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五集 滄浪之君-《華夏真相集》


    第(1/3)頁

    秦始皇一聲令下,眾官及宮人齊稱領命,無不凜遵。

    盧生以連篇鬼話騙過秦始皇,乃得脫身,但早已嚇出一身冷汗。恐其早晚醒悟,必尋自己罪過,便急至東海之濱,來尋黃石公,討問脫身之計。

    鏡頭閃回,敘說黃石公來歷。

    黃石公乃是趙國曲陽人,姓魏名轍。兒時便被父母棄于黃山,被鬼谷子云游時看見,就帶回云夢山鬼谷之中,養大之后又收為徒弟。

    此事除尉繚子及王敖老祖之外,世間并無第三個人知道。

    魏轍學成道術下山,便到咸陽,與范睢一起,成為秦始皇父親莊襄王駕前重臣。

    莊襄王死后,太子嬴政即位,范睢被蔡澤勸走,呂不韋拜相,執掌秦國軍政大權。魏轍知道列國大戰將發,不可避免,便即掛冠歸隱,策馬離開朝廷。

    秦始皇聽說魏轍出走,恐天下人議論己無容人之量,于是就帶親信,驅車出都往追。追至驪山腳下,終于趕上,于是千方百計挽留。

    魏轍去意已決,便使一個詐死之術,乃是驪山門不傳之秘,當夜暴死于驛站之所。

    秦始皇見其果然已死,這才罷休,怏怏而回。

    魏轍知道秦始皇已去,便即復活,夜奔邳州,隱居于其城西北黃山北麓,黃華洞中。因世人皆不知其真實姓名,就稱其為黃石公。

    黃石公重回出生之地,于此著書立說,寫成《太公兵法》、《黃石公略》及《雕刻天書》。

    經逾二十年寒暑之后,這一日三冊天書終于寫好,就此罷筆,仰天長笑。

    便在此時,盧生來至洞外,正好聽到黃石公笑聲,其響入云,宿鳥紛飛。

    盧生喜而問道:仙師遇何喜事,如此開懷暢笑?

    黃石公振衣而起,迎出洞府,笑瞇瞇地說道:你休問我,還是我來問你。聞你等皆在咸陽宮中,今不侍候秦帝,騙其錢財,來我這里則甚?

    盧生臉上一紅,勉強陪笑:老仙翁休得取笑。正因騙不下去了,要討教個脫身之計,這才不遠數千里之遙,前來拜問。

    黃石公延其入府,出言點撥:依貧道看來,你這一幫人中,唯有我師兄尉繚子弟子徐福,最為聰明。騙得幾十船財物,又護其數千齊國宗室子弟,遠赴海外為王,另開一片天地乾坤,豈不快哉!你等十余年間皆在秦王身側,豈不聞伴君如伴虎?依我之見,你不如休回咸陽,只將片簡入都,密令你那些道友,便以出海尋藥為名,去尋我師侄徐福罷。

    盧生聞言,頓開茅塞。便又問道:仙師可知,我那徐師兄今在何處?

    黃石公:也就是你來。若是換個別人,我絕不以實言相告。

    盧生:若蒙仙師指點,感激不盡。

    黃石公:去此正東,出海三千余里,有筑紫島。島上有山,名曰不二山,又稱蓬萊,或曰富士山。徐福便在山下立國,名曰扶桑之國,自為國王,實為海外天子也。

    盧生問得明白,不由大喜,再拜稱謝。

    由是果依黃石公所言,給秦始皇上一道奏疏,譏諷其尋道訪仙,妄求長生之事;又附寫一通信函,轉托驛者傳送咸陽,轉寄修道諸友。

    此后盧生便住在黃花洞中,一邊向黃石公討教道術,一邊等候諸友到來。

    半年之后,韓終、侯公、石生等一眾術士,果攜秦始皇平日所賜重金而至,尋到黃山黃花洞中,來見盧生。說以秦始皇再次受騙上當之事,無不大笑。

    盧生見諸友皆至,一個不少,便即告別黃石公,向東來至海濱,雇傭大批工匠,造船一艘,旬月造成。見其船不懼風浪,行駛如意,便擇風和日麗之春,揚帆出海,前往扶桑。

    秦始皇被騙十余年之久,至此人財兩空。

    韓終等人離開咸陽之后,驛館吏役將盧生所上奏疏呈遞進宮。秦始皇覽其表曰:

    前承陛下垂詢,徐福先生因何去而不歸者。臣今日辭帝遠行,便可答復陛下。我等所言長生之事,確實非虛,自古有之,然非陛下所能修成者。世人若欲長生,需遠離塵囂,遁跡物外,非是丹藥所能達到也。陛下胸懷江山,每欲驅役黎民,己心不凈,何以修行?人自身本有長生草,種于心田。則田園荒蕪,何以種得長生?海外三仙山蓬萊、方丈、瀛洲者,不過是人身三大丹田。不向內尋,外求何用?謹以此復,勿以為念。

    始皇帝覽罷,怒不可遏,急遣鐵騎四處追尋盧生等人,早已蹤影不見。嬴政由是對求長生之事幻想破滅,便息其念,轉而欲用儒家及法家兩派卿士,專心治國。

    三十四年,秦始皇于咸陽宮大宴君臣,令眾卿獻言建策,暢所欲言,共論國事。

    仆射周青臣面諛天子,頌辭如***捧皇帝功德巍巍,上古諸帝,皆不及陛下威德。

    博士淳于越奏道:臣聞殷周之王千余歲,封子弟功臣,自為輔枝。今陛下擁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并無輔拂。若朝廷一旦有事,則郡縣不能養兵,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未所聞也。周青臣又進諛辭,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也。

    秦始皇聽后,不動聲色:眾卿,可就此討論淳于越之奏。

    丞相李斯:三代之政,何可法也?公等儒生,不師今而學古,道古以害今,如不禁止,則君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四海統一之局必遭破壞。為別黑白而定一尊,樹立君王絕對權威,我有三策,若陛下納而行之,必可致六合混一,天下太平。

    秦始皇:今日論政,各言其是,又何間焉?賢卿請道其詳。

    李斯:其一,除《秦紀》、醫藥、卜筮、農家經典、諸子及歷史古籍,一律交繳官府銷毀;其二,凡論《詩》、《書》者死,以古非今者滅族,官吏見知不舉者,與其同罪;其三,凡愿習法令者,以吏為師。若得如此,則非但海晏河平,且萬民一心,共樂秦政也。

    此言一出,眾儒皆怒,紛紛裸袖奮臂而起,議論洶洶。秦始皇卻聞而大喜,止住眾生議論,立即批準李斯建議。宴會散后次日,就下詔命,令全國各地收書焚書。

    一聲令下,不到三十日內,六國原存文獻及百家之書,就都付之一炬,化為灰燼。舉國之書所留下來者,除醫、卜、農、史之外,只有咸陽皇家圖書館內一套藏書。

    始皇焚書,歷代文士言之切齒。隋臣牛弘曾撰“華夏文明五厄”,說中國圖書之毀,首為始皇焚書,次為赤眉入關,三是董卓焚洛,四是五胡亂華,五是周師入郢。

    焚書次年,方士、儒生及六國遺士開始誹謗秦始皇,說其天性剛戾自用,專任獄吏,事無大小均自決斷,貪于權勢。又提起徐福、盧生之事,說天子愚不可及,上此惡當。

    秦始皇被人揭短,盛怒不止,便對丞相李斯道:彼盧生等人,吾尊賜甚厚,今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或為妖言以亂黔首者,卿必使人究問。

    李斯:此等方士諸生,留而無用于國,何不擒而誅之?

    秦始皇:便依卿奏。但須止于倡言為亂者,休要濫殺無辜。

    李斯應諾,領命而出,便使御史案問諸生方士,鼓勵相互首告檢舉,以為立功贖罪。諸生恐懼,因此傳相告引,乃得其所謂亂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報于天子。

    皇帝朱筆親批,皆命誅于咸陽。并以其尸在城門外筑為京觀,以儆效尤。

    此即所謂“阬儒”事件,非是后世所云“坑儒”。

    焚書阬儒之后,始皇帝怒氣不自,又下挾書令:詔命凡藏有儒家經典者,一律治罪。

    畫外音:只因徐福、盧生、淳于越及儒生議政等連環事件,又加上法家掌門李斯煽風點火,故此引發焚書阬儒,并徹底罷黜儒家學說。因此終其秦朝一代,世間再無傳授學習儒家經典者。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很不重視儒學,便是緣出于此。至漢惠帝時,廢除挾書令;到文帝時期,老儒依靠記憶口頭傳經,弟子錄之,乃謂《今文經》,其釋文謂之《傳》。文帝始置經學博士,由今文經學家充任,以備顧問。武帝時又置五經博士,亦由今文經學家充任,在太學教授弟子。因今文經來自老儒記憶,解說有異,于是出現一經數解情況。

    事件懸疑:秦在焚書之時,有人將儒家經典及其他古書埋藏起來。西漢前期拆除老房,古書相繼出土。武帝下令獻書,至成帝時設官專門負責收集古書,并著手進行整理。西漢末年,名儒劉歆發現古文經典與今文經互異,出于對于古文經極為贊賞,建議在太學設立學官教授士子,遭到今文經學博士激烈反對。古文經雖不得立學官,但在民間卻廣為流傳。

    事件延續:古文經學家按古字形、音、義解經,極力恢復本義,不作任意發揮,于是形成訓詁學派。古文經學家賈逵、馬融、鄭玄兼通今文經,鄭玄且破除各家傳統,廣采眾說,遍注群經,得到今、古文兩派贊許,號稱“鄭學”。至此,基本結束經今、古文斗爭。賈逵弟子許慎為反對今文經學派穿鑿附會,曲解經文,乃用二十二年時間,寫成《說文解字》,全書分為五百四十部,解說十三萬三千多字,收小篆九千三百五十三個,古文、籀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個為重文。每字標明字形,注出音讀,推究字義,乃是中國最早字典。

    事件評論:焚書坑儒事件,其實是統一思想舉動,秦始皇實不為過。當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廢除分封,施行郡縣;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但百家仍在爭鳴,思想極度混亂。當時儒墨道三家并稱顯學,儒家專求參政治世,墨家務農尚俠,道家研究身心講求無為。更有名家務虛,只注重形而上學思考,與世無益。秦始皇因擇荀子“禮法并重、刑德并舉”觀點,并以其徒弟李斯為相,采取法家治國之策,輕禮重刑,與先秦儒家對立。儒家尊古,而秦始皇統一中國偏是創新事務,故此尊法罷儒,勢所必然。

    歷史真相:焚書事件,實因方士徐福、侯生、盧生等人,采取欺騙手段,替始皇帝尋求長生不老藥,然而一直沒有尋到,卻又拿著秦始皇所給賞賜,紛紛叛逃。焚書事發之后次年,方士與儒生又公開批評秦始皇執政措施,甚至為人品德,秦始皇得知大怒,這才下令讓御史大夫查辦。反而是這些方士及儒生沒有骨氣,急于認供攀扯,才有“坑殺術士”擴大化之舉。秦始皇未殺抗顏相爭之淳于越,而術士欺騙國家財產,是為欺君大罪,殺之何礙?其實焚書與坑儒本是兩回事,前后不連,背景各異,性質有別,混為一談不當。

    鏡頭轉換,按下焚書坑儒,復說始皇東巡。

    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再次東巡,離開咸陽,出離關中。

    此事卻為一個青年得知,便密謀策劃,將于半路上襲擊刺殺,以報仇復國。

    此人非別,正是韓國貴族后裔張良。

    張良字子房,潁川城父人,出身于韓國貴族世家。祖父張開地,連任韓國三朝宰相;父親張平,亦繼任韓國二朝宰相。韓國終為秦國所滅,使張良失去繼承祖業機會,喪失顯赫榮耀地位,故心存國仇家恨,立志反秦。

    為此張良云游天下,遍尋奇人異士于市井之中,深山之內,立志學會傳說中飛劍之術,以便刺殺秦王。

    因聞渤海之地多有神仙之屬,便多年來流連山東海濱,一面留意探察始皇行蹤,一面遍訪仙人。又聞商朝滅亡之時,有商湯后裔箕子攜其列祖靈位渡海東逃,在朝鮮半島立國,又有韓國后裔多往投奔避難,皆對秦朝懷有深恨,便以為可作自己臂助。

    于是張良渡海東去,前往朝鮮半島,尋訪反秦復國同道。

    這一日,張良來至瑯琊郡黃縣境內,徜徉市井,走得口中饑渴,便走進一家茶肆,在坊間廊上坐定,喚茶來吃。

    忽見在天井之中,靠近自己間壁,有一桌上坐有三五個老者,自在吃茶說話。

    一個花白胡須老者說道:那人一統六國,包有宇內,自然不是凡人!

    另一個銀白胡須老者問道:其只是呂氏私生之子而已,商賈之后,何謂不是凡人?

    花白胡須:我說你這老兄,平生便愛抬杠。所謂耳聽是虛,眼見為實。那人是呂氏私生之子,是你親眼看見,還是道聽途說?

    銀白胡須:道聽途說,便又怎地?你又有何證據,說他不是凡人?

    花白胡須:只一件事情,便可證明。且不論其即位之后,只用十年時間,便即一統六合,包攬天下九州,絕非凡人所能為者,便有其后一事,說將出來,你便無言可解。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明水县| 宝清县| 乌兰县| 清涧县| 丽江市| 余江县| 瑞安市| 连南| 班玛县| 阿巴嘎旗| 济源市| 铜山县| 庄浪县| 邓州市| 苏尼特右旗| 章丘市| 藁城市| 平顶山市| 镇原县| 嘉义县| 东光县| 西平县| 尉氏县| 沙田区| 兴国县| 开阳县| 崇礼县| 杭锦后旗| 阳朔县| 正宁县| 柯坪县| 石楼县| 东丰县| 乌拉特后旗| 安远县| 陆川县| 徐闻县| 鄂州市| 金沙县| 田东县| 多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