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秦國自建立秦朝以來,已經(jīng)不可避免日后都要使用法律治國了。法律的建立,本質還是為了維護公平,維護大家心中的道德底線。
固然法律的制定和執(zhí)行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一個國家沒有法度,人們很難想象光靠著道德這個國家怎么運行。
法家在秦國的發(fā)展,主要是以廣大秦吏占據(jù)秦國基層為基礎的。
以此為基礎事實,首先法家就不會讓儒學普及,因為儒家士人會來擠掉法家拂士,讓他們丟了飯碗。
即便扶蘇真的讓秦國去搞什么儒家教義,極大可能會把儒家搞壞。
一門讓帝王將相修身、垂范天下的學問,帝王將相自己都修不好自己的身,還拿去規(guī)范教化飯食不飽、衣穿不暖的民眾,讓民眾怎么想。
扶蘇不想坑害民眾,因為他知道命運的回旋鏢就算今天不打到他身上,也會在未來某一天打到他兒孫后輩身上。
大秦的萬世夢,固然不執(zhí)著,可是人活一世,要是什么都不追求了,那活著還有什么意思。
可是扶蘇也不想把孔子傳下來的儒家經(jīng)典改成面目全非,使之成為他人的工具。
沒錯,儒家是死了,但是扶蘇說過,要讓他活過來!
能不能讓儒家活過來,全看大秦帝國的掌權者日后能做到什么地步。
秦二世始終認為,治國最重要的是引導民眾。君王要通過做好自己,以引導百姓除去內心深處不合理的欲望,安分守己。
而要做到讓民眾能夠安于本位,不去想著往上去爬。
首先就要讓一個國家的君王、丞相、將軍,上卿、大夫們做到向下看,以使用自己的權力照顧民眾為準則,而不是把目光往上看,那就是為了自己,到時候就會極其容易被欲望所驅使。
一旦君王有了難以填補的欲望,臣子就跟著追逐競位,下吏也會跟著學習攀附權貴以達到目的。
而上層如此為之,下層的民眾,他們不得不也走上這樣一條路。
于是國家里的人都不想靠從事生產來滿足吃喝,都想的是用討好上位者的方式。
但是上位者畢竟是少數(shù),下位者永遠都是大多數(shù)。所以大家都去討好,但是有些人沒有得到想要的,有些人則得到了想要的。
公平永遠都只能是相對的,并不是絕對的。
而引發(fā)民眾內心產生不公平憤怒之火的,從來都不是因為下位者食素,上位者食肉。
而是因為食肉的上位者既然食用了下位者繳納上去的肉,可是他們不去做他們應該做的事情,還反過來欺負、坑害下位者。
上位者本該食用自己規(guī)定之內的俸祿去好好照顧百姓,可是卻利用權力,謀取不屬于他們的利益,愚弄欺詐百姓。
當這種現(xiàn)象非常普遍之后,腐敗就會傳導,社會的秩序就會被沖擊,犯罪人數(shù)激增。
所以扶蘇堅持要把儒家、師教系統(tǒng)融入大秦治國政體,就是想要從源頭上,改變這個問題。
然而作為統(tǒng)治者,扶蘇要治理這樣大的一個國家,扶蘇要考慮的不僅僅是眼下施加治理的問題。
他還要思考大秦帝國未來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乃至百年的事情。現(xiàn)在是秦朝,諸侯國名義上是諸侯王自己治理的,但是實際上還是要受扶蘇的管理。扶蘇只是給他們畫了一個餅,讓他們興高采烈地給自己做代理人罷了。
嬴政是個極其智慧的人,打造了中央集權政治體制制度,這個制度經(jīng)過了歷史的考驗,可以使用兩千年乃至更久。
但是到了扶蘇這里,他要做的事情就比嬴政的難了。
自古以來,守業(yè)更比創(chuàng)業(yè)難。守住挺難,把帝國建設成一個都生活在其中感到很快樂、很自由、很自在、沒煩惱的國家,那就更難。
帝王需要信仰,王侯將相需要有自己的操守。這是當代的事情,但是扶蘇還是要給民眾留一些實用的東西。
扶蘇意識到自己父親失敗之所在,不是嬴政這個人多壞,而是嬴政走錯了方向。
嬴政也完全算得上是個能夠為臣子表率的好皇帝,否則不至于能夠得到馮去疾那樣的擁護,更加不至于能夠讓尉繚這樣的人才昔日拜在他的腳下。
嬴政錯的是在,在他執(zhí)政期間,遇到了和扶蘇一樣要考慮的問題。
就是未來十年、二十年、五十年,要給未來的秦國子民留下什么東西的大問題。
嬴政選擇了聯(lián)結長城抵御外夷、開疆拓土保和平、廣拓馳道挖靈渠這些事情。
壞就壞在,這些事情全部加起來讓一個時代的子民干,不僅僅形成了嚴重的剝削壓迫,還嚴重損傷了嬴政的威信。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