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集 統一六合-《華夏真相集》
第(1/3)頁
檣櫓蔽日,旌旗遮空。萬帆競發,戰車隆隆。
李信與蒙恬分率二十萬秦師東下,疾如雷霆萬鈞,似乎無堅不催。
未料此番敵軍統帥,卻是楚國名將項燕,早在前方嚴陣以待。聞報秦師孤軍深入,不由冷笑,遂立即率領楚軍主力,兼程急進,迎送痛擊。
棠溪一戰,楚師大勝,給來犯秦軍以沉重打擊。李信戰敗,率軍往城父撤退。楚軍乘勝猛追,三晝夜戰斗不息。秦軍所筑營壘都被楚軍攻破,都尉七人陣亡,折兵大半。
李信一路北逃,多虧蒙恬駐于城父,及時接應掩護,方才得以突圍,逃回秦境,免于被俘。此是秦國發動統一戰爭以來,繼宜安肥之戰后,又一次遭受重大挫折。
秦軍兵敗消息傳至咸陽,秦王驚怒之余,立時意識到自己當初對統帥人選有誤。由是只得移樽就教,親往王翦家鄉頻陽,力請老將再次出山,擔任秦軍統帥。
王翦托病謝絕:臣已年老體衰,征伐大事,實在難以從命也。
秦王:卿必要再振虎威,掛印出征,助我一統六合。無論有何要求,寡人定予滿足。
王翦見此,恐致秦王之怒,只得允諾: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馬不可。
秦王雖然為難,也只得咬牙應允。
王翦:臣請老將蒙武為副,亦請大王府允。
秦王:依卿便是。
王翦于是接替李信,擔任秦軍統帥,率領舉國兵力,六十萬大軍以出,南下伐楚。
秦王親送至灞水之濱,鄭重叮囑,再三拜托。
王翦再拜受命,臨行時忽然奏道:臣今老矣,此乃最一戰,未知能否安全生還。尚望大王垂念,多賜臣家人以良田美宅、園林池沼,以為子孫之業。未知可否?
秦王笑道:卿但放心,關中沃土,任卿自選。
王翦拜謝,祭旗出征。臨出關前,又連續具疏上奏,五次求賜美田,秦王皆都應之。
部將見此,皆都擔心觸怒秦王。便有心腹弟子諫道:師父于此征伐之際,向秦王求田問舍,得無有持眾要脅之意,致惹怒秦王之虞乎?
王翦笑道:你等不知,秦王雖英明果斷,但生性多疑。今將舉國兵甲盡交我手,豈會全然放心?此時唯有向秦王提出諸多要求,才可表明為師除金錢田舍以外,別無他求,借此消除秦王懼我擁兵自立之疑也。此乃鬼谷秘籍中以進為退之計,子等不知乎?
眾徒聞此,恍然大悟,皆都稱贊:恩師明見萬里,弟子萬不及一。
公元前224年,始皇二十二年。
王翦、蒙武率軍,仍按李信進軍路線,進入陳邑、平輿一線。因接受李信失敗教訓,謹慎作戰,步步為營,首先平定叛亂,收復郡縣,然后進入淮北,緩緩向南推進。
因王賁已經滅魏,秦軍物資輸送通暢,經由鴻溝自大梁源源運至,故無后顧之憂。
楚人聞說秦軍又至,各地封君被迫聯合,歸入項燕麾下,亦湊集六十萬大軍,于壽春淮河北岸列陣,等待秦軍進攻。
六十萬對六十萬,世界軍事史上規模最大一場戰爭,就此開始。
王翦聞報楚軍大集,毫不驚慌,命令停止深入,在商水、上蔡、平輿一帶構筑堅壘固守,聯營數十里,堅壁固守。雙方相持數月,并無大戰。
楚王負芻聽信國內佞臣諂言,責怪項燕怯戰,派人數度催督,務必主動進攻。項燕連日派將,前往秦營搦戰,王翦不應,只命士兵養精蓄銳,每日殺牛宰羊,與士卒同食。
兩軍相持長達一年,楚軍將士無仗可打,且無統一號令,終致懈怠,以致打駕斗毆。
秦軍同樣無可事事,閑時便即丟石玩跳。王翦見之,非但不怪,反而大加鼓勵。
雙方對峙,秦軍后勤供應自趙、魏二國綿綿不絕。楚國聯軍不能統一調配,漸致枯竭。后方各大貴族不耐,怨聲載道,終斷其糧草供應。
項燕求戰不得,攻壘不下,又致全軍斷糧,只能拔營起寨,向東退走。
王翦聞報楚兵移營,乃與蒙武率軍大進,乘勝追擊。雙方激戰于渦河,楚軍終被擊破,分散東逃。項燕連敗,秦軍追至蘄南,繼而乘勝攻取楚都壽春,楚王負芻被俘。
項燕不甘失敗,復擁立昌平君為楚王,在淮南一帶繼續抗秦。
王翦與蒙武繼續攻伐,終于擒殺死昌平君,項燕兵敗自殺。赫赫強楚,冰消瓦解。
楚自周成王時建國,至此國滅,共有國君人數不詳,國祚八百二十年。
秦對楚戰爭結束,便又轉移兵力,由王賁指揮,進攻遼東,俘燕王喜。又移兵擊代,趙嘉率部力戰,終于不免失敗,悲憤自殺。
如此以來,山東韓、趙、魏、楚、燕五國皆滅,只余齊國獨存。
鏡頭轉換,終說齊國之亡。
齊國經過樂毅進占攻打,雖然終于復國,但元氣已大為損耗,以至再無力量參與東方各國與秦國縱橫捭闔之爭。
秦軍并滅五國之時,齊國一直置身事外,坐視各國滅亡。
秦趙長平之戰關鍵時刻,趙向齊請援軍糧,齊王建不肯救援,并中秦國離間之計,寵信國相后勝,一味討好于秦。
齊王建在位四十余年之間,三晉、楚、燕與秦國之間戰爭連綿不斷。惟齊國未被攻擊,上下晏然,長期不備兵革,麻木不仁。
相國后勝貪財無厭,秦國多年用重金賄賂,使勸齊王建臣服,朝野上下,毫無斗志。
秦王政二十六年,王賁統帥大軍東出,突然進攻齊國北境,直趨臨淄。齊國毫無作戰準備,竟無應戰之兵。秦軍兵臨城下,后勝力勸,齊王建不戰而降,被囚于共,餓死松柏之間。齊國自周武王克商后分封立國,至此滅亡。共歷三十二主,國祚八百二十三年。
秦國從秦王政十六年起,開始發動統一戰爭。共耗時十年,終于陸續兼并六國。
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嬴政平滅六國,以王號不足顯其大業,乃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自稱皇帝,并號為始皇帝,希圖自己而后,后繼者百世無窮。
由是開始建國大業,繼續執行孝公以來商鞅法家政策,加強君主專制,削弱舊貴族勢力,提拔由軍功后起貴族。土地所有制維持西周時期“王有”制,改稱為國有。準許農民、官員都可自由買賣田地,便利私有土地發展。
秦始皇廢除分封,建立郡縣。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定咸陽為首都,頒發始皇帝令:
中央政府最高官僚,是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亦稱三公;郡官為守,縣長為令。統一貨幣、度量衡;統一文字;修筑長城、馳道、直道;遷徙六國遺民到關中定居,命做開礦、開鹽井等苦役,以利統一管制。六國貴族遷到咸陽,命看護皇陵,或徙于西南邊遠地區。
秦統一六國,百家學派紛紛來到咸陽,黃老道家及陰陽家最為興盛。陰陽家鄒衍綜合儒、法、道諸家學說,提出“五德終始說”,成為中國歷代通行歷史觀。
鄒衍:五德從所不勝,虞土、夏木、殷金、周火。代火者必將水,數備將徙于土。五德相勝,又是天數先定。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是謂天人感應。
秦統一六國之時,兵家祖師尉繚與弟子王敖聯手,著成《尉繚子》一書,呈報始皇。秦始皇覽之,見其書共有二十四篇。其篇目曰:
天官第一、兵談第二、制談第三、戰威第四、攻權第五、守權第六、十二陵第七、武議第八、將理第九、原官第十、治本第十一、戰權第十二、重刑令第十三、伍制令第十四、分塞令第十五、束伍令第十六、經卒令第十七、勒卒令第十八、將令第十九、踵軍令第二十、兵教上第二十一、兵教下第二十二、兵令上第二十三、兵令下第二十四。
秦始皇大喜,賜其師徒二人重金,就此將書束之高閣,以備御覽。尉繚子見心事已罷,乃辭帝而出,與王敖掛印封金而去,就此不知所蹤。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揮師荊南蠻荒,開始南征百越。
鏡頭閃回,敘述百越。
遠古至前秦之時,長江以南沿海一帶,統稱為百越之地。此地原住民部落,被先秦中原人稱為越人;越與粵通用,故亦稱粵人。因其支系部落眾多,故稱百越,分別是為華夏族大禹、京族雄王、壯族布洛陀、黎族袍隆扣后裔。
東越又稱東甌或甌越,居住浙江南部甌江流域;閩越部落以今福建福州為中心;南越部落分布于今廣東南、北、西部;西甌部落分布于今廣西一帶;雒越部落分布于廣西南部、越南北部一帶。百越部落居住地區,為山川五嶺所阻,遠離中原。
戰國時期,廣西、廣東地區開始出現西甌、駱越兩大方國,是嶺南地區方國鼎盛時期。廣東北部、西北部和西部,大致是蒼梧古國統治地域,而廣東東部、東北部則是閩越部落和吳越部落所建古邦國。多族系、多文化匯合,無權威朝廷政府,管理松散,方國林立。
秦滅六國之后,秦始皇即派國尉屠睢為上將,趙佗為副,率五十萬大軍,出擊百越。
因百越各部居處分散,秦軍共分五路而進:東邊一路由江西向東,攻取東甌、閩越;中間兩路攻取南越,其一經贛江越大庾嶺入廣東北部,其二經荊南循騎田嶺直抵番禺;其余西邊二路則入廣西進攻西甌,一路由萌渚嶺入今賀縣,一路經越城嶺入今桂林。
五軍分擊目標,是為鐔城、九嶷、番禺、南野、余干。
二將領旨,誓師祭旗,五軍盡出。副將趙佗率領三萬兵馬先行出發,并用二十萬刑徒,輸送輜重糧草。旗甲鮮明,鐵蹄錚錚,威勢赫赫,當年就平定東甌、閩越,設置閩中郡。
其余四路秦軍,進攻嶺南。由于山高路險、河道縱橫,行軍作戰及軍糧運輸極為困難,加之兩廣百越各部頑強抵抗,相持三年,未能取勝。
秦始皇聞之,又大發六國軍卒及全國刑徒,在廣西興安縣北開鑿靈渠,以通糧道。軍糧運輸問題解決,秦軍才得以順利進軍。
第三路軍由主帥尉屠睢親自率領,從宜章南下。屠睢生性暴躁,手段狠辣,對當地抵抗者大開殺戒,盡情屠戮,斬殺西甌君譯吁宋。
越人皆入叢簿之中,因恨屠睢,寧與禽獸雜處,亦莫肯為秦虜。
秦始皇三十三年,屠睢率軍深入西江三羅,路經大林。當地土人早已埋伏林中,見秦軍來至,一聲唿哨,牛角長鳴,亂箭齊發。秦軍陡遭突襲,成批倒地呼號,當即潰敗。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邢台县|
南岸区|
介休市|
宁陵县|
南丰县|
常宁市|
长垣县|
北安市|
通辽市|
惠水县|
丹东市|
尉犁县|
隆回县|
肥西县|
东台市|
榆林市|
凉山|
佛冈县|
双鸭山市|
疏附县|
五莲县|
嘉峪关市|
进贤县|
陕西省|
洞头县|
会昌县|
天柱县|
宣化县|
明光市|
资源县|
宝兴县|
肥西县|
尤溪县|
婺源县|
渑池县|
资中县|
赤水市|
河西区|
讷河市|
铜山县|
东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