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武昌極有可能是保不住了。 何況他們也算對得起隆大帥了,明軍兵臨城下才挾持縣令開城獻降,比那些大軍未至就隨時準備要投的強多了。 鄭定瑞只在蘄州縣稍作休整,順帶建立起糧道據點,這才繼續率軍西進。 到達源口,鄭定瑞下令遣舟走源湖,順帶將大冶縣一并收復。 大冶雖是冶鑄重鎮,但這里的駐兵實際就一千。 雖都是從鄂軍中抽調的精兵,但鄂軍白了,都是新兵蛋子。戰斗力或許比之尋常綠營要強些,但也強的有限。 鄭定瑞為防萬一,直接出動了三個千總,大半個鎮的兵力,走水路速取大冶縣。 大冶縣。 驚聞有數千紅衣著甲,舉日月旗的明軍從源湖來攻,已經知道隆總督兵敗九江的大冶縣令嚇得連城也不敢守了,直接喬裝棄城而逃。 完全忘記自己手上還有一千兵馬,而且還是隆總督專程從鄂軍中抽調的精兵。 連縣令都跑了,整個大冶縣瞬間不戰自亂。 那一千鄂軍駐兵見此,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當場全軍倒戈。還充當起了帶路黨,帶著來攻的明軍前往控制了官府的冶鑄場。 短短半月不到,鄭定瑞的西征軍連破兩縣。 不光奪取了長江一線戰略要地田家鎮,還拿下了冶鑄重鎮大冶縣。 若算上清理橫江鐵索以及建立糧道據點的時間,明軍幾乎可以是一仗沒打。 不是在行軍,就是在接收偽清投降地盤。 九江一役帶來的連鎖反應實在太大了。 雖然隆科多明令禁止宣揚九江一戰詳情,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五萬大軍東征討賊,回來不過萬人。 水師更是近乎全軍覆沒。 兩相比較下,隆科多似乎還不如將實情和盤托住,因為這種事你越遮掩,反而別人想的越多。 但也沒差了,隆科多就算真和盤托住,估摸著別人也會以為有所隱瞞,亦或是大家伙該投王師還是投。 這些人投降不是在于隆科多敗的有多慘,而是在于隆科多敗了,而大明王師西征了。 所謂識時務者為俊杰,良禽擇木而棲。 先淺更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