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南京,紫禁城。
朱怡炅正在日常批閱奏章,隨機抽取一本,只看幾眼便將其放置一旁。
而在御案上,此刻已放了不下十本奏章,這些全都是要留中不發(fā)的。
作為開國之君,朱怡炅很少對底下奏章留中不發(fā),真正經(jīng)常留中不發(fā)的,往往都是后幾代帝王,拿大臣沒有辦法,這才采取這種方式與臣子賭氣較勁。
朱怡炅自然不是在跟臣子較勁,而是在于這些留中的奏章說的都對。無論從何種角度,都沒有理由直接批駁。
而這些留中奏章內容也很簡單,甚至很統(tǒng)一,總結就兩句話:“太子殿下已到進學年紀,該給太子趕緊找個老師了。”
朱怡炅也委婉敷衍了幾次,但這些朝臣不僅沒有收斂,反而還變本加厲。所幸就見一本,留中一本,大不了就當后代們的考古文物了。
而滿朝文武之所以這般樂此不疲,給皇帝上奏,自然不是在關心太子的學習情況。
雖然從制度上,今年剛十歲的太子也確實到了進學年齡,但本質上這還是君臣之間的政治博弈。
這不難理解,朝廷文武百官,這么多人,總會有人跟皇帝的政治理念不一樣。就算是堅定支持皇帝的內閣,有時也覺得皇帝手段過于酷烈,尤其對士紳太不友好。
即便要改革,也過于剛猛,過猶不及。
簡單來說,就是不少大臣覺得現(xiàn)在的皇帝已經(jīng)沒有希望,所幸便把目光轉移到培養(yǎng)太子身上。
不得不說,這個想法確實有可行性,具體可參考前明建文帝。
朱怡炅早不是當初的政治小白,對這些大臣心里有什么花花腸子,自然知道的一清二楚。
“陛下,蘇州府王聞遠先生今日抵達南京,禮部已經(jīng)派人前往迎接。”
“朕知道了。”
朱怡炅微微點頭,隨即繼續(xù)批閱起了奏章,那些留中的奏章就這么靜悄悄的擺在了一邊。
……
“臣王聞遠,拜見吾皇陛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