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這次殿試的結果比上次稍好一些,至少內閣定下的前十名沒有再被皇帝踢出去。
只是名次稍微變動了一下,狀元一如既往又被刷下來了。
吳敬梓運氣不錯,原本被排在第六,直接被朱怡炅欽點撈到了第三名。
而那個朝鮮考生樸政,雖然足夠激進,但到底寫的太過露骨,即便引經據典,朱怡炅也只勉強給他撈了個第十一名。
不過,這對樸政而言,也已相當不錯,一介朝鮮考生,能考到大明新朝殿試十一名,幾乎堪比省級高考狀元。
今次殿試的狀元名叫鄧啟元,籍貫福建,據說祖上是唐末崇安鎮將鄧光布,歷史上考到了雍正朝的榜眼,因為主持地方鄉試,積勞成疾,英年早逝。
而原來巔峰狀元彭啟豐則被劃到了第四名,馬宏琦這個第四被劃到了榜眼。
這倆歷史上前者是狀元,后者是探花,不過對彭啟豐而言也虧不到哪里去,因為這家伙的狀元本就是雍正強行提上來的,大臣定的名次可是探花。
殿試的名次沒有太大波折,除了前十名還算能看,后面二百多名基本都是半斤對八兩。
不過,僅從這一次的殿試策論,國子監考生的優勢就已初步顯現,雖然策論文章寫的都差不多,但國子監生的文章不用特意拆名,就能讓人一眼就看出分別。
而皇帝屬意的名次,也明顯更傾向于這些國子監生,沒一個是靠后的排名。
很快到了傳臚大典那天,今次唱名較之前幾次又要正規了一些,最明顯的就是官服是真的下發了,不用穿了再行歸還,而且官服也明顯更加精致。
這也在于大明新朝國庫寬裕了,又有新型紡紗機推廣,只是兩百多件官服而已,也花不了幾個錢,沒必要在這上面摳摳搜搜。
就在二百七十三人新科進士唱名結束,應天府尹和江寧、上元知縣,一行三人牽著寶馬來至正陽門迎接新科進士,準備一如既往,給三甲進士牽馬,帶其巡城充面子的時候,突然跑出一大群落榜士子,火急火燎的沖至正陽門外。
“嘩啦啦~~!”
不等值守和隨行保護的御營軍兵拔刀呵斥,共三百多名落榜士子烏壓壓跪了一地。
叩闕!
連給狀元郎牽馬的應天府尹在內,在場的新科進士全都瞬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