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南京。
朱怡炅還有幾天就得正式搬到紫禁城去了。
到時候,這座皇帝住了好幾年的臨時行宮也不打算拆除,更不會賣給民間,或者改造成官舍。
不是朱怡炅不舍得,而是這樣太過于掉價。
別的不說,這可是皇帝行宮,就算真的朝臣同意皇帝去賣。
誰特么敢買?
就算賣出去了,大概率也是強買強賣,純屬擾亂民間市場,還容易給后世子孫立個壞榜樣。
官舍也是同樣道理。
皇帝這邊還沒上班,今日輪值的秘書官就已準備妥當。御案上全是內閣、樞密院、秘書閣及其它各部院呈遞上來,需要皇帝御筆朱批的奏章。
如今的大明,內閣雖然話語權還是最重,但一些特殊職能的部院都已開始逐步繞開內閣,直接向皇帝負責。
這也是開國皇帝才擁有的特權,往后幾代肯定就不行了。
這是必然現象,歷朝黨爭背后深層次原因,基本都是皇權和相權的對抗。
老朱把宰相制廢除了,但相權可是從來都沒消失過。
朱怡炅前來辦公的時候,輪值秘書官已將御筆準備好了。
除了輪值的秘書官,皇帝日常辦公時,身邊一般還會隨行一個起居注官員。專司記錄皇帝一日言行舉止,所做事務,且不論好壞。
當然,這只是職分所系,諸如皇帝睡了哪個妃子這些信息,起居注官不可能會知道,因為他進不了后宮。
前明隆慶帝便是最好的例子,所以大概率還是皇宮這邊事后告知,再由起居注官進行登記。
至于皇帝臨幸妃子到一半,太監按照規矩要來制止,不能誤了時間什么的。
只能說看看就行,不可盡信。
畢竟,從李世民這個不守規矩的皇帝開始,起居注的真實性就已經大打折扣。
起居注官孟彥提筆記下:“建武五年×月×日×時,上至南京別苑御書房批閱奏章。”
朱怡炅沒管他們,隨即開始批閱起御案上的奏章。
隨手抽出一本,是來自北地的災情報事奏,那邊災情時間較為延后,但總體并不嚴重。
因為北地人口不多,很多地方近乎白地,災情也災不了多少。
內閣對于這種報事奏沒做批注。
朱怡炅提筆朱批:閱。卿當勉勵。
后頭那句純屬多加,算是皇帝對官員的鼓勵。有時批奏章時,皇帝也得適當圓滑一些,以顯體恤下臣。
雍正曾經被孫文成天天用請安折子刷屏,還能不厭其煩的批復:朕很好,又胖了些。
再度抽取一封奏章,卻是廣西巡撫呈遞,朱怡炅只看了兩眼,頓時有些無語。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