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劉儒漢呵斥道:“住口,聽丞相把話說完。” 沈文鎬說道:“殿下適才說的不錯,明國大軍來攻,我大漢不可能束手就擒,唯有一戰。只是,就算要戰,也不可我大漢獨自為戰。” 劉儒漢似乎猜到:“丞相的意思?” 沈文鎬說:“皇上,而今天下時局,正如昔日三國對峙,明國皇帝便如曹魏,我大漢正如蜀漢,若要對抗強魏,需找一個、兩個吳國為盟,才能共圖天下大業。” 劉儒漢有些遲疑:“丞相這是要朕與滿清合兵,可若真如此,天下人會如何看朕?” 沈文鎬義正言辭:“為天下大計,些許罵名,何足掛齒?” 劉恪這時似乎突然學聰明了,也跟著勸道:“是啊父皇,沈丞相說的沒錯,為了天下大計,就算與滿清合作又怎樣,您又不是沒對滿清那位韃子小皇帝稱臣過。” 好嘛,這話說的,完全把劉儒漢的臉打的啪啪響。 若非劉儒漢現在年紀大了,不太可能生兒子,早晚得被這兒子給氣死。 劉儒漢本就只是礙于臉面,現在沈文鎬給了借口,那自然是順坡下驢:“既如此,朕便擔些罵名又何妨?只是……滿清當真會如我們所想,配合出兵?” “皇上為大事而不惜個人聲名,實令微臣佩服。”沈文鎬先拍了個馬屁,隨后這才說道,“不過皇上也無需憂心,山西一旦落入明國手里,對他們而言便如唇亡齒寒。一如昔年蜀漢被滅,吳國根本擋不住晉軍。而且,當務之急,不單是要遣使向滿清請兵,還要遣使南京,與明國皇帝稱臣求和。” 劉儒漢想也沒想,便點頭道:“此應有之義,朕這便親筆書信三封,遣使遼東、西安、南京。” 沈文鎬又說道:“不僅要對外遣使,內部也要即刻息兵罷戰,不求立刻休養生息,也不可再讓形勢進一步惡化。” 劉恪插嘴道:“可是丞相,那些地方上不聽號令的軍頭該怎么辦?” 沈文鎬說道:“那便順勢封他們為知府、知州,只要得了好處,他們便不會輕易投降明國。而我大漢敵人只有明國皇帝,這些地方上的軍頭都無需在意。” 頭有點疼,不會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