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集 蔡澤相秦-《華夏真相集》
第(1/3)頁
雷鳴天際,烏云漸集;鼓角聲聞,大戰在即。
戰神武安君白起與副將王龁堅守壁壘,嚴陣以待,只等趙軍來攻。
秦帥點兵派將,列陣布軍之時,趙軍營中,主帥趙括也在點兵。
趙括:諸將官,聽我將令!吩咐各軍,四鼓造飯,五鼓列陣,全軍向前推進,只留三萬兵守壘,勿要一戰全殲秦軍。
于是眾將聽命,依時結束而進,直奔敵陣。
行不五里,遇見秦兵。兩陣對圓,趙括便命沖鋒。
秦兵稍觸即敗,趙軍追奔二十里,及于秦壁。
王賁、王陵繞營而走,趙括傳令一齊攻打秦軍營壘,雙方矢石如雨,各都死傷無算。
秦軍堅守不退,諸將迅速各就各位,暗將四十萬趙軍包圍于山谷之中,營壘之前。
王賁、王陵殺回,堵住谷口;司馬錯、司馬梗斷絕趙軍糧道;蒙驁死死把住要道,將趙壘五萬兵與谷內四十萬兵截為兩斷,相互不能接應。
趙括已知中計,急使軍士在秦營前三里外筑成長壘,堅壁自守。
對峙旬月,白起親至陣前,遙呼趙括:賢侄,你已落入網中,此際不降,更待何時?
趙括猛悟:師伯果在軍中!某初領大軍,便遇戰神,不亦天意乎?
于是使人回復:師伯且退,容侄思之。
因知趙國軍馬皆在己手,再無后援,一面固壘自守,苦思突圍之計。
此時秦王已得武安君傳報,知道趙括兵困長平,遂親至河內,盡發民家壯丁,凡年十五以上皆令從軍,分路掠取趙人糧草,遏絕六國救兵。
趙括被秦兵圍困,凡四十六日,軍中無糧,士卒自相殺食,趙括不能禁止。眼見不能坐困待死,乃將四十萬軍,分為四隊,輪番向外沖殺。
奈軍士腹中無食,沖突不出,每次皆被飽食秦軍擊回營壘。
趙括不勝其憤,精選銳卒五千,俱穿重鎧,自己握戟當先,冒矢突圍。終因腹饑無力,不能透圍,最終身中數十箭矢,流血至盡而亡。
趙軍見主帥已死,皆都釋兵投降,馮亭自刎而亡。故壘趙卒,亦都棄械。
白起與趙軍相持期年,本來亦是強弩之末,軍中亦自乏糧。眼見忽又多出數十萬降卒,不由大憂,便與王龁計議:此番大戰,勝則勝矣,二十余萬降卒,卻如何處置?
王龁:若攜此二十余萬眾還國,未至咸陽,連我二十萬秦卒,亦都餓死矣。若釋放歸趙,則皆懷今日之恨,此后孰能敵之?且若變起俄頃,我皆為異鄉之鬼矣!
白起:上黨已在掌握,然其吏民不樂降秦,而愿歸趙!今趙卒死者近半,降者亦二十五萬之眾。我出關秦師三十萬,只余十六七萬,尚不如降卒之眾。一旦嘩變,何以防之?
伯侄二人計議終夜,天已破曉,終無良策。
白起正冠理袍,向黃山跪倒,淚落如雨:祖師,休怪弟子意狠心毒,妄開殺戒!
乃出帳傳令,命將降卒分為二十營,每營一萬二千人,各使一員秦將統之。每營配以秦軍八千,持戈佩弓監守,各賜牛酒。
趙軍降將:敗軍之將,反以牛酒犒之,此何意也?
白起:此餞行酒也。汰選趙軍,精銳能戰者準入秦伍,老弱愿歸田者,發回趙國。
趙軍大喜,因不設備,開懷暢飲,盡都醉倒。
是夜,武安君密令秦兵,皆以白布裹首;凡無白布者,盡坑殺之。
可憐趙國降卒,旬月不得飽食,又兼飲酒,皆都醉如爛泥,毫無知覺。秦兵上前,掄開兵器,便如切菜砍瓜。直砍到次日午時,才將二十余萬趙卒殺盡,一齊推入山谷。
白起下令,止存趙卒年少者二百四十人不殺,放歸邯鄲,借以宣揚秦國之威。
此后旬月之內,血流淙淙有聲,不斷混入溪水。楊谷之水變為赤色,至今號為丹水。
武安君白起命收趙卒頭顱,堆聚于山谷之間,謂之頭顱山。又筑石為臺,崔嵬隆起,以禱冤魂,號為白起臺。此臺之下,即是楊谷丹水。
畫外音:五百年后,唐玄宗李隆基巡幸至此,夜聞鬼哭之聲不絕。天明凄然長嘆,命三藏高僧大設水陸道場,七晝夜不息,唱經超度坑卒亡魂,因名其谷曰省冤谷。通計長平之戰,秦趙兩軍前后斬首三十余萬級,秦卒與趙兵各半。又屠殺坑埋趙卒二十余萬,誅戮總數,不少于六十余萬,埋骨于此。
事件懸疑:長平之戰,秦趙兩軍皆為天下勁卒,可謂戰國時期終極之戰。趙國之敗,果然便如后世史家所說,僅歸罪于趙括紙上談兵,無能之故否?
失敗原因:其一,趙國耕地僅為秦國五分之一,又全民皆兵,豐年尚能自給,戰時糧不足用;而秦國彼時已坐擁關中、巴蜀兩大糧倉,無作戰乏糧之患。其二,趙軍精于胡服騎射,但上黨地區群山疊起,趙軍飛騎便不敵秦國重甲步卒。其三,秦趙大戰之時,山東五國騎墻袖手,竟無一國來援。其四,秦國主帥武安君白起,赫赫戰將,稱為戰神;趙軍首任主帥廉頗先在堅守作戰中接連失利,故被趙主懷疑,次任主帥趙括毫無威望,更無幫手。
鏡頭閃回。趙括出身將門,少時便隨父馬服君趙奢在軍中歷練,熟讀兵書。
當年秦趙兩軍閼與之戰,趙奢大勝胡傷,便有兒子趙括與副將許歷謀策之功。
趙攻齊國麥丘之戰,趙括將糧食擲入被圍麥丘城中,致其守軍大亂,終于破城。
趙奢死后,趙括繼承父爵,得到軍中將領一致支持,長平之戰前更無劣跡。
長平之戰,軍中乏糧,后勤實力不足。斷糧四十六日猶能突圍,趙括實非庸才。
長平敗訊報至邯鄲,趙王大悔;因趙母苦諫在先,便不加誅,反賜粟帛慰之。
趙國正在慌亂,探馬來報,說秦武安君聲言欲圍邯鄲。趙王惶懼,群臣鉗口。
平原君自恨當初力主接受上黨之降,今欲救趙,彷徨無計。蘇代正在邯鄲,請命前往咸陽,勸秦王休兵撤軍。平原君遂出金寶幣帛,以資蘇代入秦游說。
蘇代入秦,未拜秦王,先往見應侯范睢,至府遞上名刺。
范睢知道來者乃是大師伯蘇秦之弟,不敢怠慢,親迎入堂,揖之上坐,問其何來。
蘇代:自邯鄲而來。明為趙國說客,實為丞相身家性命,更為我鬼谷門繁榮昌盛,免于陷于內斗,以致毀門絕派,故此不得不來。
范睢:師伯何以出言如此驚人?
蘇代:某非大言欺詐。你乃鬼谷門三代弟子領袖,曠世奇才,聽我說罷,自加分辨。
范睢:然。小子惟師伯之命是聽。
蘇代:武安君坑趙降卒數十萬,又將一舉滅趙。上干天和,下怒鬼神,中敗人倫;只圖功名,不懼天道,枉顧祖師教訓。然天下皆知,遠交近攻,平滅六國之計,是出于相公者。若平六國,皆似長平一般,則天下人種,將滅過半,冤魂充塞天地,范卿猶能安枕乎?
范睢:列國爭戰,適者生存。人生在世,其誰不死?
蘇代:此乃自然之理,復說保身之道。武安君用兵如神,平生收奪七十余城,斬首百萬,雖伊尹、呂望之功,不過于此。今又兵圍邯鄲,趙必亡矣;趙亡,則秦成帝業;秦成帝業,則武安君為佐命元臣,如伊尹之于商,呂望之于周。若果如此,范相何以自處?
范睢:白起為將,某為卿相,有何不可?
蘇代:秦自商鞅以來,最重戰功。又武安君素好殺伐爭強,恃此蓋世之功,在鬼谷門中復又是你長輩,焉肯容你位列其上?即使并肩于朝,亦不免殺身滅家之禍矣。
范睢思索再三,句句有理,遂長跪趨前,問道:然則如何?
蘇代:不如便許韓、趙,割地以和。勝趙雖為武安君功勞,但致天下大怨;而割地乃六國所愿,又兵不血刃,以為君功。又可趁機解除武安君兵柄,君之相位,則安于泰山矣。
范睢聞言大喜,離席再拜,叩謝全身保位之恩,當下贈以重金。
蘇代遜謝,并催促道:此事利于遽行,不可耽延。如若不然,武安君大功成矣。
范睢然諾,入宮言于秦王:今大王伐趙,奇功已建,可喜可賀。然雖大勝,且坑趙卒四十萬人,我國元氣亦自大損,消耗高于趙國三倍。況秦兵在外日久,勞苦不堪,宜還國休息年余,再囤糧秣,方能再戰。不如使人告諭韓、趙,使割地以和,則遠勝于以兵相伐。
秦王:諾。惟相國自裁。
范睢領命回府,大出金帛,以贈蘇代,使往說韓、趙二國,割地以降。
韓、趙二王懼秦,皆聽蘇代之計。韓許割垣雍,趙許割六城,各遣使至秦訂約。
秦王:韓止割一城,勿乃太少乎?
韓使:然則上黨十七縣,原韓國之地也。
秦王大笑。便遣使傳旨,速召武安君班師。白起正欲進圍邯鄲,忽聞班師之詔,知道必是出于應侯之謀,然而不敢不從,只得還師解兵。心中大恨范睢,使自己不能成就大功。
秦王親迎至郊,犒賞三軍,大贊武安君功高蓋世,用兵之法天下無雙。
白起見范睢不在王側,趁機私下奏道:長平一戰,趙國再無余兵矣!邯鄲一夜十驚,若乘勝往攻,不過一月可拔,更滅其國。惜乎應侯不知時勢,主張班師,失此機會。
秦王聞之大悔:既是如此,何不遣使回奏,便回師耶?
白起:臣若不回,應侯當奏臣恃功自傲,抗拒王命也。
秦王不答,回宮之后,欲在國內另選未曾與戰生力之軍,復使白起為將,再伐趙國。
白起心中郁結,為表示不愉,遂以病辭之。
秦王心中亦不悅,乃命王陵為將,率軍十萬伐趙,兵圍邯鄲。
趙孝成王聞報,神魂俱喪,遂親登老將廉頗府門,先為前番臨陣換將之事認錯道歉,然后拜請廉頗復為大將,率城中老弱之卒,以御秦軍。
廉頗不計前嫌,奮然掛帥,設計防守。并募死士,夜縋城外往襲秦營,王陵屢戰不利。
秦王迭聞敗報,且悔且急,亦親至武安君府上,再請白起出征,以代王陵。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彭水|
通化县|
慈利县|
华容县|
南和县|
揭东县|
通辽市|
江西省|
西充县|
剑川县|
日土县|
邢台县|
奈曼旗|
新密市|
成都市|
栾城县|
商城县|
子长县|
莱阳市|
肥城市|
临湘市|
寿光市|
嘉善县|
微博|
兰坪|
朝阳市|
治多县|
通许县|
内乡县|
临桂县|
自贡市|
禹州市|
甘洛县|
瑞丽市|
临武县|
会昌县|
舞阳县|
海兴县|
工布江达县|
新丰县|
高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