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見陳洛沒有支持殺降,項羽松了口氣。 “慈不掌兵”的說法,他當然是知道的。 在需要做出判斷的時候,只要能夠換取與付出代價相匹配的戰果時,項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執行。 但現在并非是在戰場上廝殺。 對一群手無寸鐵之人動手,他的內心相當抗拒,這和自己在戰場上堂堂正正的對決殺死敵人的感覺完全不同。 當然,若是所有人都希望殺降,以保證楚軍的利益,那么他自然不會逆著全部人的想法去保全那些降卒。 不過所幸有陳洛與自己的想法不謀而合。 如此想著,項羽嘴角微微揚起,鄭重地望向正在侃侃而談的陳洛。 “……殺俘不祥的說法即使玄乎,可諸位仔細思考,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殺俘確實是可能產生更為糟糕的后果。” 掃視一圈身側的眾將,陳洛從他們的臉上看出了不解。 他輕笑一聲:“最開始我是說有勸諸位不去殺俘的三點理由,現在我便一一為諸位道來。 不殺俘的理由其一,便是誅殺此處降卒,會導致我們之后遇到的每一支秦軍皆與我們拼死作戰。 諸位試想,若是拼殺是死,投降亦是死,設身處地,諸位豈愿降后而屈辱死于坑中? 正如長平白起坑趙人四十萬于坑,而后秦兵圍邯鄲兩年,而無一趙人愿降,此非長平四十萬降卒亡魂歷歷在目之故? 縱使羽兄勇武冠絕天下,但只一人耳,秦兵皆死戰至最后,我軍欲勝,需死卒幾何?” 兩句反問,讓原本就不是鐵了心要坑殺降卒的那群人動搖起來。 他們坑殺降卒就是為了確保接下來行軍的安全。 但按陳洛這么說,他們坑殺這一處的降卒,接下來遇到的每一支秦軍,都知道投降同樣是死,會與他們拼命到最后,這樣一來,得不償失。 當然,陳洛知道自己所舉的白起坑殺趙國降卒的例子,和目前的情況還是有所不同的。 那四十萬士卒,幾乎是趙國全部的有生力量,坑殺之后,是將趙國的國運毀于一旦,即使引得趙人死守邯鄲,對于秦國仍是利大于弊。 可現在他們僅俘虜了近萬秦卒,若是坑殺,反倒使得后續秦軍皆是死戰不降,那這樣的操作實在太過“大聰明”。 陳洛繼續緩緩道:“而不坑殺降卒的理由其二,乃是天下苦秦久矣,非六國故地,關中亦如此。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