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樸政這是此前上奏賣國不說,考殿試也準備來個賣國求榮,而且不僅是賣自己的國,連好友阮福岳的國也要一并賣了。 這還不算完,經過三年的學習深造,樸政的文風明顯比之前更加高明,也更加激進了。 通篇引經據典不說,又在中間穿插對大明新朝時政、民生的夸贊支持,還在最后段落點題,明確表明朝鮮、安南都應歸屬中國,有史為證。 而南洋的舊港宣慰司,如今被荷蘭人控制的巴達維亞馬六甲,呂宋以南的菲律賓,漠北蒙古,遼東全境之地等等,皆屬中國,理應發兵收回,不可讓其孤懸在外。 僅從卷面上來說,樸政對中國以及世界局勢的確是下了苦工研究的,便是如今也還有不少頑固不化的大明士子,連樸政筆下的舊港宣慰司在哪里都不知道,甚至聽都沒聽說過。 而且,樸政雖然寫的非常激進,但卻與朱怡炅的思想出奇的達成一致。 這下,他的名次應該不錯了,就算考不中前三甲,也不至于再倒數第六名。 在樸政奮筆疾書的時候,吳敬梓的反應慢了好幾拍,不過在回憶了往期月報關于海外藩地的政策后,終于是回過味來:“臣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臣既聞《憲法》有言,凡日月所照,皆為我大明之疆土……” 吳敬梓這邊動筆的同時,有不少貢士也都紛紛理清了思路,開始埋頭奮筆疾書。還有不少則仍在沉思,似在琢磨,到底該當如何下筆。 畢竟,皇帝這道題問的實在太大,甚至有些嚴重超綱,必須得用最少的文字將其回答的巧妙,還得符合皇帝心中的答卷。 不過,在這些士子能考上貢士,起碼大部分都是熟讀新學,還有朝報、月報,海外藩國志的,對海外諸國以及朝廷時政不說完全了解,至少也不陌生。 只要稍微仔細一琢磨,馬上就能猜出皇帝到底想問啥……應該說皇帝想聽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