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也就是禁欲。
面對同樣的沼澤地,扶蘇就是模仿其他圣賢的做法,又或者說,扶蘇是選擇了模仿鳥類。
鳥,這是一種神奇的生物,人不應該小瞧任何動物,更不應該小瞧鳥。萬物有靈。
鳥和那些大德一樣,他們選擇了拋棄那些欲望啊、金錢啊,名聲啊,富貴啊,就為了自由。
鳥類經歷了地球上無數災禍,最后仍然能夠翱翔于天空。就是因為他們能夠舍得。他們的四肢進化,五臟六腑,無一不是在舍棄。
只有舍棄了那些重物,他們才能夠飛起來。
扶蘇就是修這一條道的,因為舍,所以才能得。
歷史上無數的清官名流,其實都和扶蘇一個路子。
面對泥潭,選擇了拋棄身上的重物,這樣才走出去。
這個道理,中國人從上古時期開始就一直恪守著。
而佛教上,將這個讓自己脫離苦海、從此在大千世界之中逍遙自在、心想事成、有求必應的原理總結為舍一得萬報。
所以佛家總是講施舍,其實就是這么來的。
你只要能舍出去,能施出去,那你就一定會有所得。
佛陀當時在世說法,沒說任何一句謗語,世人不理解,造謠誹謗他。
而秦二世走的這條路,明顯就和臣子們不一樣。
秦始皇選擇在欲中卻不沾欲,而扶蘇選擇絕欲。
而無論是秦始皇還是扶蘇手底下的大臣們,他們絕大部分人都是處在第一類中,要么是苦苦掙扎,要么是干脆沉淪。
現在秦二世自己先絕情斷欲,作為帝國的領導人,他的這種想法將塑造大秦帝國的政治生態。
這意味著,他手底下的大臣們的權力空間被壓榨到了絕境,所有臣子都要跟著秦二世來禁欲這一套。
這讓那些平日里每天泡在泥潭里的人一時間都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過去秦始皇把他們全部都忽悠了。
秦始皇縱欲三宮六院,他們也跟著縱欲。
秦始皇貪婪無度,驕傲自大,他們也跟著驕傲自大。
結果秦始皇心里心知肚明,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他一清二楚。
他的心神比扶蘇的心神更強一些,怎么說呢,這個人有著比離欲更大的決心,他的自制力已經到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地步。
說進入泥潭他就能進入,說出去就出去。
結果那些二愣子們,還傻乎乎跟著把自己給搭進去。
在秦二世執政后,很明顯那些離欲、斷欲、禁欲的臣子,廉潔的公吏們有了出頭之日。
當然,那些平日里就管不好自己,也不希望自己被管著的人,那可就難受了。
所以,從扶蘇什么都不想做的時候,選擇無為而治的時候,就已經約束了絕大多數的臣子。
所謂無為而治的國策,其實就是約束臣子最好的方式。
君王無為,不下發項目,臣子們就不需要做事。
臣子們不需要做事,那么官吏們就沒有理由發動民眾。官吏們沒有理由發動群眾,自然無從折騰百姓,無從折騰百姓就沒有地方擺官威。
過去那
臣子不需要做事,那就沒有眉目收錢,那么沒有眉目收錢,那錢袋子就是空的。
身為一個高級官吏,每天手里只拿到這些,肯定不夠啊。
過去,那大小官吏們,只要朝廷頒發政令下來,那一定就是他們大顯身手的好機會。
秦始皇勤政,同義替換,秦始皇喜歡治理天下,喜歡發號施令。
那么換言之,秦國朝廷頻繁地發布政令,相應地,從郡到縣,從縣到鄉,從鄉到里,層層傳遞下來,天下多少官吏,他們將有無數個由頭調動百姓。
調動,美其名曰治理,然而換個說法那就是折騰。
本來一個人就可以干完的事情,偏不,要把全村人都集合起來,講話、規訓,然而這不過是冰山一角,真正讓人感到惡心的才在后面呢。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