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除了漢話不太好學以外,不僅要交的稅變少了,也能勉強吃飽飯了,而且還有了自己的土地,以前哪有想過這等好日子。 而更北邊的漢城布政司與南朝鮮,南朝鮮現在已經事實意義上二王并立,分別是占據了忠清道的韓王李麟佐,與南邊坐擁全羅道和慶尚道的朝鮮王李。 不過,大明沒有賜給李麟佐金印,但也沒有驅逐李麟佐的使節,只是表面朝鮮王尚在,李麟佐終究不是正牌國王,他們這是內部動亂,中國不好干涉。 當然,大明還是可以與忠清道繼續保持貿易關系,不會受到戰爭影響。 這幾乎是在鼓勵李麟佐繼續叛亂下去,如今的南朝鮮局勢可謂錯綜復雜。 雖然李實際只能控制慶尚道,就連慶尚道也在內斗黨爭,但黨爭持續好些年,這里的地方勢力已經重組差不多,繼續黨爭也只是遵循“傳統”。 李麟佐要是真的全力南下,慶尚道的兩班貴族肯定不會坐以待斃,能不能打得贏不好說,但拉鋸戰還是可以的。而且全羅道說是壁上觀,可只要有一方足夠強勢,那全羅道的兩班貴族必然得幫弱弱勢一方。 正所謂,三角形具有穩定性。 三足鼎立,哪有一家獨大來的利益大? 而且李麟佐自己屁股后面,也有一堆爛賬沒擦完,他到底不是朝鮮王族,現在等同于建立一個新的王族政權,但又甩不開舊貴族的掣肘,那就只能一團稀碎。 沒有外力介入,未來二三十年,南朝鮮都得是個“三國演義”迷你版。 倒是漢城布政司發展頗為順利,樸政這個漢城右布政為了進部,可謂是不遺余力。從打擊地方豪強,到全面推行攤丁入畝,再到稅法改革,遷移戶民百姓,大張教化。 短短幾年下來,漢城布政司轄地,朝鮮籍人口已經銳減八分之一,這些全都分流到了遼寧、樂浪、黑龍江諸地,而且地方上也改建了大批漢人官學,專門教導學習漢話。 就按他目前這個政績進度,或許五十歲之前,他還真有機會升調南京中樞,甚至一步登天,榮登六部尚書。 畢竟,皇帝也得考慮到政治影響,讓一個朝鮮人一路升遷,到五十歲時當上六部尚書,這對其余的朝鮮士子而言,可不就是尊重和勵志? 當然,也最多就是一個尚書了,樸政終究還是朝鮮人出身,至少他這一代,能做到尚書就是頂天了。 往后兩三代的朝鮮士子,不可能做到太高官職,直到漢化的差不多,完全忘記自己是朝鮮人。 南京城,徐以升作為冊封使節,乘坐官船南下先抵達呂宋,在這里見過呂宋總督,傳達過圣旨,隨即領著一支艦隊前往婆羅洲接收文萊、蘇祿蘇丹的嫁妝,并且冊封兩國蘇丹為國王。 沙巴地區的漢人不少,起碼得有上萬人,而且都會說福建話,也有說潮汕話的,設立縣治剛剛好。縣令直接就讓當地的漢人自己推選,縣丞則由總督府派遣官員擔任。 并且在此駐軍500人,作為沙巴縣的縣兵,然后艦隊接著繞婆羅洲一圈巡航。警告荷蘭人的商館和艦船,文萊、蘇祿已經是中國屬國,他們不得再予以騷擾,否則就是對中國宣戰。 荷蘭人十分憤怒,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國家強大,開疆拓土,就是這么自然而然。 有大把的國家,會主動獻土請求歸附。 關鍵問題,只在于獻土以后,怎么進行治理。 不過沒關系,沙巴縣的先天優勢很好,這里雖然沒有經過晚清的大移民,但人口依舊很多,還都會說漢話。那些獵頭族基本都在山區,只要不去管山里的獵頭族,慢慢持續往沙巴縣移民,效仿臺彎模式,就能迅速壯大。 到了晚清民國,這里的移民潮那才叫厲害,不僅有客家人、廣府人,甚至還有華北人,一口北方腔調的他們,在一群沙巴的華南人里,可謂是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