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明年的大明,有兩場大戰要打。
一是攻打日本,逼迫日本開放國門,二是征討西域,不能再等葉爾羌、準噶爾耗下去了。
大明新朝立國二十載,沿海工商業發展神速,又有各種高產作物和規范化耕作,再加上新政改革為農民減去苛政徭役,國庫錢糧日漸充盈。
如今距離漠北大戰,已經過去三年,之前幾百萬兩銀子和數十萬軍民的耗費,已經恢復的差不多。
只是打兩場大戰,并不會太過影響到民政,頂多就是米價出現小規模浮動。
爪哇島的上等良田耕地、廣南省的稻谷、暹羅的大米,還有臺彎西部平原也在二十年的持續開發下,迅速成為海外產糧重地,這些都能為中國提供海量的糧食。
時節入冬,從南京派出了兩隊使節。
一隊前往西域,斥責準噶爾汗王噶爾丹策零,著令其即刻退兵,葉爾羌已經是中國屬國。
另一隊坐船前往日本江戶,斥責并勒令日本幕府,即刻開放封閉港口,并且歸還中國商人在日本被抄沒的財產。
不出意外,兩個都沒聽,噶爾丹策零的言辭還更為激烈,直接揚言自己打完了葉爾羌,就與中國皇帝開戰。
至于是不是真的?那肯定是真的!
畢竟,前往西域的大明使節,可是險些都喪命在了伊犁。
日本幕府那邊對中國使節的話,同樣沒有放在心上。
中國皇帝日理萬機,怎么可能為了一些卑賤商人,就與日本輕啟戰端呢?
來年開春,雪化之際。
沈陽大軍出發了,沒有調太多兵馬,只帶了一萬戰兵,十五門陸軍重炮,虎蹲炮、錐形開花彈倒是帶了不少,全是遼東軍倉庫存貨,這下可算是派上用場了。
遼陽侯王宗談親自領兵,于旅順港登船。
這里的民船數量很多,全是因為日本閉關鎖國后,被迫滯留在旅順進退兩難的中國海商。
他們在旅順港口滯留近半年,貨物很多都無法脫手,雖然這些貨物多為皮毛、東珠等可以長期保存,但這里頭虧損的錢可沒人補給他們。
如果說,誰最希望朝廷發兵打仗,那肯定就屬這些被迫在港口滯留,持續虧損的海商們了。
見到朝廷要渡海攻打日本,這些商人不惜將貨物暫時卸下,直接貢獻自己的民船為朝廷大軍運輸后勤糧草,甚至不需要朝廷付錢補償。
早點把日本打趴了,他們才能早點重新去日本走私,要不然現在是虧錢,以后就是商業利潤驟降,很多商人可能會因此而瀕臨破產倒閉。
得益于這些民間海商的踴躍參戰,明軍倒是省卻了征發民船運糧的功夫,才二月中旬便從旅順港出兵。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