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九章 中原勁敵(1)——夏王竇建德-《巍巍大唐:開國》


    第(1/3)頁

    巍巍大唐:開國正文第九章中原勁敵——夏王竇建德直至武德三年四月,立國僅僅三年的李唐王朝,猶如一輪旭日,噴薄而出。短短三年時間,唐朝接連消滅了隴西薛氏、河西李軌、山西劉武周三股強敵,鞏固了李唐關中大后方的穩定,將關中、河東、隴右、河西、巴蜀等地,連成一片。可以說,現在整個中國北方及西南一帶的廣大區域,基本都在唐王朝的掌控之中。

    唐高祖李淵從建國之日起,便立志一統天下,四海之內,布滿大唐旌旗。既然關中大本營的威脅,此刻已經徹底解除。那么,接下來,被譽為兵家必爭之地的中原地區,就成為了唐朝下一個奪取的軍事目標。于是,雄心壯志的唐高祖李淵,開始著手實施統一天下戰略的第二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東征中原!

    然而,中原地區的軍事形勢,要比李唐統一西北、收復河東,更加充滿了挑戰性。飲馬中原,定鼎天下,絕非一朝一夕之事。或者說,入主中原一戰,甚至要比當初大唐建國,還要難上十倍百倍。

    那么,此時的中原地區,究竟處于一種什么狀態呢?在唐朝進軍中原的道路上,又會和哪些割據群雄,狹路相逢?另外,李唐正式東出潼關,攻打中原之前,它們之間,又會上演怎樣的英雄角逐與龍爭虎斗呢?

    李唐王朝鞏固關中以后,準備開始實施第二階段的戰略計劃——東征中原。雖然,經過三年的南征北戰,唐王朝的統治范圍與疆域面積,得到了“井噴式”的擴張。但是,中原地區割據群雄的勢力,也是不容小覷的。當時,唐朝爭霸中原,主要面臨兩大強敵:河南王世充的鄭政權、河北竇建德的夏政權。

    自從武德三年,河東大捷,消滅劉武周政權之后,整個中國北方,以及中原地區的形勢,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原本群雄并立的局面,此時則變成了李唐與鄭、夏兩國三足鼎立的格局。也就是說,唐朝接下來的主要敵人,便是王世充、竇建德建立的鄭、夏政權,要與他們爭奪中原的歸屬。

    王世充和竇建德,這兩個人,都是隋末唐初叱咤風云的亂世梟雄。并且,他們的實力,絲毫不亞于日益崛起的唐王朝,王世充占據河南,竇建德稱雄河北。所以,唐朝問鼎中原,實現天下一統,必須要剪滅這兩股強敵。無論是李淵,還是王世充、竇建德,唐、鄭、夏三國之間,終有一場決戰,一場決定中國歷史走向的大決戰。

    事實上,唐朝是于武德三年七月,正式出兵中原,東征洛陽。在此之前,李唐便與王世充、竇建德,在戰場上有過數次較量。所謂強者對陣,三個“超級大國”之間,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依照常理,消滅劉武周政權后,李唐王朝的統治區域,橫跨中國北方,與河南王世充的鄭政權,直接毗鄰接壤。唐、鄭兩大政權,顯然要發生沖突。可是,出人意料的是,最先向唐朝發難的,并不是近在咫尺的王世充,而是遠在河北的竇建德。面對竇建德的挑釁,唐朝方面又會如何應對呢?

    大業十二年,隋煬帝三下江都,隋末天下大亂的局勢,變得愈發不可收拾。直到大業十三年,國內主要形成了三支重要的農民起義力量,它們分別是竇建德的河北起義軍、杜伏威、輔公祏的江淮起義軍、李密、翟讓的瓦崗軍。而竇建德正是隋末農民起義領袖中的鰲頭之一,是河北農民起義的靈魂人物。

    那么,竇建德究竟有何過人之處?他是如何在亂世中一步步崛起壯大,建立起雄踞燕趙之地的大夏政權,成為威震天下的夏王?在與竇建德的較量當中,唐王朝又有著怎樣特殊的經歷?

    根據史書記載,竇建德在河北地區極具威望,深得民心,這與他早年的經歷,息息相關。與薛舉、李軌、王世充、劉武周等人不同,竇建德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出身,是典型的“無產階級”。正是起于貧寒,才鑄就竇建德忠厚豪爽,一諾千金的性格,為他日后成就霸業,奠定了基礎。

    竇建德,貝州漳南人士。據說,他是東漢大司空竇融的十七世孫,遼東宣王竇拓的玄孫。關于這個血統論的真實性,暫且不表。反正到了竇建德這一輩,他們家世代務農,基本上跟普通老百姓沒有什么區別。

    雖然竇建德出身貧寒,但是,在他年輕的時候,竇建德在同村鄉里中,口碑一直很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竇建德為人仗義,一言九鼎,從來都是有求必應,絕不食言。比如,《舊唐書·竇建德》中,記載了這樣幾件事:

    少時,頗以然諾為事。嘗有鄉人喪親,家貧無以葬,時建德耕于田中,聞而嘆息,遽輟耕牛,往給喪事,由是大為鄉黨所稱。初,為里長,犯法亡去,會赦得歸。父卒,送葬者千余人,凡有所贈,皆讓而不受。

    有一次,竇建德的一個同鄉,痛失雙親。可是,由于家里過于貧窮,無力安葬父母。當時,竇建德正在田里耕地,聽到這個消息后,不由一聲嘆息。緊接著,竇建德放下手里的農活,拿出一些積蓄財物,資助那人操辦喪事。通過這件事,鄉里鄉親都對竇建德刮目相看,人人稱贊。

    最初,竇建德當過鄉里的里長,結果不慎犯法,外出逃亡。等到朝廷頒布大赦令,竇建德才得以返鄉。后來,竇建德的父親,不幸離世。在為其父送葬時,鄰里之間竟然有一千多人,為竇建德之父送葬。操辦葬禮之時,眾鄉黨紛紛向竇家,饋贈禮物。可是,竇建德一概謝絕不受。所以,竇建德的名氣,在當地是越來越大。

    如果不出意外,竇建德終其一生,或許就是一個老實本分,普普通通的莊稼漢。可是,世事無常。最終,竇建德卻走上了一條稱雄亂世,混一天下的霸主之路。他的人生軌跡,在大業七年發生了改變。

    大業七年,隋煬帝一征高句麗,在全國范圍內大興兵役,幾乎是掃地為兵,強征入伍。竇建德所在州郡,由于竇建德膽識過人,便委任他為二百人長。竇建德從此刻起,開始發生轉變。

    這一年,整個山東境內,爆發了嚴重的水災與饑荒,餓殍遍野,赤地千里。當時,不少百姓紛紛背井離鄉,外出逃荒。竇建德同縣有一個鄉黨,名叫孫安祖。他們家的房屋、財產,都被洪水給沖走了,妻兒也全都餓死了。縣里負責征兵的官吏,見孫安祖驍勇非凡,便將他強行拉入行伍。不過,孫安祖并不想去當兵。于是,他以家境貧寒為由,當面向漳南縣令申訴。不料,這個縣令也是個昏官,不分青紅皂白,將孫安祖直接暴打了一頓。孫安祖一怒之下,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殺了這名漳南縣令。

    犯下了人命官司,孫安祖走投無路,只得前來投奔竇建德。竇建德為人忠厚,并沒有落井下石,而是好心收留了孫安祖。竇建德看得出來,因為隋煬帝的暴政,天下騷動,四海沸騰,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因此,這個時候,竇建德便有了推翻隋朝暴政的想法。故而,竇建德將自己的想法,向孫安祖和盤托出:

    文皇帝時,天下殷盛,發百萬之眾以伐高麗,尚為所敗。今水潦為災,百姓困窮,加之往歲西征,行者不歸,瘡痍未復;主上不恤,乃更發兵親擊高麗,天下必大亂。丈夫不死,當立大功,豈可但為亡虜邪!

    經過一番密謀,竇建德、孫安祖一拍即合,決定揭竿而起,反抗暴政。很快,竇建德聚集了一支數百人的隊伍,由孫安祖帶領,進入高雞泊,占山為王,對抗官家圍剿,孫安祖自稱將軍;不久,張金稱、高士達等河北人士,也紛紛拉起大旗,相繼在黃河險要水域、清河郡一帶,聚集了千余之眾,反抗隋朝暴政。

    竇建德在河北揭竿而起,正式點燃了河北農民起義的熊熊烽火。對于竇建德等人的舉義反隋,隋朝當局自然不能裝聾作啞,隨后便不斷派兵,征剿竇建德領導的河北義軍。不過,竇建德憑借其過人的謀略與武力,多次擊敗隋軍的圍剿,進而一步步發展壯大,逐漸在河北地區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反隋勢力。

    當然,竇建德之所以能夠發展壯大,并不僅僅依靠謀略、武力,更多的是憑借自己的個人魅力,贏得了所有人的支持。這種人格魅力,歸根結底,就是兩個字:仁義。竇建德正是通過仁義,才得以一步步崛起于亂世。

    在眾多隋末群雄中,竇建德無疑是一個另類。他不像薛舉、薛仁杲父子那樣殘暴好殺,也不像王世充那樣陰險狡詐,更不像劉武周那樣兩面三刀。相反,竇建德卻與唐高祖李淵有些類似,兩個人共同體現了一個特征:仁義。

    例如,竇建德起兵之初,就表現得極為平易近人。身為義軍首領,竇建德經常拿出身上的所有財物,接濟他人。而且,他從來不擺架子,經常和士卒同甘共苦。這樣一來,義軍上上下下,都心甘情愿為竇建德賣命:

    建德能傾身接物,與士卒均勞逸,由是人爭附之,為之致死。

    前文說過,竇建德出身貧寒,世代務農。正是貧窮的家境,使得竇建德養成了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生活作風。據史書記載,竇建德每次攻城略地,所繳獲的戰利品,全部分給手下將士,自己分文不取;并且,竇建德平時的生活,也是非常節儉樸素。竇建德一般的伙食,都與士卒一樣,從不吃肉,只吃蔬菜、脫粟飯之類的粗茶淡飯。并且,竇建德的妻子曹氏,素日里也從不身著綾羅綢緞,身邊伺候的婢女,也僅僅十幾人而已:

    建德每平城破陣,所得資財,并散賞諸將,一無所取。又不啖肉,常食唯有菜蔬、脫粟之飯。其妻曹氏不衣紈綺,所使婢妾才十數人。

    以上的種種事跡,都只是竇建德的個人行為。更能凸顯竇建德仁義特征的,還是在于他是如何對待自己的敵人。

    大業十三年,竇建德率軍圍困河間。當時,城內糧草耗盡,河間郡丞王琮堅守河間城,抵御竇建德的進攻。就在此時,噩耗傳來,隋煬帝在江都遇害。王琮得到消息后,率領城中官吏,為隋煬帝發喪。很快,竇建德派遣使者進城,吊唁隋煬帝。王琮知道大勢已去,便帶著全城官吏,向竇建德投降。

    王琮投降后,竇建德手下的不少將領,覺得王琮是被逼無奈,才獻城投降。因此,他們建議竇建德,干脆烹殺了王琮,殺一儆百。對于諸將的一致意見,竇建德一口回絕,正色警告眾將:

    此義士也。方加擢用,以勵事君者,安可殺之!往在泊中共為小盜,容可恣意殺人,今欲安百姓以定天下,何得害忠良乎?

    然后,竇建德告誡軍中將士,不許有人故意加害王琮,否則誅滅三族。至于王琮其人,竇建德對他既往不咎,反而委以重任,授予他瀛州刺史之職。由此可見,竇建德的仁義,絕不是浪得虛名。

    過去,農民起義軍攻打城池,凡是抓到隋朝官員和各地鄉紳,統統格殺勿論。唯獨竇建德不同,每次遇到這些官吏、鄉紳,總是以禮相待。所以,由于竇建德禮賢下士,不少郡縣紛紛歸附于他。

    經過數年的不懈努力與戰斗,直到大業十二年,竇建德的勢力,逐漸空前壯大,麾下坐擁十余萬精兵強將,兵強馬壯,士氣高漲。可以說,此時的竇建德,已經不是一個小小的草寇了,真正成為了河北地區最強大的一支反隋武裝力量。

    實力變得強大之后,竇建德的心理也發生了改變。當初,他揭竿而起,完全是憎恨隋朝暴政。如今,隨著勢力的不斷擴張,竇建德已經不滿足于當一個殺人掠地,占山為王的農民領袖。面對天下大亂的局面,竇建德也生出了萬丈雄心,做一個稱霸天下的梟雄,最后一統天下。因此,接下來,竇建德便要正式建立政權,與隋王朝分庭抗禮。

    大業十三年正月,竇建德在河間、樂壽兩縣交界之初,修筑祭壇,舉行典禮,自稱長樂王。竇建德將年號定為這年的干支,名為“丁丑”,然后,設置官署。這樣一來,竇建德算是初步建立起了割據政權的雛形。

    竇建德在河北公然建立政權,擺明了是要和隋朝決裂。因而,隋朝統治者絕不能容忍,必會派遣大軍進剿。果然,當年七月,隋朝右翊衛將軍薛世雄,率領三萬大軍,討伐竇建德。薛世雄率軍行至河間城以南,在七里井安營扎寨。

    得知隋軍大舉圍剿,竇建德迅速作出部署,挑選出數千精兵,埋伏于河間南界的沼澤兩側。同時,竇建德命令駐守各城鎮的兵馬,全部拔營,佯裝敗走,對外謊稱是躲進豆子湖中。他的目的,是為了麻痹隋軍。

    果然,薛世雄上當了,他以為竇建德真的不戰而逃。故而,整個軍隊完全處于不設防狀態。竇建德打探清楚隋軍情況之后,認為機會來了。于是,竇建德親率一千死士,向隋軍發起突然襲擊。

    隋軍被突如其來的進攻,打得不知所措,部隊陷入一片混亂。不巧,當時濃霧四起,什么也看不清楚。慌亂之下,隋軍四散潰逃,自相踐踏而死者達萬余人。薛世雄帶著數百名騎兵,狼狽逃走。剩余的隋軍大部隊,全部被竇建德擊破、消滅。就這樣,竇建德兵出奇招,一舉消滅了三萬隋軍主力。

    打敗隋將薛世雄后,竇建德兵鋒所向,親率大軍,直逼河間城。不久,河間郡丞王琮獻城投降,竇建德占領了河間。攻下河間后,竇建德開始定都于樂壽,命名為“金城宮”。自此之后,竇建德又攻占不少郡縣。到了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竇建德稱雄河北的步伐。

    將近七年的摸爬滾打,河北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竇建德的大夏政權,馬上呼之即出。現在,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竇建德只需要等待一個契機,就能正式建國自立。終于,契機來了。

    唐武德元年十一月冬至,這一天,竇建德在金城宮大會文武。忽然,只見有五只大鳥,降落在都城樂壽。隨后,數萬只鳥雀,也跟著飛來,整整過了一天,才各自飛走。竇建德認為,這是上天恩賜的祥瑞,當即,改元“五鳳”。

    順著竇建德的心思,有一個宗城人士,向竇建德進獻一枚玄圭。文武百官覺得,這更是天意如此,景城丞孔德紹趁機勸進,建議竇建德定國號為“夏”:“此天所以賜大禹也,請改國號曰夏。”

    于是,竇建德聽從了他們的建議,立國號為“夏”,自稱夏王。同時,以謀士宋正本為納言,孔德紹為內史侍郎。至此,隋末唐初時期,雄踞于河北,虎視中原的夏國政權,正式建立。

    盡管,竇建德建立夏國,自稱夏王。但是,河北地區的許多地方,他還沒有完全掌握。所以,在建國稱王之后,竇建德的下一步行動,便是要征服河北全境,消滅盤踞在河北地區的其它割據勢力。

    當時,河北境內,就有一支強大的割據勢力。它的首領名叫魏刀兒,自稱“歷山飛”,盤踞在深澤縣,攻掠于冀、定二州之間,擁兵十萬,實力不容小覷。若要征服河北群雄,魏刀兒是第一個要消滅的對象。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海市| 柳林县| 儋州市| 博爱县| 海晏县| 辉南县| 淄博市| 兴宁市| 开平市| 隆子县| 大同县| 南京市| 海安县| 开鲁县| 开鲁县| 邛崃市| 新源县| 旅游| 玉屏| 读书| 南溪县| 睢宁县| 昌吉市| 苍山县| 福清市| 南部县| 治县。| 富锦市| 台南县| 崇左市| 蒲江县| 西乌珠穆沁旗| 禹城市| 达拉特旗| 昌宁县| 全椒县| 呈贡县| 呼伦贝尔市| 湖南省| 马边| 寻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