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前世里,蘇瀾在經濟法碩士研究生畢業那年的冬春之際,在福建進行了長達幾個月的調查研究走訪。除了在壽縣撿到那塊田黃寶石,她還在福建寧德的蔗糖古法生產基地呆了足足半個多月時間。她第一次知道,除了酒以外,原來,蔗糖的香甜同樣也可以醉倒了人! 正是春節過后,福建寧德的山區依然是綠色的世界。蘇瀾和幾個朋友,駕著汽車,在綠色的世界里蜿蜒穿行。美麗的風景好像相簿,大自然神奇的手一頁一頁地翻開了,展現在他們眼前。 轉過一個又一個山頭,越過一個又一個鄉村。只覺得空氣中彌漫著焦糖香甜的氣息,越來越香,越來越甜,越來越濃烈,越來越霸道。她的心也越來越純凈,越來越安寧,不知不覺中,她就醉倒了。當他們來到那個蔗糖古法生產基地時,蘇瀾還在如癡如醉中。 這里盛產甘蔗,甘蔗已經在這里扎根了兩千多年。每家每戶都有大片大片的甘蔗地,一般人家年產甘蔗紅糖都有幾十噸。 這里生產蔗糖、經銷蔗糖的歷史也有兩千多年。每個村落都用電動榨汁機,取代了世世代代使用的木制或石制的牛力榨蔗器;但是,土砌的直風灶,石砌的或鐵制的連環鍋熬制工藝卻沒有改變。二十四小時不磨滅的熊熊爐火,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濃濃香氣…… 當然,她還記得自己喝過甘蔗汁釀的甘蔗酒,入口純綿,卻是后勁很大。三兩酒,她就醉了一個晚上! 她記得,她之后還專門寫了一篇論文:《東方巧克力的前世今生》,受到教授好評! 蘇瀾忽然想起,唐代詩人杜甫《進艇》吟詠蔗糖的一首詩:“俱飛蛺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雙。茗飲蔗漿攜所有,瓷罌無謝玉為缸?!? 唐代詩人王維也在《櫻桃詩》中寫道:“飲食不須愁內熱,大官還有蔗漿寒?!? 顧愷之則說:“愷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漸入佳境。’”瞧,因為甘蔗,他創造了“漸入佳境”這個成語! 漢朝的《異物志》,有一段描述:“(甘蔗)長丈余頗似竹,斬而食之既甘,榨取汁如飴餳,名之曰糖”。 不過,這個時期的蔗糖,還不能稱之為紅糖,只能算是紅糖的雛形。后來唐代改良了熬糖技術,才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傳統紅糖。 祖國醫學認為,甘蔗屬于是寒性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糖分、微量元素,當然還有大量的粗纖維,能夠起到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的效果。甘蔗的功效與作用有很多,滋養潤燥、清熱益胃、補鐵補血、美容養顏、消除疲勞、清潔口腔、抑制癌細胞…… 現代醫學認為,甘蔗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鈣、磷、鐵等成分。甘蔗汁中含天門冬素、天門冬氨酸、丙氨酸、纈氨酸、絲氨酸、蘋果酸、檸檬酸等多種氨基酸。莖節含維他命b6,莖端含維他命b1、b2。蔗糖主要含蔗糖、葡萄糖、果糖。甘蔗所含的營養成分和藥效成分,都對于人體健康有益。甘蔗渣中含有對于小鼠艾氏癌和腫瘤-180有抑制作用的多糖類等藥理作用。 和其他水果一樣,甘蔗也是春種秋收,一般是在10月份左右成熟,越靠近冬天成熟的甘蔗味道越甜,有“秋日甘蔗賽過參”的說法,最好吃的甘蔗是晚秋時節去甘蔗地親自采摘的。尤其是小雪之后,白晝漸短,早晚溫差之大,使得糖分在漫山遍野的甘蔗內有了很好的沉積。充分的光照和砂質的土地非常利于甘蔗生長。越是集中地方長得越好,越高越粗;越是田地的邊緣,生長反而越是隨性。甘蔗吸收著天地精華、日光雨露一節節的成長,特別硬,特別甜。當然,前世大棚種植技術非常發達,可以控制植物生長的溫度和濕度,因此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新鮮的甘蔗。 蘇瀾奇怪,“柴米油鹽醬醋茶”怎么會漏了糖呢?人們對蔗糖的求索,從南方到北方,從古代到現代,從貴胄到平民;從最初的生飲蔗漿,到熬煎成蔗糖,一條浪花甘美的飲食的湯湯大河里,蔗糖應該是那朵國色天香的奇葩! 正是臘月,秋日甘蔗賽過參的季節。然而,“無主之地,無人栽種,無人收割,自生自長自滅!”這不是暴殄天物,愧對上天的恩賜嗎?不,不行。那么,就讓我們來,我們快來熬蔗糖! 等他們下山回到家時,所有的人都驚呆了。因為他們幾乎是每人拖了一捆甘蔗下山來,總共恐怕有好幾百斤。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