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想要達成這個目的,方法聽起來也非常的簡單,那就是增加鐵元素的配比。 當然,實際操作起來,涉及到的問題就太多太多了。 …… 在對物質模型進行改進之后,寧晨重新調整了各個元素的配比,并繼續了自己的實驗。 接下來的實驗依然沒有那么順利,但寧晨早已做好了心理準備,即便之后再失敗上百、上千次,寧晨也會堅定的繼續向前探索。 時間不知不覺便進入到了5月,臨近畢業季,盛州大學本科生的畢業答辯也即將開始。 因為特殊的身份,寧晨并沒有參加之前的畢業設計、開題答辯、中期答辯等等,但最后的正式答辯還是要參加的。 畢竟這是拿到本科學位證和畢業證的最后一關,寧晨對于答辯的事情還是比較重視的,便暫時停下了手中的實驗,進行著答辯前的各項準備事宜。 這一次,寧晨需要同時參加數學和材料兩個專業的答辯,當然寧晨在這兩個領域都有很多成果,只是在選擇用哪個成果進行答辯的時候,寧晨還是猶豫了一會兒。 “哎,數學還是用Sine-Gordon方程的那篇論文吧,要是拿出證明秋成同猜想的那三篇論文,就有些殺雞用牛刀的意思了。” 畢竟只是一個本科畢業答辯而已,直接拿出《米國數學會雜志》的論文,估計評審老師可能都不知道該問什么問題了。 至于材料專業的答辯,寧晨想了想,也沒有選擇自己發在《Nature》上面的那篇論文。 僅僅拿出自己對于多孔納米硅粒子的研究成果,就足以圓滿的完成畢業答辯了。 接下來的時間里,寧晨做完了兩個成果的答辯PPT,并對答辯時的流程進行了一下演練。 畢竟答辯是有時間限制的,時間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長。 要是不做任何準備直接就上去講的話,寧晨雖然也可以講得很好,但如果不小心沒有控制好時間,評審老師的評分工作也會很難做的。 5月底,本科生畢業答辯開始了。 寧晨先參加的,是數學專業的答辯。 寧晨這個大二的本科生,跟著一群大四的學長、學姐們,一起來到教室準備進行答辯。 雖然寧晨是整個教室里年齡最小的,但并沒有任何一個人會覺得,寧晨真的是他們的學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