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十五集 烏江之殤-《華夏真相集》


    第(1/3)頁

    滎陽城中,楚漢議和。

    漢王見項王主動遣使前來求和,甚感驚奇,再次問計于張良。

    張良問道:大王自忖,此時可一舉擊敗項王否?

    漢王:雖然強弱易勢,尚且不能。

    張良:既是不能,則便退步,以待良機可也。此謂養光韜晦之計。

    漢王從之,于是同意談和。經過談判,約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東屬楚,西屬漢。

    楚漢由此罷戰,擇定吉日,便在滎陽城外盟約。項羽將劉邦妻、父送還,引兵東歸。

    成皋之戰,終以漢王取勝告終。

    項王東歸,眾將氣悶難平,俱都無言,逶迤東行。時有項王所封美人虞姬隨軍,見到諸將情狀,乃私自勸說項王。

    虞姬:以妾觀之,那個漢王本是無賴之徒,其后必然背約復反。大王不如暫勿東還,可屯兵于新鄭,召集諸將,再與劉邦決戰,方保無憂。

    項王:用兵之事,非汝婦人知之,卿勿多言。

    由是虞姬止言,但心中怏怏不樂。

    鏡頭閃回,敘述虞姬來歷。

    畫外音:關于虞姬,正史從未記載其出生之地、身世來歷,惟有民間流傳。一說其出生于今江蘇省宿遷沭陽縣顏集鎮,境內有虞姬溝,溝畔有胭脂井、霸王橋、九龍口、點將臺、項宅等史跡。據《江西吉安廬陵項氏家譜》記載:虞姬出生之時有五鳳鳴于宅院,異香聞于門庭,秦始皇二十二年丁丑出生,漢王五年己亥去世,葬于彭城。第二種說法,謂虞姬乃是今蘇州常熟虞溪村人氏,為吳中望族。常熟別稱虞城,境內有虞山,以此為證。

    秦滅楚國之后,項羽隨叔父逃亡至會稽,后在蘇州率領江東子弟起義,此間結識虞姬,便即娶以為妻,常帶其出征。

    群雄滅秦亡后,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分封各路王侯,虞姬被封為美人。依照秦制,始皇帝內宮妻妾乃分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八等,西楚霸王名位低于皇帝,以“美人”以封虞姬,當是較高名號。自此之后,“虞美人”之名傳揚開來。

    閃回結束,項王東歸。

    項王東歸彭城之后,因惱恨英布投漢,將自己逼入危困之局,遂立殺英布妻子兒女,夷其三族。項伯繼而收編英布所有舊部,歸于自己麾下。

    鏡頭閃回,復說英布。

    英布乃楚地六安人,因受秦律被黥,故又稱黥布。初隨項梁起兵,為其帳下五大將之一,作戰最為勇敢,萬夫莫當。項梁立熊心為楚懷王時,自號武信君,英布為當陽君。

    英布因中隨何之計,背叛項羽,前來滎陽拜見漢王。

    劉邦當時正坐于榻上洗腳,聞說英布到來,當即召見,但仍洗腳如故,并不起身為禮。

    英布見狀大怒,后悔歸漢,便派人復入九江,欲召舊部自立。

    使者至于淮南,得知項王殺盡英布家人,項伯且已收編九江王部隊。由是收聚故舊,僅率數千人回報。英布聞之,放聲大哭,非但痛恨項王,并且懷怨劉邦。

    漢王因受張良點撥,自知得罪九江王,急向英布陪罪,又增撥給三萬軍馬,命其收兵前至成皋。漢四年七月,又立英布為淮南王,都于六安,統九江、廬江、衡山、豫章諸郡。

    英布由此息怒,便與項王決裂,立志依靠漢王,以為家人報仇。

    可嘆項王,只因出于一時氣憤,便將最善戰之將推給宿敵劉邦。

    西楚霸王帳前本有五大戰將,乃是龍且、季布、鐘離眛、英布、虞子期。當此之時,龍且死于濰水之戰,英布降漢,只余季布、鐘離眛及虞子期三將。

    楚漢鴻溝劃界之后,項羽領兵東歸,劉邦也欲西還關中。

    張良勸道:漢有天下大半,諸侯皆附。楚兵疲弊,糧食已盡,此正是天亡楚國之時。今若釋而勿擊,實謂養虎遺患。待項王養息已足,大王自料尚能與其并立乎?

    劉邦聞而大悟,背上汗出,改顏相謝,聽從其計。

    漢高祖五年,劉邦派使聯絡各地諸侯,并傳檄韓信、彭越,約定共同滅楚。一面親自率軍東進,追擊項羽。十月歲首,劉邦追擊楚軍至固陵,銜尾以戰。

    項羽大怒:此賊無賴,果如我虞美人之言!

    由是回師西向,迎戰漢軍。因當時韓信、彭越未能如期南下,楚軍奮勇反擊,劉邦由是大敗而歸,復入陳下,深塹自守。于是唉聲嘆氣,復又問計于軍師張良。

    漢王:諸侯不從本王之約,韓信、彭越亦皆不肯出兵相助,為之奈何?

    張良:前番諸侯追隨懷王破秦,皆得裂土分王;今楚兵將破,韓信、彭越等必望有分封之地。因未得其封,故此擁兵自重,不從大王之命,固宜也。

    漢王:如此奈何?

    張良:不能分茅裂土,事未可知。若應韓、彭二人,與其共分天下,則可片言而立致。主公未若從權,自陳以東至海,盡封與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使其各自為戰,與主公三面夾擊,則楚易敗,項王可擒也。

    漢王:此言甚善。

    于是乃發使者,分至齊、梁,書告韓信、彭越:著二卿并力擊楚,以定天下。則楚破,自陳以東至海,封與將軍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封與相國彭越。

    韓信、彭越得書,同時遣使回報,答應即刻進兵攻楚。

    劉邦分茅裂土為酬,終于搬動韓、彭二人發兵,但心中頗怒,殺機已經深種于懷。

    既得梁、齊兩路大軍呼應,漢王自謂勝數已定。由是乃令劉賈率軍,聯合英布,自淮地北上;自率本部軍馬,自陳下向東出擊。共集五路大軍,對項羽形成合圍。

    當此之時,項羽因懷憤怒,便將大部兵力用于圍困劉邦,楚都彭城再度防守薄弱。

    韓信看出便宜,于是并未按照漢王調派,揮師直搗固陵;而是遣兵南下,以灌嬰為將,徑攻彭城。楚軍不備,由是彭城一攻即破。灌嬰引兵進占彭城,進而攻下楚地多城。

    淮南王英布聞知,也即趁火打劫,遣將進入九江,誘降楚國守將大司馬周殷,隨后合軍北上,進攻城父。形勢至此,對楚軍極為不利,項羽被迫東撤,固陵圍解。

    劉邦引兵東進,與項羽遇于垓下。

    韓信、灌嬰、英布等諸路軍馬皆至,共計三十萬眾,與楚軍形成正面對壘局勢。

    劉邦大喜,仍拜韓信為大將,令掌全軍,以與項王決戰。

    自韓信叛離項王以來,此是首次與故主正面交鋒。

    韓信再拜將印,升帳派將,將三十萬人馬分兵五路。自領齊軍以為前部,以孔將軍為左翼,費將軍為右翼,漢王劉邦坐鎮中軍,周勃、柴武為合后,待命而進。

    楚軍此時由西楚霸王項羽親自統領,共計十萬之眾。

    兩軍相遇,分別列陣。韓信先率前軍與項羽交鋒,示之以弱,戰之不利,向后退卻。

    項王對韓信恨之入骨,必欲擒而殺之,銜后而擊,緊追不舍。

    孔將軍、費將軍依照韓信事前布置,見項王追來,乃從左右兩翼縱兵側擊,并圍裹之。楚軍三戰不利,韓信乘勢返軍還擊。項王攻勢大挫,引軍退至垓下。

    兩軍休兵歇戰期間,韓信向劉邦進獻十面埋伏之計,請將項王圍而聚殲,一戰以定勝負存亡。劉邦大喜,任其安排,自己不加干涉。

    與此同時,項羽命在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安營扎寨,亦做出決一死戰態勢。楚軍皆入壁壘堅守,屢戰不勝,被漢軍重重包圍,終至兵疲食盡。

    項王見此,心生悲涼之意,大有英雄末路之感,遂與虞姬在帳中借酒澆愁。

    此時楚兵雖然絕糧,但殺馬為食,只因項王還在,不敢投降。

    韓信因見不能速勝,忽生一計。乃自創一歌,譜為楚聲,命令聚集營中所有楚人,于深夜之時,向楚營齊唱。其歌云:人心都背楚,天下已屬劉;韓信屯垓下,要斬霸王頭!

    楚營軍士聞之,皆都思鄉厭戰,致隨歌聲悲哭,軍心瓦解。

    韓信聞聽楚營哭聲震天,乃命鳴角擂鼓,揮令全軍進攻。

    由是楚軍大敗,十萬軍隊,幾被全殲。只有八百江東子弟,環圍中軍,靜立如山。

    項羽見此,回想昔日巨鹿大戰、橫掃秦師、殺入關中、分封諸王,種種情景,齊上心頭。乃于帳中置酒,與虞姬共飲,悲情難抑。飲酒至酣,乃舉杯吟詩一首。其詩辭云: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奈若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悲唱數遍,淚流數行。左右衛士皆哭,不敢仰視。虞姬執劍而舞,邊舞邊唱。其辭云:

    漢軍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唱罷自刎,倒臥于地,就此香銷玉殞。項王并不相阻,只撫尸淚下,泣不成聲。

    事件懸疑:若依史籍,只說項王身邊“有美人名虞”,但無虞姬稱呼;直到唐朝《括地志》等書刊印,才出現“虞姬”其名。但古來“姬”者,只是美女代稱,并非虞姬本名。五代時期長短句大行其道,有詞牌以《虞美人》為名,便是典出于虞姬。其所和項王五言詩歌,雖然不曾錄入《史記》,但卻錄于陸賈《楚漢春秋》,應非偽作。

    歷史真相:《楚漢春秋》和《史記·項羽本紀》,乃是“霸王別姬”最早典出記載,但二書都未涉及虞姬結局。只以常情揣度,虞姬在亂軍之中鮮能活命。若其被俘,則必見于史書。四面楚歌之際,虞姬飲劍帳中,似乎只能是唯一結局。悲情一瞬,非但定格在中國文學字里行間,且永遠定格在中國戲曲舞臺,成為古典愛情故事之中,最為蕩氣回腸傳奇。

    帳內殘宴已罷,營外殺聲未息。

    項王止哭,命葬虞姬于帳后草坡,翻身跨上烏騅寶馬,率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趁夜潰圍,南出馳走。長戟指處,如同劈波斬浪,當者無不披靡。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宁市| 敖汉旗| 和田县| 平邑县| 永吉县| 阜平县| 绥滨县| 黄冈市| 清水县| 灌阳县| 白玉县| 玛曲县| 溧阳市| 香河县| 武夷山市| 科技| 信阳市| 南投市| 苏州市| 东阳市| 焦作市| 凤冈县| 和平县| 洛南县| 岳池县| 三江| 邮箱| 侯马市| 武平县| 嘉祥县| 潮州市| 东海县| 且末县| 临夏县| 布尔津县| 阜平县| 新化县| 洛扎县| 柘城县| 北海市| 翼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