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村長說道:“駕崩……駕崩就是辦白事了?!?br> 啪嗒。 劉老漢手里的煙槍瞬間掉落在地,隨即發瘋似的沖到了村口,對著南京城的方向跪了下去。 一個六十出頭的老人,苦的泣不成聲:“嗚嗚……萬歲爺??!您怎么就走了呢!” 不僅是李家村如此,從滿城縞素的南京城輻射出去,大批騎士乘坐快馬,將太上皇駕崩的消息,向著全國各地昭告。 短短半月,江南地區的生產幾乎陷入半停滯狀態。 雖然朝廷并未下旨,要全國官民為太上皇戴孝,這也是太上皇的遺詔,皇家喪葬不得擾民,不得大赦天下。 但無數百姓,還是自發跑出來哭靈,尤以南京城郊的村民最為激烈,大批村民百姓一窩蜂往南京城中涌去。 就連官府也不好出面阻攔,畢竟這都是給太上皇送終叩頭的。 一些文人士子看到此等景象,不由驚訝莫名,只得將其按在了開國盛世,民心所向,順帶寫了幾句詩詞,看能否拍一拍先帝與新皇的馬屁。 哪有什么民心所向? 老百姓的心都是肉長的,朱怡炅這個皇帝給了他們飯吃,給了他們書讀,還給了他們平等的身份。 大明新朝,沒有奴隸,沒有賤人籍,也沒有苛捐雜稅,還給分田落戶,就連女子也能拋頭露面去做工賺錢,許多地方上還漸漸開辦起了工廠。 百姓的收入肉眼可見的增加,日子一天天變好,可能比不了后世,但對比從前動不動就被苛政逼的家破人亡,全家餓死,已經好過了太多太多。 只是,自發哭靈送葬的百姓實在太多,不僅南京城人滿為患,而且也嚴重影響到了地方生產,尤其是棉紡工廠的生產。 朱伯圻作為新皇也不好下旨斥責勸阻,百官同樣不好上奏勸諫,生怕一不小心就被扣個帽子,畢竟先帝剛剛駕崩。 隨著南京城的哭喪百姓越來越多,朱伯圻實在受不住了,與內閣商議一番,決定將先帝留下的遺詔,公之于眾。 勸阻百姓各自回去,同時承諾給這些地方,接下來維持原來政策,并且再加兩年減稅。 如此操作,才總算將京城的百姓漸漸安撫下去。 百姓哭喪,一方面的確是對朱怡炅的敬重愛戴,另一方面也是對新朝的不信任,害怕朱怡炅駕崩了,新的皇帝不再維持原來的好政策。 甚至恢復到從前韃子統治時期,各種苛捐雜稅,讓他們沒有活路。 要知道,哭喪的人里頭,可是有不少七老八十的老頭子,尤以他們哭的最為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