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開球方的隊員必須站在限制線后,站成一排。接球方的站位則較為的分散,且必須站在限制線15碼開外。
相應的開球本身也一些限制規則。比如必須越過對方十碼線,踢出界、出端區、落入端區則從接球方25碼線處開球。
所以,對于一個合格的踢球手而言,只有將球的落點控制在對方端區之前,25碼線內才算“基本合格”,且距離端區越近越好,這樣可以為本方爭取更多的時間。
在NCAA和nfl中,踢球手基本能將球的落點控制在端區到五碼線的范圍內,但由于高中橄欖球水平參差不齊,也有不少球直接踢出界、踢太近的情況。
諾曼人的踢球手馬克倒是以“穩定”著稱,幾乎沒有出現過什么失誤,這次卻踢得稍稍近了一些,球在距離對方十五碼線處降落。
不過也算因禍得福,對方接球的是一名落在后面的防守隊員而不是真正的回攻手。
此時轉播鏡頭已經隨著橄欖球的飛行轉移到了伯根十字軍的端區附近,而在畫面的邊緣,倒是能夠看到一道身影一馬當先,如同一個出鏜的炮彈,直接沖入對方的防守,頃刻間將兩個人撞得人仰馬翻。
于此同時,這位“回攻手”也開始套邊走迂回路線,身前幾名隊員接著一條移動戰線,始終攔在他身前,為他提供掩護。
參與開球,其實還是伊森主動提出來的,這種結合速度、力量的沖撞/截攻防戰,顯然是與自己的身體特性極為匹配。
既然橄欖球是合法的暴力。
那就合法地使用暴力。
就在伊森面前,有名對方的防守隊員已經側身,站在伊森前沖的必經之路上,身高不僅比伊森低,身材也比伊森縮水一圈。
看著對方亮出肩膀一副迎擊的姿態,伊森欽佩他的勇氣。
卻也只能無奈再說一句:以卵擊石,自不量力。
在接觸的瞬間,伊森整個人身體壓地很低,接著整個人猛地再一上掀,如同一個鏟車,直接將這名對手給頂了起來。
在這位對手的視角中,一切開始變得天旋地轉。在外人的眼中,他卻是被伊森頂到空中,整個人轉了兩圈,最后重重以一個倒栽蔥的姿勢跌落在地。
觀眾一片嘩然,接著響起一片劇烈的歡呼,這種標志性的暴力美學,毫無疑問會讓人熱血翻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