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Nature》這個級別的期刊估計夠嗆,雖然合成了一種新的材料,但這種材料相對來說不是那么的突出,恐怕無法引起他們期刊編輯的強烈興趣。當然我覺得只要論文寫得足夠出色,發一篇一區還是很有希望的。” 回去之后,寧晨再次重復著之前的實驗,因為這次實驗比較重要,徐洲也讓隋楓加入了進來,和寧晨使用同樣的實驗條件進行實驗。 感嘆著寧晨論文撰寫速度之快,徐洲繼續查看著論文中的內容。 這里面的每一個細節,看起來可能都是微不足道的,不會對最終的實驗結果造成多大的影響。 退火的過程中,溫度和退火時間的精確掌控。 對于這樣的結果,隋楓表示有些不解。 因為有系統的任務在,寧晨還是希望先寫一篇論文,投一區的學術期刊試試,同時繼續進行接下來的實驗。 徐洲用開玩笑的口吻解釋著這件事情,當然寧晨知道,這其中還有很多非常細節的東西。 “嗯……這個也是分情況討論的。像你這個研究方向,我覺得沒什么問題,現在的研究成果可以著重于材料合成上,之后的研究成果則是著重于性質與應用的方向。要是在之后的實驗之中,真的能實現你理論中的那些性質,僅憑這些就很有希望發一篇頂刊了。” 徐洲心說,不管這是不是偶然,只要成功做出來了一次,就已經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成果了。 比如說,在對試樣進行混合的時候,要如何對試樣進行攪拌。 “一家SCI一區期刊,這幾年影響因子大概13點多吧。主要涉及的研究方向有化學綜合、物理化學、納米技術等等。這家期刊在納米材料的研究領域中,屬于國際上最頂級的期刊之一了。” “奇怪,我是嚴格按照寧晨的實驗條件進行操作的,實驗過程中也沒有出現任何的失誤……怎么最后實驗的成功率,就比寧晨低這么多呢。” “寧晨,以現在的實驗成果來說,已經足夠寫一篇不錯的論文出來了。當然這個課題的研究還遠遠沒有完成。現在你是想先寫論文呢,還是想繼續把實驗進行下去?” “寧晨,你這速度可以啊。” “好的,那我就先過去了,有事再找我哈。” 但當所有的細節放在一起,就很可能起到質的改變了。 寧晨想了想,說道: 隋楓這邊的實驗進度確實也比較趕,見徐洲放自己回去,也沒有推辭什么。 離心時轉速的控制,蝕刻劑添加時的各種注意事項等等。 經過多次的重復實驗之后,寧晨總結著實驗的成功率,發現平均每十次實驗,也只有兩三次能夠成功制備出標準的試樣。 徐洲只是給寧晨講解了一些材料論文寫作上特別需要注意的事情,其他的就都交給寧晨自己去解決了。 如果不行的話,再考慮在論文中添加更多的研究成果。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