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清史》修的并不快,已經算是很慢了。
從努爾哈赤這位“太祖”算起,一直到康熙,攏共也就四代皇帝,這修起來自然是快的很。
雍正的帝位確實沒有被認可,只被追謚為瀛國公,這不在什么務必求真的行列,而是歷史慣例。
在《清史本紀》中,同樣也是列為《瀛國公紀附恭順侯紀》。
前者說的是雍正,后者說的是則被砍腦袋的弘歷。
韃子小皇帝弘歷的帝位與其說是被廢了,倒不如說他的帝位在滿清自家法統內就不合法,所以理所當然不被承認。但在史書中還是有詳細撰述,并同樣被追謚為恭順侯,包括雍正在康藏里塘被鑄碑列傳,刻為昏德公的記錄也在其中。
《明史》、《清史》兩部史書同時成書,并被朝廷出版,刊印天下。
這真的可以算的上是前無古人了!
歷朝歷代,史書修訂不僅是勝利者的權利,同樣也不是尋常百姓,及至普通士紳能隨便亂看的,非得達官顯宦、王公貴族才有資格查閱。
如今,大明新朝將《明史》、《清史》刊印下發,并且定價也不高,就是尋常書籍的價錢,甚至還更為便宜,就算普通老百姓也能看得起。
而蕭仁方,連帶國史院諸史官,在史書編撰完畢后,也都得到了對應嘉獎。蕭仁方直接升授光祿大夫,雖然官職沒變,但品階卻從正二品連跳兩級,到了正一品。
南京天子腳下,近水樓臺。
這幾日南京士民百姓,茶余飯后的話題,幾乎都圍繞在這新出版的兩朝史書上。
《清史》并沒有多少人關注,攏共就那么四位皇帝,還是韃子皇帝,甚至有兩個還是入關前和被追謚的,剩下兩位要么英年早逝,沒啥好說的,要么干脆都經歷過,知道什么樣。
反而《明史》在民間關注度空前的高,畢竟如今可是大明新朝,承襲的可是前明王朝,就算尋常百姓茶余飯后,也對此頗為好奇。
那些士子讀書人更是都想看看,這部被滿清韃子編修了快一百年的前朝史書,到底是個什么樣子,而且大明新朝又會給出何等評價?
紫禁城三大殿的右邊,是文樓和文華殿,這里明初是專門供給太子攝政觀朝的場所。嘉靖年間以太子年幼,難以攝政為由,重新收回皇帝便殿,并用于舉辦經筵,還有殿試閱卷。
清朝沿襲明制,同樣也喜歡在文華殿舉辦經筵,只不過清朝的經筵要用滿語、漢文各講一遍,而且只能跪著論述。
文華殿的后門就是文淵閣了,這里也是皇家圖書館,有大量珍貴藏書,還有皇帝珍藏的一些稀奇玩意兒。
明清兩朝,文淵閣都是皇室專用,只有舉辦經筵的時候,對于有幸參加的文臣,皇帝一高興賞賜之下,才能來此觀閱藏書。
不過大明新朝,皇帝已經將這里全面開放,只要有官職在身,就能進來看書查資料。但必須進行登記,而且不能毀損,若是有所毀損,則要按市價高一倍,賠付金銀。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