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集 趙高復仇-《華夏真相集》
第(1/3)頁
玉璽入水,風流即息。
鏡頭閃回,敘說傳國玉璽來歷。
傳國玉璽便是當年楚國“和氏璧”,被飛飛子放在趙惠文王書案之上,復由宦者令繆賢說出山來歷,故被視為國寶,留在邯鄲宮中。
秦昭王聞說此事,使人求以十五城交換此璧,實際是欲仗勢欺人,巧取豪奪。藺相如攜璧前往咸陽,智斗秦王,完璧歸趙,演繹出一段蕩氣回腸故事。
其年趙國被滅,和氏璧終于入于秦廷,由秦始皇完成當年秦昭王遺愿。
秦始皇甚愛此璧,遂命李斯篆刻“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字于其上,便為傳國玉璽。
此番始皇南巡,過洞庭湖時風浪大起,由此投璧止浪,傳國玉璽復又失落于洞庭湖中。便有人謂,和氏璧通靈,因思念故國,故而便借水神相助,留了下來。
八年之后,秦始皇再次東巡,行于華陰平舒道上,又有人將此傳國玉璽奉上。
閃回結束,始皇帝封禪東巡,復至荊楚,就此西還。
張良當時正在河南,聞知始皇西還消息,便與滄浪子打探皇帝車駕行蹤,一面再次勘查伏擊地形,最后定于黃河北岸,陽武縣博浪沙丘。
未過數日,探事人來報:始皇帝車駕已至魏都大梁,距此尚有二百余里。
張良:皇帝車駕規模如何?
探報:扈駕車隊共有三十六乘,三千鐵甲軍護衛,百官隨行。
張良:皇帝所乘何輦,有何標識?
探報:車隊之中,皇帝座輦最巨,倒也極易辨識。依照秦國車輦規制,乃是天子騮駕,公卿駟駕,士大夫驂駕,令史等官并駕,武將騎乘護衛。
張良聞罷,與滄浪子對視一眼:天子駕騮!
不數日,張良與滄浪子飽食而行,隱于博浪沙丘葦叢之中,靜以候之。
二人在葦草深處安眠一夜,次晨醒來吃些干糧,繼續靜候。時至午后,只聽外面官道上蹄聲如雷,人喧馬嘶,始皇帝車駕來臨。
張良精神陡振,喝道:來矣!
乃與滄浪子飛身躍起,爬至高處,伏在沙丘之后,透過荊棘叢隙,往下面路上細觀。
只見遠處塵土飛揚,大隊軍馬列陣而至。先是前隊三千鐵甲,每四騎一列,并馳而過;繼而皇帝護衛車乘三十六輛,逶迤向博浪沙處行來。
三十六車乘前面,又有二百騎黑衣儀仗執旗而行,其后四十騎鳴鑼開道,緊隨一千騎馬隊清場,三十六乘車隊繼之。車隊兩側,卻又各有五百鐵甲軍護衛,另有八百精騎殿后。
張良見此情景,與滄浪子低語:觀其車乘,不似探馬所報,必是中途有變。
滄浪子:有何變化?
張離:你看三十六乘車輦,全為四駕,并無駕騮在內。未知嬴政座駕方位,奈何?
滄浪子不言,留意查看,忽以手指其中間車乘:雖然皆是駟駕,但公子請看,只中間那輛車最為豪華,且上插王旗,迥然不同于他車也。
張良凝目望之良久,待其車漸近,輕呼道:賢弟眼力了得,果然如此。上插王旗者,必是秦皇座駕。待我呼哨,卿便擊之。
滄浪子掂一掂袖中鐵錐,輕輕點頭,不再說話。
再過片時,前面鐵甲軍已過,車隊隨后奔馳而至。
張良努一努嘴,輕聲呼哨一聲,喝道:去吧!
滄浪子應聲而發,立起身來,躍至坡頂,奮力抖手出錐。
只見一道黑光,便如長虹經天,向車隊呼嘯而至,呯地一聲巨響,正中那輛豪華大車。那鐵錐掛定風聲下擊,雖越四百余步,但竟無絲毫偏斜,只一下便將那大車擊碎搗翻。
碎片紛飛之中,只聞半聲慘叫,見一具尸體自車中翻出落地,血肉模糊,面目全非。
張良不及細看那人身上服飾,只道大功告成,便又喝道:分頭逃走!
話方出口,早已縱身躍入葦叢,以滄海君所授輕身之法,瞬間遠遁。至于滄浪子,尋思他輕功相較自己遠為精湛,顧不得了。
不過一刻,張良便逃至陽武縣城,一頭鉆進提前所訂客棧之中。
轉瞬之間,張良復換儒生公子裝扮,至外面街上坊間坐地,一邊讀書吃茶,一邊耳聽目視,打探風聲消息。
半個時辰之后,早見一隊隊鐵甲精騎開進城來,開始滿城搜索。只要見到身材魁梧,或年輕力壯者,一個也不放過,皆被捉到縣衙審問。
官軍搜至坊間,因見張良長得嬌弱,面如婦人,顯是手無縛雞之輩,由是皆都不問。
一個時辰左右,滿城搜遍,得千余壯丁,皆都押在一處,便不再審,似在等人發落。又見數騎飛奔出城,顯是報告去了。
張良隱身坊間廊下,仔細觀察士兵軍官臉色。見其官兵大都面呈激憤,但卻并不驚慌,便心中打一個突,暗道:壞矣,莫非我此舉不成?
思猶未畢,早聞銅鑼陣陣,六百黑衣儀仗隊開進城來。其后緊隨三十五輛大車,銜尾接頭,井然有序,隊伍不亂。
又見衙門大開,一人身著縣令服色踉蹌奔出,連滾帶爬,行至第三輛大車之前,伏地跪倒,三拜九叩,體如篩糠,張口結舌。
縣令:陽武縣令,參見皇帝陛下。使陛下受驚……臣,臣之罪也!
張良聽罷,面如土色,悔斷肝腸。
又聽車中有人說話,聲音宏亮:命你治理陽武,其責非輕。境內不寧,竟出刺王殺駕之賊,是治理邦畿無能也。著革去官職,發去驪山修陵!
縣令不料竟能免死,連連叩首而退。
車中人又抻出一根手指,輕點衙前被擒眾丁:刺客未必便在這些黔首之中。赦之無由,殺之無辜,且甚可惜。便都命發去邊北,送給蒙恬,助其修筑長城罷。
一語道罷,眾臣皆諾。
張良見此,面如死灰,輕嘆道:數年之功,廢于一旦!
起身進入客棧,睡覺去了。
秦始皇受此博浪沙一擊,雖因提前換乘,幸免于難,但亦十分惱怒。于是下令全國各郡,到處緝捕刺客。但因未知刺客怎生模樣,便即無從查起,最終不了了之。
雖然未曾捕到刺客,但緝捕檄文到處,博浪沙刺秦之事,從此聞名遐邇。
數月之后,張良見其事已息,南下東行,欲到海濱尋仙求師,并打聽滄浪子下落。
這一日來至下邳,偶爾閑步沂水圯橋。因受此大挫,心中不免抑郁不樂,只顧低頭走路,若有所思。未待上橋,忽遇一人自橋上行來,便與張良撞個滿懷。
張良急抬頭看時,見來者穿著粗布短袍,面貌奇古,竟是一個老翁,身材矮小,未知年紀若何。張良行于邊側,自知過不在己,乃因對方年老,故此施禮不迭,連連道歉。
張良:晚生無狀,沖撞長者,尚請海涵。
連打三個揖首,便欲離去。豈知那老翁大怒,將左腳踢來,鞋履離足,飛至橋下。
老翁厲聲喝道:小子好不知禮!你不見將我麻履撞脫落橋?幫我揀起,便放你走。
張良愕然,心道:明明是你自己甩脫,怎地賴上我來?
欲待不從,但忽想起此生迭挫,又要求仙訪道,豈能盛氣凌人?于是平心靜氣下橋,取履而上,敬呈老者,再打個揖首道:請長者納履。
老者不接,走向橋欄,將身倚住,蹺起腳來:我老人家腰腿不佳,你為我納之。
張良身為貴族公卿之后,向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仆從如云,哪里受過此等折辱?當下氣沖頂梁,便欲怒發。但瞥目之間,見那老者氣度非凡,不怒而威,忽想起“折節下士”之語,不由怒氣盡散,當下單膝跪地而前,恭恭敬敬將鞋給他穿上。
老者嘻嘻而笑,非但不謝,反而跺一跺腳,將灰塵濺了張良一臉,仰面呵呵而去。
張良呆視良久,若有所思,正欲上橋離去,忽見那老翁復又返回橋上。
老翁:處變不驚,臨辱不怒,孺子可教。
張良靈竅陡開,一躬到地:如此,便請先生指教迷津。
老者卻佯佯言道:某今日心緒不佳,汝可五日之后,再來此橋上相會。
說罷復又揚長而去。張良不知何意,但還是望塵而拜,恭敬應諾,待老者遠去才起。
五日之后,雞鳴時分。張良披星戴月,急匆匆趕到橋上。誰知老人早已提前來到橋上,見張良來到,忿忿斥責道:后生小子,與長者相約,為何誤時?五日后再來!
說罷離去,離橋不見。
張良大奇且喜,此番再無半絲怒氣。五日之后,四更便至,但又晚老者一步。
老翁不喜,再次厲斥相約五日而去,毫不回顧。
又過四日,張良索性二更便至,就在橋上等候。老者果然不及張良早至,由是喜動顏色,自懷中掏出三卷書簡,以及一張絹布,遞與張良。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为县|
新平|
轮台县|
南丹县|
利津县|
泾源县|
临猗县|
苏尼特右旗|
灵川县|
平果县|
常德市|
白山市|
麻阳|
阿瓦提县|
安康市|
西和县|
仲巴县|
卢氏县|
曲阳县|
五峰|
清镇市|
九江市|
井陉县|
永兴县|
卢氏县|
玛纳斯县|
平顶山市|
大城县|
阳朔县|
林西县|
商洛市|
石柱|
南丰县|
花莲县|
明水县|
温州市|
灵宝市|
连平县|
平乐县|
丰顺县|
泰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