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集 消滅諸呂-《華夏真相集》
第(1/3)頁
漢宮秋月,呂后用事。
漢孝惠帝四年,匈奴閼氏病逝。冒頓單于將欲入侵漢朝,遣使前往長安,寄送國書給呂后,以不敬言語進行調戲,探其態度。呂太后得書,展而觀之,見其略曰:
孤僨之君,生于沮澤之中,長于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愿游中國。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無。
呂后觀此戲辱之語,不由大怒,當即便欲發兵,出擊匈奴。因將其書傳示朝臣,詢問對策行止。眾臣見此,怒火萬丈,幾乎眾口一辭,皆愿出戰,以洗此辱。
正當群議洶洶,中郎將季布出班諫止:若依臣淺見,此時絕不可與匈奴開戰!
呂后:卻是為何?
季布:先帝白登山一戰,終未占得便宜,不得已采納劉敬和親建議,以求休養生息;今歌唫之聲未絕,傷痍者甫起,豈可因此小憤,輕舉大兵?今我中原迭經戰亂,四境破敗,尤其軍事凋敝,依然不及匈奴。愿太后暫息盛怒,繼續和親為上。
呂后沉吟良久:季布建議,甚為有理。不忍小辱,必遺大恥。
乃命奉旨官擬稿,又親加刪改,以卑辭回書冒頓:單于不忘弊邑,賜之以書,弊邑恐懼。退而自圖,年老氣衰,發齒墮落,行步失度,單于過聽,不足以自污。弊邑無罪,宜在見赦。竊有御車二乘,馬二駟,更選宗室公主,以奉常駕。
遂贈單于車馬為禮,繼續以宗室女為公主,出嫁匈奴單于。
冒頓單于覽罷呂太后之書,志得意滿,笑納車馬,復回書漢朝,向呂后致歉道:本王偏處塞外,本性粗疏,未嘗得聞中國禮義,有失禮之處,陛下幸而赦之。
并獻良馬,遂許和親。呂太后暫忍一時之辱,使漢匈之間避免一場兵燹之災,亦可謂大智大勇,為須眉男兒所不及者。
呂后既與匈奴和親,消除外患,便即轉向內憂,欲對長沙王下手,發兵攻伐荊南。
未料長沙王吳回倒也乖巧,未待呂后動手,便主動上書朝廷,交出南越管轄之權。
呂后由此不便對長沙用兵,即詔命削除南越王趙佗爵位,遣軍討伐。漢軍大舉南征,卻因不服南越水土,又兼地理不熟,故此一戰而潰,失敗而歸。呂雉不甘,復用驅虎吞狼之計,詔命長沙國派兵前往。撫平南越。
長沙王吳回奉旨,采取先禮后兵之策,乃派姑母辛追,帶同辯士陸賈,前去勸降。
辛追乃是長沙王吳芮幼女,丞相轪侯利蒼之妻。因與趙佗有舊,奉使前往南越,因而受到盛大歡迎。南越王趙佗同意歸降,進獻白壁、翠鳥、犀角、紫貝、生翠、孔雀等物,并向呂后上表,稱愿長作漢朝之藩臣。
呂后掙得面子,由此作罷。趙佗仍稱南越王,復霸百越之地如故。呂后又封故義陵侯吳郢之子吳重,嗣襲父爵,以牽制長沙王。吳重嗣在位十年,于高后七年去世。
漢惠帝五年,相國曹參病卒,王陵繼為國相。皇后張氏不得臨幸,一直未有身孕,呂后便自作主張,奪占宮中美人所生皇子,立為太子,并殺其生母。
辟陽侯審食其與呂后私通,并且依靠太后勢力,為非作歹。漢惠帝深恨,必欲殺之。
鏡頭閃回,敘述審食其來歷。
審食其,沛郡豐邑人,高祖劉邦同鄉。高祖斬蛇起義,自立沛公之后,因忙于征戰,便將父親劉太公及妻呂雉、長子劉肥,托付給兄長劉喜,以及審食其二人照顧。
楚漢相爭之初,劉邦敗于項羽,丟棄妻子逃走。呂雉及太公被項羽俘虜,審食其自始至終跟隨,在囚禁中相伴二年。天長日久,便與呂雉二人成就奸情。
劉邦稱帝之后,念及審食其陪伴父妻之功,封為辟陽侯。
趙王張敖暗殺高祖未遂,終被滅族。趙姬雖受漢帝劉邦寵愛,但亦連坐下獄,為呂后不容。遂于生下皇子劉長之后,便即自殺。
高祖劉邦駕崩之后,呂后與審食其商議,意欲秘不發喪,盡召隨先帝起事諸將殺之。
酈商聞知,乃對審食其道:天子已崩,四日而不發喪,是欲誅殺諸將也。誠若如此,天下危矣。今陳平、灌嬰引領十萬大軍,把守滎陽;樊噲、周勃引領二十萬兵,平定燕代。若聞諸將皆誅,必連兵還向,以攻關中。大臣內叛,諸侯外反,漢朝之亡,可翹足而待也。
審食其聞罷大驚,信以為然,于是急阻呂后,方才作罷。
閃回結束。審食其胡作非為,依仗太后勢力胡為,終于激怒惠帝劉盈。
審食其收受百官之賄,被人密折上奏,報與天子。孝惠帝終不可忍,乃命擒之下獄,詔令有司刑審,必得其供,殺之泄憤。
呂太后雖知情夫被刑拘,但因涉及奸情密事,乃不敢言,空自著急。
審食其被囚,也是大恐,更知自己得罪皇帝,非同小可。因與平原君朱建有舊,乃托家人前往平原君府求告,使其營救自己脫罪。
鏡頭閃回,敘述朱建其人。
朱建乃是楚國人,曾任淮南王黥布國相。黥布欲圖造反,朱建極力反對。黥布不聽其勸,而是聽從梁父侯挑唆,于是起兵造反,終于兵敗身死。
漢高祖平定黥布叛亂之后,聽說平原君朱建曾經勸止黥布,而且并未參與造反活動,于是赦免其罪,并在長安賜以家宅,令其與家人在京師居住。
朱建能言善辯,同時剛正不阿,廉潔無私。又堅持道義,不肯曲從討好,取悅于人。辟陽侯審食靠阿諛奉承深得呂太后寵愛,欲同平原君交好,但朱建不肯。
平原君家貧,母親去世,無力出殯送葬。陸賈和平原君一直要好,前去吊唁,見平原君正要借錢置辦殯喪用品,勸其只管發喪,不必擔心錢財費用,全由自己一力承擔。
離開平原君府,陸賈便到辟陽侯家中:祝賀明公,平原君母親去世矣。
辟陽侯:平原君母親死則死矣,先生賀我何為?
陸賈:公非欲與平原君訂交乎?其人講究道義,不與明公往來,因其母堅持之故也。今其母死,無錢殯葬。公若肯贈錢為其母治喪,則其必愿為公拼死效勞矣。
辟陽侯聞言大喜,當即委托陸賈,給平原君送去一百金。當時朝中不少列侯貴人,因聞辟陽侯送以重禮,為表附和討好,也都紛紛上門吊唁,平原君又得五百金錢物。
閃回結束。辟陽侯恐怕被殺,遂派家人給平原君傳話,說要請見一面。
平原君推辭道:辟陽侯案子正緊,我不敢與其相見,尊介請回。
家人以此回報,審食其驚怒交迸,大罵平原君反目無情,忘恩負義。
平原君將審食其家人遣回,乃趁夜拜訪惠帝寵臣閎籍孺,欲下說辭。
閎籍孺:平原君何來?
平原君:前來搭救明公性命。
閎籍孺:此事可笑。我有何危,要先生搭救?
平原君:皇帝陛下寵愛明公,其中原因,天下誰人不知?辟陽侯受寵于太后,也是無人不曉。明公以為在下此言,非是聳人聽聞乎?
閎籍孺:即便先生所言是實,卻又如何?
平原君:今辟陽侯被皇帝陛下逮捕入獄,則是何人為之?
閎籍孺:是陛下惡其穢亂宮庭,乾綱獨斷,親自欲殺之也。與我何干?
平原君:明公此言,是自欺欺人耳。今滿朝公卿,全城士民,其誰不謂乃是明公背后進言,欲置辟陽侯于死地?辟陽侯果死,明公則百口莫辯矣。
閎籍孺:即便如此,又有何危?
平原君:當今雖是陛下在位,但掌政者乃是太后,公不知耶!今滿朝文武無不趨附太后,于是便是借辟陽侯之事,皆委過明公,將欲殺公而后快。若辟陽侯今日果被皇上誅殺,則太后暴怒,來日必殺明公。明公自謂,皇帝陛下能為明公之故,與太后反目為仇乎?
閎籍孺:既是如此,我奈其何?先生救我!
平原君:明公何不脫衣赤膊入宮,替辟陽侯求赦?若皇帝陛下聽從,果赦辟陽侯,則太后必定大悅,母子和睦如初。而太后、皇帝兩人皆都寵信,明公何愁永保富貴?
閎籍孺信以為然,再拜受教,于是連夜入宮,替審食其向惠帝求情。天子果然言聽計從,詔命釋放辟陽侯。審食其還至家中,陸賈來見,說以平原君游說閎籍孺之事。
辟陽侯聞此,對平原君朱建既驚且佩。因密奏呂后,召朱建入宮,賜以重金。
惠帝劉盈雖在年輕有為之際,但自從在茅廁見到戚夫人慘狀,由是心驚肉跳,每每借酒澆愁,以助入眠,致成宿疾,最后抑郁而終。死時年僅二十四歲,在位七年。
呂后未料親生之子少年早亡,悲哭一場,便以宮人之子冒充惠帝與張皇后所生,立為少帝。自以皇帝身份稱制,獨攬朝政,實乃中國歷史上行使皇權第一個女性。
由是呂后在惠帝一朝執政七載,少帝一朝又稱制八年,前后十五年獨攬國政。高后元年,呂后欲立呂姓親族為王,因問丞相王陵,是否可行。
王陵為人少文任氣,稟直答道:不可。當初高皇帝曾對眾刑白馬而盟曰,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今太后欲王呂氏,是背先王之約,眾臣皆不從也。
呂后勃然大怒,于是剝奪王陵丞相,命為太傅,以情夫審食其為左相,控制漢朝政權。審食其便以劉氏宗室開刀,奏請先后殺害高祖之子趙王劉友,共王劉恢,及燕王劉建。
長安城內,一時血雨腥風。
呂后一面大殺劉氏諸王,同時追封已故二兄,大哥呂侯為悼武王,呂釋之為趙昭王。因見諸臣不敢出來諫阻,于是繼封諸呂:
傳旨官:奉皇帝陛下詔旨,封太后之侄呂臺為呂王,呂產為梁王,呂祿為趙王,侄孫呂通為燕王。追尊太后先父呂文為呂宣王,封魯元公主之子張偃為魯王。將趙王呂祿之女嫁給齊王劉肥次子劉章,封劉章為朱虛侯。封昭王呂釋之子呂種為沛侯,甥呂平扶為柳侯。封太后妹呂媭為臨光侯,侄呂他為俞侯,呂更始為贅其侯,呂忿為呂城侯。
呂氏家族被封,共有十數人為王為侯。劉氏宗族深感憤慨,但皆敢怒而不敢言。
此時朝中高祖舊臣,除相國陳平之外,尚有留侯張良二子。長子張不疑繼承父爵,就國陳留;次子名叫張辟疆,年僅十五歲,官至侍中。
惠帝劉盈辭世,張辟疆見呂太后哭而不泣,知其醉心權位,乃建議丞相陳平迎合太后之意,拜呂臺、呂產等為將軍,以免殺身之禍。
陳平甚奇其策,由是從之,并阻高祖舊臣輕易犯顏強諫,以保眾人官位。
高后四年,少帝劉恭略懂人事,偶聞生母已死,就口出怨言:太后殺死我母,卻謂我是皇后之子,何其狠毒?我現在還小,長大后必要造反!
雖是小兒忿語,但傳至呂雉耳中,依然大怒。于是毫不猶豫,立廢劉恭帝位,其后又命人暗殺之。更立常山王劉義為帝,改名為劉弘,呂后繼續臨朝稱制。
朱虛侯劉章二十歲,力大絕倫,且尚俠義,因見高祖后代皆失爵位,由此忿忿不平。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蛟河市|
信阳市|
油尖旺区|
和顺县|
巴彦淖尔市|
揭阳市|
高碑店市|
碌曲县|
湖南省|
武陟县|
南汇区|
桑植县|
磐安县|
延庆县|
冷水江市|
北票市|
美姑县|
卓尼县|
安阳市|
深水埗区|
青浦区|
连江县|
广安市|
珠海市|
乐都县|
黄大仙区|
喀喇沁旗|
方城县|
始兴县|
仲巴县|
贺兰县|
鄂托克旗|
东明县|
遂宁市|
都匀市|
双牌县|
泰安市|
永州市|
五峰|
赤城县|
扶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