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二十二集 七國之亂-《華夏真相集》


    第(1/3)頁

    匈奴挑釁,再燃戰(zhàn)火;諜報入京,漢帝大怒。

    未央宮中,漢文帝再下詔令。

    傳旨官:奉皇帝陛下詔旨,兵出三路,迎擊匈奴。以中大夫令勉為車騎將軍,率軍進(jìn)駐飛狐;楚相蘇意為將軍,將兵北入代地,進(jìn)駐句注;將軍張武,屯兵北地。

    令勉、蘇意、張武:喏!臣等遵旨。

    傳旨官:詔命同時設(shè)置三將軍,以衛(wèi)長安。命河內(nèi)郡守周亞夫,駐屯細(xì)柳;祝茲侯徐悍,兵駐棘門,宗正劉禮,軍駐霸上。各負(fù)其責(zé),不得有違!

    周亞夫、徐悍、劉禮:喏!臣等遵旨。

    眾將領(lǐng)旨,分別引兵而去。

    此時匈奴騎兵疾如狂風(fēng),已進(jìn)至代地句注邊境,烽火警報頻起,連連告急。

    漢軍經(jīng)過數(shù)月調(diào)動,進(jìn)抵邊境。匈奴見漢軍加強(qiáng)守備,退出塞外,漢軍也罷兵撤警。

    鏡頭閃回,敘述周亞夫來歷。

    周亞夫者,乃是西漢開國功臣絳侯周勃之子。始做河內(nèi)郡守之時,時逢驪山老母許負(fù)經(jīng)過絳城,周亞夫請至府中,使老母為自己看相。

    許負(fù)仔細(xì)相看一番,出言驚人,開門見山說道:我觀將軍,命相尊貴。三年之后可以封侯,再過八年,便可做到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再過九年,會因饑餓而死。

    周亞夫先喜后驚,聞言不信,當(dāng)即反駁:我兄長已繼承父親侯爵,其死子繼;丞相之位,論說也排不到我身上。說我終會餓死,又豈有此理!既曰尊貴非凡,又怎會餓死?

    許負(fù)指其嘴角之紋:將軍唇緣,有豎紋直達(dá)嘴角。此乃餓死之相,又何疑哉?

    周亞夫聞罷,驚訝不已,將信將疑。許負(fù)知其懷疑,便即告辭,揚長而去。

    三年之后,周亞夫之兄周勝之因殺人獲罪,被剝奪侯爵之位。

    漢文帝體念周勃對漢朝曾立大功,不欲毀絕其嗣,便令推選周勃諸子之中有才能者,許其繼承先父爵位。族中眾人皆都推舉周亞夫,漢帝準(zhǔn)奏,便令其繼承父爵。

    閃回結(jié)束。軍臣單于進(jìn)犯北邊,文帝設(shè)置三將軍,警衛(wèi)京師,周亞夫奉命守衛(wèi)細(xì)柳。

    文帝為鼓舞士氣,親至三路軍營,犒勞慰問將士。先到灞上,再到棘門。

    灞上及棘門兩處守將,分別乃是劉禮、徐悍。部下守門將官見到皇帝車馬來至,不及通報主帥,皆都望塵拜迎,命令大開營門,引領(lǐng)天子車駕,直至中軍大帳。

    劉禮及徐悍聞?wù)f天子忽至,皆都慌忙出帳迎接,以致手足無措;待文帝離去之時,又親率全軍諸將,送到營門。

    文帝因見二將謹(jǐn)守臣禮,甚為喜慰,又至細(xì)柳大營,且不令侍臣提前通報。

    細(xì)柳營守門將官見到天子車駕,根本不予理會,反令軍士嚴(yán)陣以待,攔在營寨之外,不許放入。漢文帝不悅,使禁軍侍衛(wèi)持節(jié)上前,命令開門迎駕。

    守門將不看天子符節(jié),昂然說道:周亞夫?qū)④娤掠袊?yán)令,軍中只聽將軍令箭,不聽皇帝詔命。雖是天子陛下駕到,末將未得將軍大令,營不可入。

    文帝聞此,哭笑不得,遂派使者持天子符節(jié),隨門將進(jìn)去通報。周亞夫見到符節(jié),并不慌忙,乃命部將列隊,即不出營迎接,只許打開寨門,請圣駕自入。

    天子車駕進(jìn)入寨門,守營士兵高聲喝道:將軍有令!軍營之中,不許車馬急馳。

    御駕車夫聞此,只好控韁而行,緩緩駛?cè)朕@門。眾軍盔明甲亮,肅立兩側(cè),并不行禮。

    直到軍中大帳前,才見周亞夫一身戎裝出迎,率領(lǐng)諸將,向天子行拱手軍禮。

    天子侍衛(wèi)喝道:見到圣駕,因何不拜?

    周亞夫:兵法有云,介胄之士不拜。請陛下許臣,以軍禮拜見。

    文帝稍微一怔,繼而大喜,手扶車前垳木,欠身向?qū)⑹炕匾攒姸Y。

    勞軍完畢,車駕行出營門,周亞夫率諸將送至轅門而止,又不下拜。

    文帝見此,大為感慨,向隨侍群臣說道:此乃真將軍也!彼霸上及棘門之軍,直如兒戲耳。若敵人來襲,我恐其帶兵將軍,亦被敵將俘虜。似周亞夫治軍,敵軍焉有可乘之機(jī)!

    一個月后,匈奴無隙可乘,最終引軍退去。文帝亦命三將軍撤兵,并升周亞夫為中尉,掌管京師警衛(wèi)。又叮囑太子劉啟:此后若遇大戰(zhàn),盡可放心使用周亞夫為將。

    時有太子家令晁錯,因聞匈奴屢侵邊境,遂向文帝上《言兵事疏》,提出“以蠻夷攻蠻夷”之策。指出若對匈奴作戰(zhàn),需要器械鋒利,精兵勁卒,將通軍事,君擇良將。

    文帝覽疏,大為贊賞,賜詔嘉獎,但未采納晁錯主動出擊匈奴建議。

    晁錯又上《守邊勸農(nóng)疏》,提出鼓勵移民實邊,以此抵御外患,終被文帝采納。

    于是晁錯又上《募民實塞疏》,對如何安置移民提出具體措施。

    文帝十二年,晁錯又上《論貴粟疏》。其疏略曰:請募天下之人,入粟于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

    文帝納之,由此詔命公開標(biāo)價,售賣爵位,以所得財帛充實邊防軍糧。入粟拜爵實行之后,邊境積粟,足支五年之余。

    晁錯又奏:可令入粟者,輸于郡縣則可。邊境及郡縣充實,則可免天下田租。

    文帝納而行之,于是諸郡農(nóng)民處境大為改善。天下百姓,咸受其利。

    鏡頭閃回,敘述晁錯來歷。

    晁錯者,楚國潁川人氏,生于漢高祖七年,年少時師從張恢,學(xué)習(xí)法家思想。

    漢文帝時,因聞晁錯能文,使任太常掌故。晁錯因受太常派遣,前往齊郡濟(jì)南,跟隨伏生學(xué)習(xí)《尚書》,接受儒家思想。學(xué)成歸來,被任命為太子舍人、門大夫,后升為博士。

    晁錯任博士時,上《言太子宜知術(shù)數(shù)疏》,陳說太子應(yīng)通曉治國之法。文帝贊賞,拜為太子家令。晁錯能言善辯,深得太子劉啟信任,譽為智囊。

    文帝令大臣推舉賢良、方正及文學(xué)之士,晁錯被推舉為賢良。天子親自出題,就《明于國體》策問。當(dāng)時一百多人參加對策,以晁錯《舉賢良對策》最佳,深得文帝嘉許。

    閃回結(jié)束。只因晁錯對策優(yōu)秀,遂由太子家令升為中大夫。

    此后晁錯曾多次上書,提出削減諸侯藩地,改革法令建議。

    文帝雖未采納,但十分賞識其才。太子劉啟亦很贊成晁錯,建議應(yīng)將削藩納為國策。

    時有中郎將袁盎,素與晁錯不和,故對其治國之策,堅持反對態(tài)度。

    鏡頭閃回,敘述袁盎來歷。

    袁盎亦為楚人,其父曾為強(qiáng)盜,遷徙安陵。呂后當(dāng)政時期,袁盎乃為大將軍呂祿家臣。漢文帝即位之后,袁盎被其兄袁噲保舉,任為中郎。

    絳侯周勃誅滅呂氏有功,封為丞相,由此甚為驕橫,漢文帝因此不喜。

    袁盎最善察言觀色,因私見文帝,當(dāng)面提問:陛下謂丞相周勃,是何等樣人?

    文帝答道:是匡扶社稷之臣也。

    袁盎奏道:丞相只是功臣而已,不能稱為社稷之臣。

    漢文帝:此二者之間,有何不同?

    袁盎:社稷之臣,應(yīng)與陛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太后掌權(quán)之時,諸呂胡作非為,擅自稱王,劉氏局勢危急。當(dāng)時周勃身為太尉,掌握兵權(quán),卻不能撥亂反正。直待呂后去世,群臣共同討伐諸呂,周勃順勢而為而已。因而只能稱作功臣,不可謂社稷之臣。

    漢文帝:便是功臣,亦屬難能。

    袁盎:今周勃自恃有功于國,每有驕橫欺主之色,而陛下卻謙虛退讓,毫無君臣之禮。臣私謂陛下既為九五至尊,對待臣下,不宜如此也。

    文帝信以為然,由此再逢升朝議事,便逐漸提升威嚴(yán),對周勃不茍言笑。

    周勃因此怨恨袁盎,私下言道:我與你兄袁噲交厚,子卻在朝廷毀謗于我,何也!

    袁盎只拱手一揖,便即轉(zhuǎn)身離去,對此質(zhì)問置之不理。

    其后周勃罷相,回到封地,便有人落井下石,上書告其謀反。周勃因此復(fù)被召回長安,投系獄中。朝中王公大臣都不敢言,只有袁盎屢次上書,申明周勃無罪。

    周勃出獄之后,感念袁盎仗義出力,與其結(jié)為摯友。

    文帝三年,淮南王劉長自封國入朝覲見,為報私仇,擅自殺死辟陽侯審食其。

    袁盎聞此,便又上書,對文帝直言進(jìn)諫:諸侯王恃其特權(quán),太過驕橫霸道,若皆如淮南王一般,此后必定禍患不斷。陛下可適當(dāng)削減諸王侯封地,以備來日不虞。

    文帝不聽,淮南王劉長愈加蠻橫。棘蒲侯柴武世子意圖謀反,事發(fā)被誅,供狀中牽連到淮南王。文帝覽狀大怒,詔命罷去淮南王爵位,貶為庶民,流放蜀地,以囚車押送。

    袁盎急上書勸諫:淮南王向來驕縱,陛下不加限制,以致釀成此禍。今又突予摧折,淮南王為人剛直,如死在途中,則朝野必謂陛下不能容人。背負(fù)殺弟惡名,彼時奈何?

    文帝正自暴怒,故又不聽。

    淮南王身系囚車,被一路押解往西,頗受解吏詬辱。行至雍地,果因郁悶得病,非但不肯就醫(yī),并且就此絕食,自盡而死。

    文帝聞知此事,非常悲傷。望西涕泣不止,廢食數(shù)日,亦不上朝。

    袁盎聞之,乃入見文帝,再次諫道:陛下在為代王之時,太后患病,三年盡心服侍,親嘗湯藥。曾參尚感為難之事,陛下行之,孝道超過圣人之徒。誅滅諸呂之后,陛下由代國入京,彼時兇險難料,即使是孟賁、夏育之勇,也不及陛下。群臣共推陛下為帝,陛下推辭五次不就,猶較古賢許由,更多四次。陛下三事,均高于世人。今淮南王自死,與陛下無干,則陛下何須擔(dān)心名聲被毀哉!況陛下貶謫淮南王,本為使其改過自新;乃是護(hù)送官員不慎,以致淮南王病死,其罪不在陛下,又何必自責(zé)如此!

    文帝聞奏大慰,便納袁盎建議,重新設(shè)朝,面見群臣,并封淮南王三子為王。

    由是袁盎屢獻(xiàn)妙策,天子深加稱贊,名聲大振。

    時有宦官趙同,嫉妒袁盎受到重用,便在文帝面前造謠中傷。袁盎見此,憂愁不已。

    袁盎侄子袁種聞知,便勸叔父:何不公開羞辱趙同,以止其毀謗?

    忽一日,文帝坐車出行踏春,約袁盎同載,并命趙同在車上服侍。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波密县| 嘉荫县| 永安市| 金坛市| 新宁县| 金坛市| 柘城县| 榆社县| 定陶县| 苗栗县| 会理县| 巨鹿县| 河津市| 静乐县| 环江| 万山特区| 潜江市| 北辰区| 衢州市| 双柏县| 阿克| 积石山| 化州市| 绥宁县| 阿克| 汶川县| 上杭县| 泗水县| 九江市| 芜湖市| 奉化市| 观塘区| 东阳市| 普安县| 奎屯市| 阿尔山市| 夏津县| 凌源市| 民和| 德清县| 桦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