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劉儒漢的兒子是個蠢貨,可他不是,至少不全是。
雖然明知與滿清合作是在與虎謀皮,但要他的大漢軍單獨跟大明開戰(zhàn),這根本不可能打得過。至于投降,要是還沒稱帝還好說,可現(xiàn)在他都稱帝了,再投降那就是自尋死路。
自古臣能降,唯主公不能降。
這話不是隨便亂說,就算朱怡炅心胸寬廣,下面也會有大把的人揣摩上意。
一如明初的小明王,肯定是與老朱脫不了干系,但要說是他下的命令,應(yīng)該不太可能。
因為沒必要,老朱又不是傻子,小明王在他手上比漢獻帝還漢獻帝。完全可以先接過去,再搞個禪讓登極。
然后養(yǎng)幾年,隨便找個機會失足落水、病逝什么的,不比中途戰(zhàn)船沉江借口好?
戰(zhàn)船沉江等于是在告訴天下人,小明王是我殺的……這種堪稱沒水平的手段,甚至都不太可能是電視劇中胡惟庸出的主意。
不過老朱肯定是想殺小明王,所幸也就將錯就錯。
當(dāng)遼東盛京的攝政王胤得到劉儒漢的親筆書信,頓時如釋重負(fù),隨即約定開春以后就出兵。
只是出兵,并不合兵,因為誰都信不過誰。
劉儒漢知道自己兵力不足,胤也擔(dān)心會被劉儒漢背刺。
屆時,劉儒漢的大漢軍兵出山西,攻打正定、順德、廣平。河南殘破,他既看不上,也覺得打了吃不到好,而且還一馬平川,易攻難守。
遼東滿清則沿西遼河而上,從西喇木倫河及老哈河流域轉(zhuǎn)入灤河南下,強攻長城龍井關(guān)、大安口、洪山口等關(guān)口,攻打遵化、三河、順義、通州,兵逼北京城。
遼東滿清的攝政王胤這是打算效仿老祖宗皇太極,繞過山海關(guān)出兵,打明軍一個措手不及。
因為長城的關(guān)口太多了,沒有漠南蒙古諸盟旗作為屏障的大明,與崇禎年間與林丹汗撕破臉的大明一樣,所謂的關(guān)寧錦防線根本擋不住滿清。
更何況現(xiàn)在的大明只有山海關(guān),還是剛拿下,怎能想到滿清會不打山海關(guān),改從長城以北的關(guān)口突破。
當(dāng)年崇禎輸?shù)牟辉值ず贡换侍珮O擊潰,皇太極得到漠南蒙古支持,整個長城以北的防線漏的跟篩子一樣。
皇太極四次入關(guān),就走了四次不同的入關(guān)路線,且都沒去管山海關(guān)。
東路這邊劉儒漢與遼東滿清成功達成共識,而人在西安的雍正還要更快收到來自太原城的書信,甚至于還猜到了對方肯定也叫上了自己的好“兒子”來助拳。
不過他不在乎,剛剛平了羅卜藏丹津,震懾了策妄阿拉布坦,現(xiàn)在正是聯(lián)兵去打南明的好時機。
嗯,在雍正這里,朱怡炅的大明已經(jīng)被正式稱作南朝。并非認(rèn)慫,而是真正將之視作生死大敵。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