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集 酈生說齊-《華夏真相集》
第(1/3)頁
漢營之中,中軍帳內。
韓信摒出眾將,向李左車再拜請問:除余剛愎自用,不肯聽師叔之諫,故致兵敗身亡,非師叔之過也。某欲北攻燕,東伐齊,未知何若而有功?尚望師叔賜教。
李左車辭謝道:將軍雖然年輕,但自出世以來,百戰百勝。平定三秦,智擒魏王,定代滅趙,皆不旋踵而下。某乃敗軍之將,亡國大夫,何足以權大事乎!
韓信:某聞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在為君者用與不用,聽與不聽也。誠令成安君聽從足下計策,則我已為成擒。小侄委心歸計,師叔勿辭。
廣武君見他誠心下問,乃剖膽言道: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擇焉。顧恐臣計未必足用,原效愚忠而已。
韓信:師叔何必如此外道?若不棄同門晚輩,盡請不吝賜教!
李左車:今將軍涉西河,虜魏王,擒夏說閼與,一舉而下井陘,不終朝便破趙軍二十萬眾,更誅成安君。名聞海內,威震天下。若此,將軍之所長也。然而眾勞卒疲,其實難用。今欲舉倦弊之兵,頓燕堅城之下,恐力不能拔,情見勢屈,曠日糧竭;而弱燕不服,齊必距境以自彊也。燕齊相持不下,則劉項之權未有所分也。若此者,將軍所短也。
韓信:師叔所言,皆金石之論。尚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李左車:故善用兵者,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今為將軍計,莫如按甲休兵,鎮趙撫孤,百里之內,牛酒日至,以饗士大夫醳兵,北首燕路。而后遣辯士奉咫尺之書,暴其所長于燕,燕必不敢不聽。燕已從,使善言者東告于齊,齊必從風而服;雖有智者,亦不知為齊計矣。如是,則天下之事,皆可圖也。
韓信:真善策也。
乃按兵不動,發使至燕,說以利害。燕王臧荼得書,果然立即歸降。韓信乃向漢王報捷,請立張耳為王,以鎮撫趙國。劉邦同意,就封張耳為趙王。
趙軍主力既滅,劉邦便離滎陽,北渡黃河,攻克河內,繼而攻克朝歌、安陽、邯鄲。
邯鄲失陷,趙將戚將軍逃至鄔縣,被曹參斬殺。
劉邦復又北上,攻破襄國,斬殺趙王歇。項羽遣騎兵渡河,爭奪趙地,被漢軍擊退。
漢王乃留韓信與張耳經略趙國,自率大軍返回滎陽,引兵東向攻打楚國。于是復在彭城展開大戰,漢王一戰失利,損師喪眾,自梁地撤退,來到虞縣。
劉邦見又不能勝楚軍,心中焦躁,對諸將說道:似公等諸人,不足以謀劃天下大事。
時有謁者隨何,近前問道:臣不明大王所說何意?
劉邦說道:當今之事,若有人能替我出使淮南,使九江王英布起兵叛楚,只將項王牽制在齊國數月,則我奪取天下,便如板上釘釘。可惜不得其人為使。
隨何笑道:此易事耳,大王何必憂慮?臣請出使淮南。
漢王見激將法得售,心中暗喜,于是壯之,使二十人與隨何俱往。隨何到達淮南,求見九江王,因太宰有意為難阻攔,三日不能進見。
隨何對太宰怒道:大王不召見我,定謂楚強漢弱,漢王不足以共謀大事耶?
太宰直言不諱:然也。
隨何:此正是我出使淮南原因也。倘我得以召見,必有善策以獻大王。倘九江王不納,則殺我二十人示眾,以明背漢向楚之心,不亦可乎?太宰何懼隨某,苦苦相阻!
太宰以其言為然,乃引見九江王。
隨何從容再拜,下說辭道:漢王派下臣來問大王,因何親于項王,而疏漢王?
英布:因我奉項王為主,故而親項疏漢。有何不對乎?
隨何:大王與項王皆為義帝所封諸侯,何有君臣之分?
英布:這……
隨何:王以臣子以侍項王,無非是謂楚國強大,可以國相托者。可是如此?
英布:是又怎樣?
隨何:然項王攻齊時,親負筑板,身先士卒,盼大王舉國以出,親為楚軍前鋒,大王只派四千人助之。為人臣子者,當如是乎?
英布:這……
隨何:項王尚未曾出兵齊國,大王就應調淮南之眾渡淮,助項王拒漢王于彭城之下。然而大王擁車千乘,卻不發一卒渡淮,垂拱以觀成敗,舉國托付與人者,應如是乎?
英布:這……
隨何:大王以侍奉楚國虛名,卻只為私計,臣謂不可取也。大王不背楚國,卻寧負天下不義,替項王殺害義帝,不亦悖乎!
英布:你這腐儒,欲尋死耶!
隨何:大王稍安勿躁,待臣說完,請自就斧刃可也。
英布:你說,你說!
隨何:今項王雖恃強小勝,然漢王收攏諸侯,回守城皋、滎陽,因蜀、漢之糧,深溝高壘,分守要塞。楚欲攻漢,中有梁國相隔,需深入敵國八九百里,轉運糧草千里之外;大王謂可必勝乎?若其不勝,將若奈何?
英布:先生以為如何?
隨何:項王若是不勝,則必越梁國以退,必又難逃漢軍追擊,大王以為然否?
英布:然也,此理天下共知。
隨何:臣故說楚軍雖強,不足恃也。假使楚軍勝漢,則諸侯危懼,必要救援漢王;一旦楚強,恰會招來天下攻擊。故臣云楚不如漢,形勢顯然。今大王不和漢而托楚,不謂惑乎?
英布:若依先生之計,奈何?
隨何:只要大王出兵,項王定被牽制,數月可助漢王奪取天下。臣請大王提劍歸漢,漢王定割土封賜,況淮南亦必為大王所有也。今獻不稱萬全之策,惟望大王思之。
英布:喏,謹遵先生教誨。但我叛楚歸漢之事,先生幸勿泄露于人。
隨何:喏,下臣遵命。但只恐其樹欲靜,而風不能止也。
正在此時,門軍來報:楚國使者求見,現在府外。
英布顏色更變,起身揮袖,示意隨何退避。隨何再拜而退,隱于屏帷之后。
楚使登殿,開口便問:事情緊急,遷延不得。未知大王何時出兵,助楚伐齊?
九江王正欲開口,只見帷幕一動,隨何徑直闖入殿中,直趨入席,坐在楚使上席。
楚使:你是何人,如此無禮?
隨何:九江王今已歸附漢王,你楚國有何資格,命其出兵?
英布聞言大驚,楚使更是面無人色,當即起身要走。
隨何就座中拔劍,躍起身來上前,只一劍,便將楚使砍倒座間,血流滿地而死。
英布:隨何,你意何為?
隨何:大王首鼠兩端,猶豫不決,我為大王決之可也。事已至此,不可逆轉矣。若令楚使回去,項王向來反目無恩,豈能容你?不如就此附漢,協同作戰。
英布苦笑:先生斬使揚言,已將孤逼入死地,不反而何?
于是下令,盡殺楚使隨從,就此發布檄文,大張旗鼓,起兵反楚。
項王聞訊大怒,便派項聲、龍且二將,領兵進攻淮南,親自率軍進攻下邑。
果如隨何所料,戰爭持續數月,龍且終于打敗淮南軍。英布與隨何兼道西逃,回到滎陽,劉邦待如上賓,使人返回九江,收攏散兵數千歸漢,皆都還給英布,請其屯扎成皋。
劉邦據守滎陽,取用敖倉之食,與項羽對峙。
項羽全力發動攻勢,多次切斷甬道,乃使漢軍乏食。
劉邦大困,采納酈食其之策,欲復立六國貴族后裔,以分散楚軍力量,增其敵對勢力。
張良急忙阻止:若如此,則大王永不得平定天下也。
劉邦:然則戰之不勝,又將絕糧,奈何?
張良:為今之計,王可暫時示弱,遣使求和,割滎陽以東之地予楚,以換回太公、太媼、呂雉,就此罷戰。然后回至關中,積蓄力量,厲兵秣馬,數年再出。
漢王向來能屈能伸,不以一時輸贏為意,于是喜而從之,便親寫降書,派酈其食為使,前往彭城約和。
項羽經過前番彭城之失,本來就十分后怕;此番再戰,又見趙魏河北之地皆歸漢王,亦心懷懼意,不欲與劉邦為敵。因覽漢王降書,便欲就坡下驢,允其約和之請。
亞父范增說道:此時漢軍糧道已絕,陷于危殆,一擊可勝。劉邦外表忠厚,其實是最無信義者,其后必叛。若釋歸關中,待其反時,復派大軍往征,悔不及矣!
項羽聞言有理,乃拒絕議和,與范增各引一軍,急攻滎陽。
劉邦大慌,手足無措。復聚群臣,計議對策。
謀臣陳平獻計:項王恃勇無謀,軍中所仗恃者,惟亞父范增一人。范增性暴,而項王多疑自大,可用計離間,使彼君臣反目。則范增既不被殺,亦必見棄;范增即走,項王休矣。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布拖县|
锦州市|
徐汇区|
柘荣县|
武鸣县|
新田县|
韩城市|
德保县|
本溪市|
湟源县|
舒兰市|
家居|
阳江市|
赣州市|
凯里市|
临西县|
丹棱县|
墨江|
漳浦县|
眉山市|
如皋市|
遵义县|
长治市|
山东省|
东兴市|
汉中市|
休宁县|
京山县|
东兰县|
紫金县|
永新县|
东阳市|
分宜县|
巨野县|
得荣县|
舟曲县|
措美县|
达日县|
凤冈县|
宜阳县|
包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