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西面有秦國,南面在打仗,這些人都沒有地方跑,最終不約而同都跑來了齊國。 張良一路過來,也遇到了不少趙國人、魏國人、韓國人、燕國人。 他們都表示是因為懼怕秦國的壓迫和管理,所以跑來齊國。 正是因為一路上所見所聞,又增添了張良復國的希望。 他看到天下人都不喜歡秦國,這下就滿意了。 他決定在臨淄城,暫時建立一個據點。一方面做大生意,賺取足夠的錢;一方面他要在這里,聯絡各諸侯國逃難避禍的世家貴族,對于有幫助需要的,張良毫不吝嗇給予他們財物,資助他們活下去。 客舍青青柳色新,張良的家宅雖然只有三進,可是內有一湖泊。 這是張良選擇買下這個宅子的原因所在――只要有水,就可以打造成韓國的房居樣式。 張良坐在廊道下的主席上,他的仆從死士早就等在這里。 他們和張良一樣,也都出去探路了。 只要主動出去轉悠,和人搭話,閑聊,總能找到過去認識的人,又或者打聽到其他國家的王孫公子所在。 只是張良一坐下來,他的仆從們紛紛道。 “少主,恕我直言,這臨淄城不適合咱們。” “我也這么認為。這臨淄城里太亂了,齊國人眼中豈止是沒有法度,禮義廉恥已經是全部都不要了。” “是啊,少主,他們的眼睛都已經被金錢糊住,腦子里除了醉生夢死,哪里還會想什么家國大事。” “男子整日宿在女閭,沉浸其中;街上男女街坊鄰居,放浪形骸,時時聚眾淫奔,實在是荒唐。” “他們完全是活一天算一天,根本不考慮以后的事情。” 張良緩緩道,“亂,才方便我們藏身。齊國人心不齊,也不是一日兩日。齊王兩耳昏聵,重用他的舅舅,任命他的舅舅后勝做丞相。后勝排擠朝中忠臣才士,荒廢稷下學宮,逼走才士,這才招致國中人浮于事的狀況。” “可是即便是這樣,你們也看到了。時至今日,這齊國那都算得上是天下最富有的國家。” “因為齊國的國策就是鼓勵民眾經營商業。當初管仲大力發展商業,幫助齊桓公積攢財貨,這才幫助齊桓公建立霸業。后來齊國又利用商貿交易打敗魯國,打這之后齊國就一直發展重視工商業,很早就有一套國家專門管控商業的經驗。” “當初齊王建繼位后,由其母君王后攝政。君王后賢德,與秦國交往十分謹慎,和諸侯交往講求誠信。齊國處在遠離秦國的東海邊上,秦國日夜攻打韓、趙、魏、燕、楚五國。” “五國在秦國的進攻中忙于自救,因此齊王建繼位四十多年里,齊國沒有經歷戰爭。” “長久的和平,再加上齊國國內寬松的經商環境,又加上齊國素來有淫奔之風,君王昏聵,貪婪吝嗇,好色奢侈,久而久之,國中風氣敗壞,齊國就開始敗落。” “這臨淄城中的繁華,只是假象罷了。我看街上來來往往的人雖然多,可是實際上付賬的人很少;女閭滿大街地設立,可是進去的人很少。商鋪門前也已經結上了蛛網,門前的垃圾也很久沒有人清理打掃。” “我想,這個國家的人,多半都是負債累累。而那些門店,也都是今天開了,很快就不得不關閉。” 這些仆從聽了,紛紛點頭。 “少主果然明察,我去問了這街上的鄰人,他們都說,經商已經是不能經商了,只能回去種地。可是大部分人的田地都已經被奸臣和六國來的賓客借用官府的名義占領,許多人沒有地種。為了謀生,他們要么出去賣藝,要么就只能去幫助地主耕種土地,以此換得口糧吃。” 張良沒有說話,他心里苦澀。 等離開韓國之后,張良忽然意識到,他過去的抱怨是錯的。 過去他總是在不滿,為什么上天要讓韓國那么早滅亡,如果再給他十年的時間,等到他做官,韓國一定還有機會。 可是當離開新鄭,看到越來越多的人所過的生活,看到人間百態,張良才發現過去是他想的太簡單了。 “以齊國這樣的情況,就算秦國不來攻打他們,齊國也會自己滅亡。” 一仆拍案,氣沖沖道,“豈止啊,這齊國人已經完全不在乎他們的國家了。我今天詢問了不過八戶人家。竟然有七戶人家告訴我說,他們不知道秦國已經在準備攻打齊國了。” “最可怕的是,他們居然都說沒有聽過秦太子要在兩年之內滅亡他們的夸口之詞。” “即便有人知道,他們竟然反問我說,這和他們有什么關系。這齊國人已經完全不在乎他們的國家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