殺頭的了。我是戰俘,皇帝為何要殺我頭?
漢元帝聽得明白,哈哈大笑:你跪下回話便是,我不殺你。
那白人戰俘這才放心,跪地奏道:稟告大漢朝天子陛下,我等皆為羅馬帝國將士,距此長安,恐有兩萬余里。只因地理氣候不同,故此與大漢人種亦不相同。十七年前,也便是大漢朝甘露元年時,我羅馬帝國有三大巨頭,第一名喚作馬庫斯·李錫尼·克拉蘇,統率七個兵團,約四萬多人大軍東征,對安息開戰。我等這些被陛下大將甘延壽俘虜者,都是克拉蘇將軍部下。大漢朝將軍善用計策,我等不及,故此失敗。
漢元帝:你叫何名?既是隨同你馬將軍對安息開戰,又如何到郅支匈奴國,替那單于作戰?你既說我大漢朝將軍善于用計,則你等羅馬國人擅何戰法,以何戰術為長?
那羅馬戰俘聽得這一長串問話,張口結舌,不知怎生回答才好。
石顯當時在側,接過話頭:我大漢皇帝問你,叫何名字?
羅馬戰俘這回聽得明白,遂朗聲答道:回稟大漢陛下,我叫費結羅·克拉蘇。
石顯轉奏漢元帝:此人姓費,名結羅,字克拉,號蘇。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至县|
德钦县|
定陶县|
加查县|
吴川市|
惠来县|
温宿县|
灵山县|
讷河市|
秀山|
荔波县|
宁明县|
浦城县|
墨竹工卡县|
岐山县|
运城市|
峨边|
普陀区|
泸西县|
北辰区|
尤溪县|
靖边县|
抚顺市|
昆明市|
津南区|
长宁区|
安达市|
余干县|
吉林市|
常熟市|
宁晋县|
滦南县|
新疆|
靖远县|
甘肃省|
蒙自县|
哈密市|
禄劝|
台安县|
皋兰县|
郓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