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一部 殿州驚濤 108、石寨港-《大成風華之絕響》


    第(1/3)頁

    如果說,今生的殿州就是前世的福建泉州的話,那么,殿州最大的港口石寨港,是不是前世的泉州港,或稱刺桐港呢?

    前世,泉州港是古代東方第一大港。泉州港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晉江下游濱海,古稱“刺桐港”,有著一千三百多年歷史,是世界千年航海史上獨占四百年鰲頭的“世界第一大港”,與埃及亞歷山大港齊名,是聯合國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蜚聲全球。《馬可波羅游記》認為,它可以與亞歷山大港齊名,甚至更為宏偉。正是這座港口,宋元時期給泉州帶來了“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

    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有原因的。泉州位于福建省東南部臺灣海峽西岸,地理位置優越,擁有眾多的山川河流。河流從戴云山向四周呈葉脈狀分布,一路曲折蜿蜒,流經泉州灣、湄州灣、深滬灣、圍頭灣四大港灣。泉州海岸線綿長,且海岸線多曲折,擁有大量的天然港口。這些港口海闊水深,大風大浪又吹不進來,港灣避風避浪,適合船舶停泊。泉州不僅依山傍水,而且氣候宜人,屬于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有大量的海洋資源,水文條件得天獨厚,全年氣溫平均,降水豐富,氣候適宜,夏季多西南風,冬季多西北風。充足的風力為古代帆船航行奠定了自然基礎。

    港口帶來財富,更塑造了泉州城市的包容氣質。因為包容帶來的文化遺存多樣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世界首個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于泉州。道教、佛教、***教、印度教、景教、天主教、摩尼教等多種世界性的宗教長期共存,形成了東西方文明兼容并蓄、多元文化相和相安的奇觀,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神學文化寶庫”。宗教間的寬容,是世界上最難也是最偉大的寬容,也以此看到泉州人的胸懷。

    唐代沿海上絲綢之路來到泉州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已為數不少,至南宋和元代,這個東方大港已成為他們在遠東的最大聚居地,泉州可謂那個時代的國際性大都市。前世泉州還散居著五萬多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后裔。

    摩洛哥大旅行家與泉州的緣分至深。伊本·白圖泰是一位走過十二萬公里、四十四個國家的摩洛哥大旅行家。他于一三四六年從泉州登岸,在中國游歷一年。他的游記向世界介紹了中國的偉大文明,并稱泉州為世界最大港口。他曾經三進三出刺桐城。他在游記中描述古刺桐城的輝煌——“是一座宏偉壯觀的大城,以生產錦緞而聞名,并以城名命名叫刺桐錦。這種錦緞比行在緞和大都錦更好”、“刺桐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甚至可以說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

    早于伊本·白圖泰幾十年,著名的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亦在其游記中驚嘆于刺桐城的繁華和富庶,“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這里,貨物堆積如山,的確難以想象。”

    兩位來自異域的古代大旅行家的描述,佐證了古代泉州港作為“世界大港”的輝煌。元代泉州海外交通,暢達東、西大洋彼岸,與世界上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系,可謂‘往來互市,各從所欲’。當時從這一海上通商門戶進口的商品主要是珠寶、香料和藥物,出口商品則以泉州名產剌桐綢緞、瓷器、茶葉和銅鐵器為主。剌桐港極盛時期的貿易非常活躍,到紹興三十二年即公元一一六二年,市舶稅利高達一百萬緡,在國庫財政收入中占有可觀的地位。

    唐宋以來古刺桐港口的繁榮,造就了古刺桐城的繁華。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設立市舶司,嗣后又設來遠驛,以接待貢使和外商。為鼓勵海外交通貿易,宋代的泉州市舶司和地方官員,每當海舶入港或出航的季節,特為中外商人舉行“祈風”或“祭海”活動,以祝海舶順風安全行駛。

    那時的泉州是何等的繁華。東至扶桑,南通南洋諸國,西達波斯、阿拉伯及東北非等地,與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建立通商貿易關系。所謂國門洞開,是需要多大的胸懷和自信才可以如是。

    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為當時商品的外銷提供了便利條件。泉州當時生產的絲綢、茶葉、陶瓷全國聞名,據元朝《島夷志略》一書記載,唐朝時期,泉州生產的各種商品遠銷海外60多個國家,這時主要以絲綢為主,“刺桐緞”在當時的海外很有名氣。到了宋朝,貿易范圍進一步擴大,商品開始銷往朝鮮、東南亞,這時以瓷器為主,泉州青瓷、德化白瓷享譽海外。黑釉器,俗稱“建盞”,形如漏斗,口大底小,質感溫潤,顏色碧麗,黑釉上有一條兔毫狀的銀光細毫,故又名“兔毫盞”,是當時的主要輸出瓷器。。

    大量人口的涌入刺激了當地農田耕種的發展,泉州開始興修水利,開荒種田。茶葉和桑樹成了當地日漸流行的耕種項目,與此同時,其他行業如手工業、絲織業等也漸漸發達起來,據福建現今窯址考古發現,到宋朝,瓷器在泉州已經非常流行了。泉州生產的大量絲綢、陶瓷開始向周圍擴散,航海事業漸漸發展,各種商品開始走出泉州,遠銷海外。

    早在春秋時期,就有閩越人善于造船的歷史記載,“以舟為車,以楫為馬,水行而山處”。南北朝時期,這里的造船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出現了遠洋木舟,可以行駛到印度等地。唐朝時造船技術更為發達,泉州已經有了造大型出海航船的能力。

    據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船只成尖圓狀,船中已經有船舷,可以存放更多物品,為遠洋航行、商品的儲存提供了更為方便的儲藏條件。及至宋代,造船技術進一步發展,航海術和造船術漸漸發達,據出土的文物來看,這時的船載重高達三百多噸,相當于唐代“陸上絲綢之路”一支近千頭駱駝的運輸隊的總重量。可見當時已經具備了運載大量貨物的能力,并且船內設置有水密隔艙,這在當時已經很先進。同時宋朝出現了航海羅盤和指南針,為絲綢之路的前進提供了方向,促進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

    泉州古船陳列館有一艘靜臥于開闊池座上的巨碩的宋代古船。古船的構造由肋骨與龍骨采用榫接方式構成整體支撐,與肋骨銜接的十二塊隔板又將船艙分為十三個部分,這便是宋代領先世界的水密隔艙技術。馬可·波羅在游記里記述,他在印度見過一種用鐵釘組合起來的先進多層船板。而泉州古船底部由二重木板構造,舷側板為三重,與馬可·波羅的描述一致。這樣的構造非常堅固,經得起摩擦沖擊,也便于維護。

    蘇瀾沉思,不知道這一世的石寨港有沒有泉州港,也就是刺桐港那活了千年的璀璨和盛世的繁華?!

    蔡林的馬車是載貨的敞篷馬車,好處是可以隨心所欲地欣賞周圍的風景。

    蔡林一路指點著。西邊巍峨聳立、綿延起伏的是云山山脈,云江發源于此,蜿蜒曲折在石寨港匯入大海。蘇瀾就想著,前世泉州的主要河流是晉江,它的發源地是戴云山。

    蔡林又指著云山山脈的支脈開元山介紹說,山上有座開元寺。始建于唐代,歷經修葺,香火鼎盛。

    蔡林又指著一處山道,那里是清源山,西峰下有老君巖造像,是前朝修建的道教石造像。那里還有摩尼光佛造像,是外國商人、摩尼教徒在大成修建的珍貴造像。

    蔡林還興致勃勃地道,靈山東麓還有***教圣墓。他是***,經常來此祭拜。

    蘇瀾萬萬沒有想到,蔡林的曾祖母竟然就是阿拉伯人!難怪蔡林的長相有點像混血!蔡林說,幾十年前他的曾祖母隨著做生意的父親到大成,后來嫁給殿州人成家立業,做瓷器生意。再后來因為蔡林的祖父患病,家業才漸漸衰敗下來。但是蔡林和他的父親蔡橋懂阿拉伯語。因為與磁窯有著天然的樸素的感情,所以他們父子都在顧瑯的窯廠工作。蔡橋、蔡林對瓷器都比較在行。

    蔡林還說,云江南岸的丘陵地帶,瓷土豐富,制瓷及運輸條件得天獨厚,唐朝時就建有窯場。尤其是有座金交椅山,那里的磁灶窯燒制的瓷器遠銷南洋各地。他們家原來在這里就有座磁灶窯,可惜后來賣掉了。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积石山| 隆子县| 恭城| 台北市| 都匀市| 新干县| 普洱| 寿宁县| 深泽县| 天全县| 高州市| 香河县| 蓝山县| 江城| 龙游县| 南漳县| 达州市| 康马县| 榆林市| 祁门县| 新化县| 洪江市| 铅山县| 吴川市| 明溪县| 乐陵市| 永春县| 故城县| 山东省| 财经| 太原市| 雷州市| 莱芜市| 浑源县| 榆林市| 龙海市| 哈巴河县| 中西区| 彝良县| 桃江县| 双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