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嗨,咱們整日里面朝黃土,背朝天地,也沒有那老木匠的手藝,看來這新政與咱們種地的也沒多大關系了?!? 此話說罷,引起了一眾百姓的紛紛響應。 解釋文書的官員見狀,立刻擺手說道,“諸位,農事一科雖不在察舉制之中,但陛下也在學宮之中特意定下了典農司一門?!? “各位老少,但有對農事精熟,或有特殊門道的,皆可去學宮典農司處以農事之經驗換取銅錢。” “農事貢獻特殊者,可在典農司內直接任職,由低到高,最低典農者可享等同縣令文書之俸祿?!? “最高可享等同各部議郎之俸祿。” 那解釋文書的官員以防大家對各官職間的俸祿不了解,立刻將俸祿兌換成了糧食的多寡解釋給大眾來聽。 一眾百姓一聽,無一不是十分興奮的。 那方才說話的漢子又問道,“我等農人農歇之時尚有時間,若是農忙,豈能有這等閑空?” “大家不必擔憂,典農司既然是專職典農的,自然不會誤了大家的農時。” “不僅不會誤事,典農司的官員,還會根據各家的土地情況與環境,給出種植糧食的指導建議,并且會在農時統一租借耕牛與曲轅犁。” “但凡是入了典農司的農人,租借期間可免三戶之租錢,朝廷收稅時,可少交半數糧稅?!? “且,每年各縣皆有糧產考查,若考察不過,當地主官守責?!? “若考察通過,則獎勵當地產量最高之人享典農司官職。” 這些個解釋新政條款的官員,皆是從京中吏員之中挑選的能言善辯之人。 他們自身也是此次新政的一部分。 如果當地的百姓有不查新政之規制者,先罰當地主官,其后便是這些負責解釋新政條款的吏員。 華夏之百姓,自古便是溫良之輩,若非產生了讓百姓活不下去的變故,他們只要還有一口氣在,便不會主動與官方作對。 而對于此刻的官方而言,劉辯能選的新政,說到根上,只有兩條路子。 一條是學大漢開國之策,以黃老無為之治,休養生息。 第二條便是學習秦之法制,盡可能地拔高農、工、文三個階級的地位,并積極地鼓勵生產。 但如此做的同時,無疑會讓原本只有種地這一個選擇的百姓,涌向讀書和做工兩者之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