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大不列顛,倫敦。
《自然》雜志社總部。
“真沒想到,這個來自華國的年輕學者,竟然一次就往我們這里投遞了三篇如此重磅的論文。”
對于寧晨的名字,他們都并不陌生,因為在幾個月之前,寧晨便在他們的期刊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了一篇論文。
這樣的年紀,就能在《自然》雜志上面發表論文,放在整個雜志的歷史上,也是一件非常罕見的事情。
而這一次,寧晨一次性投遞三篇論文的舉動,更是成為了整個自然雜志社的重要談資。
但在經過期刊編輯的初步審核之后,編輯認為這三篇論文都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在這三篇論文之中,寧晨發現了多達9種新型的超導體,并將這些超導體統一到一個鐵基超導體系之中,用詳細的理論解釋了其中的超導機理。
這樣的成果,無論是放在材料學界還是物理學界,都將是一個非常重磅的消息。
當然,期刊編輯只是負責論文的初審工作,更專業的審核工作,還是要交給行業內的專家進行評判。
這個時候,一名自然雜志社的編輯突然想到了什么,說道:
“寧晨這個名字,總感覺好像還在哪里聽過呢?”
“聽你這么說,我也覺得好像有些熟悉。對了,之前那個成功解決了秋成同猜想的學者,名字好像也叫寧晨。”
“沒錯,而且他也是一位來自華國的年輕學者。”
聊到這里,大家都感覺這件事情有些過于的巧合了。
“等一下……這兩個同樣叫做寧晨的學者,不會是同一個人吧?”
他們知道,在華國,兩個字的人名是比較容易重名的。
華國擁有多達十四億的人口,像一些非常常見的名字,甚至會有三十萬在使用。
“這種可能性就太低了吧,之前解決秋成同猜想的那個學者,可是憑借這項成果拿到了西蒙斯學者獎,放在整個數學界都是非常頂級的成就了。這三篇有關超導的論文,從學術價值上,并不會比解決秋成同猜想低出太多。”
因為這兩項成果,在各自的領域上都有非常高的價值,這讓他下意識的覺得,這應該并不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相比之下,兩個人同名的可能性反倒會更大一些。
“這倒也沒什么不可能的,像牛頓就可以同時在數學和物理學的研究上都取得偉大的成就。各個理學之間本來就是相通的。”
“這種例子可就太罕見了。就算是愛因斯坦,數學也只是比較一般的水平而已。”
這個時候,另一名編輯走過來說道:
“不用爭辯了,這兩個寧晨其實就是同一個人。”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