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大唐開國,是一部壯麗絢爛的英雄交響曲。從當初以三萬義軍起兵太原,到一路所向披靡,攻克長安,定鼎李唐帝業;再到后來金戈鐵馬,一統天下,大唐雄師席卷天下,大唐旌旗遍布天下。大唐王朝十年的開國之路,十年風雨,見證了唐王朝從一個根基薄弱的新生政權,逐漸成為了一個傲視九州,屹立東方的龐大帝國。 同時,李唐王朝的十年開國之路,也是一部可歌可泣,充滿曲折的帝國圖騰史詩。在大唐一統天下的背后,卻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曲折、艱辛。可以說,大唐王朝一度要與一統天下,失之交臂,甚至還曾經面臨著山窮水盡的絕境。然而,李唐王朝注定是主宰中國歷史的主人。最終,克服重重困難,一統天下,締造了一個獨一無二的——大唐帝國! 那么,在大唐開國的十年風雨之中,唐王朝究竟遇到了怎樣的曲折呢?譬如,唐朝建國還不到一年,這個新生的國家,就遇到了一次巨大的危機,一次足以將整個國家卷入萬丈深淵的軍事危機。 同時,李唐王朝也碰到了一個難纏的勁敵。這場軍事危機,就是李唐與西秦之間的“淺水原之戰”;而這個難纏的勁敵,正是一度讓李唐王朝面臨亡國之危,雄踞隴西的一代霸主——西秦霸王薛舉。 由于隋末天下大亂,狼煙四起。因此,在唐朝建立之后,當時的天下局勢,重新回到了魏晉南北朝的亂世:群雄割據。可以說,唐王朝不過是眾多割據政權中的其中一個罷了。至于其他群雄勢力,王世充、竇建德、劉武周、薛舉、李軌、蕭銑等人,他們都有著稱霸天下的野心。所以,他們都有資格與唐王朝爭奪天下。 雖然,唐高祖李淵歷經千辛萬苦,終于取代隋室,建立大唐王朝。但是,實事求是地說,此時的李唐王朝,實力并不算十分雄厚。當時的唐朝,所統轄的區域,不過河東、關中、巴蜀三地。故而,唐王朝目前還不具備東征中原的實力。只有等到實力足夠強大的時候,唐王朝才能向東進軍中原。 所以,在唐朝建立之后,所面臨的軍事局勢,還是相當錯綜復雜的。唐高祖李淵從實際出發,首先制定了鞏固關中的戰略計劃。所謂鞏固關中,就是首先要掃平西北地區的割據勢力,鞏固關中地區的穩定,解除唐王朝來自西北方向的軍事威脅。然而,在剛剛開始實施這個戰略計劃的時候,李唐王朝卻遇到了一個勁敵——薛舉。 確實,薛舉對于唐王朝而言,是一個難纏的勁敵。他曾經一度讓唐朝蒙受巨大損失,險些面臨亡國之危。不僅是對李唐王朝而言,而且,連唐王朝引以為傲的“軍神戰魂”——秦王李世民,平生唯一一敗,都是拜薛舉所賜。這個在虎牢關,以3500玄甲軍,大破竇建德十萬主力的戰爭之王,竟然也會有失敗的體驗。 無論是晉陽起兵,閃擊西河郡、襲破霍邑,斬宋老生;亦或是,率領右路軍,一路挺進關中,為父親李淵掃平關中,直至最后攻破長安;又或是,李淵入主關中后,率領軍隊,在扶風一戰中,力克薛仁杲的西秦大軍。可以說,李世民為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勛。同時,李世民也將他的軍事才華,展現得淋漓盡致。 眾所周知,在唐朝實行統一戰爭的過程中,李世民可以說是再次起到了中流砥柱,國之護佑的重要作用。在大唐一統天下的十年中,用功勛卓著來形容李世民,最為恰當不過,是李世民打下了大唐的半壁江山。 在整個大唐的統一戰爭之中,李世民可以說是居功至偉。毫不夸張地說,沒有李世民,也就沒有后來那個強大的唐帝國基本的版圖輪廓。是李世民打下了大唐王朝的半壁江山,是李世民幫助父親李淵掃平群雄,一統天下,同樣,也是李世民,一手開創了大唐王朝的宏圖基業。 并且,在唐王朝統一天下的十年時間里,李世民每次都是出奇制勝,大破強敵。在每一場戰爭中,年輕的秦王李世民,一覽無遺地展示出了大唐第一戰神的赫赫神威。同時,這位意氣風發的軍事統帥,也毫不遮掩地顯示出了爐火純青的軍事才華,以及令人稱道的用兵智慧。 唐朝的統一戰爭,一共包括了七次重要戰役。其中,李世民就單獨指揮了四次戰役,占整個唐初統一戰爭的一半不止。在李世民獨立指揮的四場唐初統一戰爭中,這第一次戰役,便是和西秦薛氏父子的較量。 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至十一月,秦王李世民兩次率軍西進,大破隴西金城實力派薛舉、薛仁杲父子。淺水原之戰,李世民率領唐軍,平定隴西薛仁杲部,殲滅10萬西秦主力,俘虜秦主薛仁杲,西秦滅亡。至此,隴西一帶,被并入了李唐王朝的版圖之中。 然而,李世民平定西秦,是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的事情,發生在李世民第二次與西秦的作戰中。事實上,李世民一共與西秦有過兩次交鋒,直到第二次交鋒,才徹底將西秦平定。誰也沒有想到,李世民在與西秦薛舉的第一次較量,居然以失敗告終。一向戰無不勝的李世民,為什么會遭遇軍事生涯中少有的“滑鐵盧”呢? 前文提過,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唐王朝平定河西五郡,消滅了河西李軌政權,徹底實現了對西北地區的統一。不過,唐朝平定河西,是在武德二年(619年),早在一年前,李唐王朝就已經開始實施統一西北的計劃。 事實上,李唐王朝在西北所面臨的第一個強敵,還真不是河西李軌,而是西秦的薛氏父子。而且,單論軍事威脅,薛舉父子要比河西李軌,對李唐王朝的軍事威脅更大。事實證明,也確實如此。其實,李唐與西秦之間的沖突,由來已久。早在李淵建立唐朝之前,薛舉父子便主動挑起了戰端。 隋煬帝大業末年,薛舉父子趁勢而起,在隴西起兵反隋。在薛氏父子的不懈努力下,西秦鐵騎席卷隴西,很快,占領了整個隴西。不僅如此,在眾多隋末群雄中,薛舉是最先稱帝的群雄之一。 薛舉在掃平隴西隋軍主力,建立西秦之后,他的目光開始向外部瞄去。薛舉也是有圖謀天下的野心,既然要爭奪天下,薛舉必然要和其它割據勢力,發生沖突。因此,在占領隴西后,薛舉首先將進攻的目標,鎖定在了與隴西接壤的河西李軌政權。于是,薛舉主動向李軌發起了進攻。可是,昌松一戰,西秦戰敗,幾乎全軍覆沒。 進軍河西的計劃,一時受挫,薛舉在短時間內,再也無法對河西用兵。所以,進攻河西失利不久后,薛舉馬上改變進攻方向,將攻擊的矛頭,對準了占據關中的李家父子。那個時候,李淵剛剛攻克長安,立足未穩,正在忙于穩定長安內部局勢,自顧不暇,對于外部局勢,顯然鞭長莫及。在薛舉看來,李家父子初入長安,根基不足,不妨趁此良機,一舉攻下長安,奪取長安。 因此,義寧元年(617年)十二月,薛舉派遣長子薛仁杲,率領十萬西秦大軍,號稱三十萬大軍,進攻扶風,進而直逼長安。然而這一次,薛舉失算了。自河西失利后,薛舉又挨了當頭一棒。 起初,薛仁杲率軍進逼扶風,出其不意,一舉襲破了當地的軍閥實力派——唐弼。在襲破唐弼之后,十萬西秦大軍,將扶風團團包圍,大有直取長安之勢。扶風是拱衛長安的西大門,一旦失陷,長安也將岌岌可危。李淵當然不能袖手旁觀,他必須要解扶風之圍,迎擊西秦軍隊。 在西秦大兵壓境的危急情況下,李世民臨危受命,奉父親李淵之命,率領軍隊,直趨扶風,迎戰薛仁杲的大軍。最終,扶風一戰,李世民擊破西秦軍隊,薛仁杲大敗,斬首一萬余級。在扶風解圍,大破薛仁杲之后,李世民抓住難得的戰機,率領軍隊,乘勝追擊,一路追擊至隴山,方才收兵。 與此同時,在李淵派遣李世民解圍扶風的同時,他又讓姜謩、竇軌兩位將領,兵出散關,深入隴西腹地,招降薛舉部眾。可是,姜謩、竇軌這一路,卻遠遠不如李世民那樣兵貴神速。在進軍至長道的時候,遭到了薛舉西秦軍的截擊,不幸戰敗,只得引兵退回。不久,李淵又命通議大夫劉世讓,前去收攏唐弼的余部。結果,劉世讓與薛舉相遇,兵挫戰敗,被薛舉所俘虜。 可以看出,早在唐朝建立前夕,薛舉的西秦政權,便與未來的李唐王朝,為了爭奪天下,已經展開了各自的較量。扶風一戰,李世民雖然是牛刀小試。但是,經此一戰,也讓薛舉看到了李家父子的實力。 薛舉沒有想到的是,李世民居然如此厲害,能夠一仗,打垮驍勇善戰的西秦大軍。因此,通過扶風之戰,薛舉被李世民打懵了。并且,擊敗薛仁杲后,李世民乘勝追擊,一直追到隴西境內。 這樣一來,更讓薛舉膽戰心驚,他沒有想到,玩鷹的人竟然讓鷹給叼了眼睛。在這個時候,薛舉甚至產生了投降李淵的想法。于是,薛舉召集群臣,商議對策,他首先發問道:“自古天子有降事乎?” 可能有人會有疑問,薛舉那樣霸氣側漏的一個梟雄,隋末亂世中,他是最早稱帝的。這樣一個人,為什么會有投降的想法?一句話,他被逼急了。本來,薛舉的文化水平就不高,只是一介武夫。面臨一系列的軍事失利,薛舉不免會產生退縮的心理。因此,薛舉可能真會產生這樣的想法。 看到薛舉主動拋出這樣的問題,有一個人順著薛舉的問題,率先發表自己的意見,誰呢?——黃門侍郎褚亮。褚亮此人,在隋唐時期也是一個卓爾不群的名人,他的兒子正是唐太宗、唐高宗時期的一代名相、著名書法家——褚遂良。褚亮以才高八斗聞名于世,后來成為了秦王李世民的“秦府十八學士”之一。只不過,褚亮這個時候,還在薛舉麾下效力,被封為黃門侍郎。 其實,褚亮本人是心向李唐的。既然薛舉產生了投降的想法,褚亮認為,抓住這個機會,向薛舉進言。在向薛舉進言的過程中,褚亮借古喻今,列舉出了古往今來許多亡國之君投降新朝的舊例: 昔越帝趙佗卒歸漢祖,蜀主劉禪亦仕晉朝,近代蕭琮,至今猶貴。轉禍為福,自古有之。(《舊唐書·薛舉傳》) 聽了褚亮的建議,薛舉頗為心動。然而,褚亮話音剛落,有一個人立即站出來,極力反對,這個人就是衛尉卿郝瑗。郝瑗其人,就是薛舉當初在金城郡起兵之時,被薛舉拘捕的金城令。因為郝瑗曾經的這段經歷,所以他極力想要在薛舉面前,表現自己。在褚亮提出投降李氏的建議后,郝瑗馬上旗幟鮮明地反對褚亮: 陛下失問!褚亮之言又何悖也!昔漢高祖屢經奔敗,蜀先主亟亡妻子,卒成大業;陛下奈何以一戰不利,遽為亡國之計乎!(《資治通鑒》) 郝瑗的一席話,又激起了薛舉圖謀天下的雄心,頓時心花怒放,再也不提投降李淵之事。但是,為了給自己找個臺階下,薛舉故意對群臣說:“聊以此試君等耳。”然后,薛舉大大厚賞了郝瑗,并將他引為謀主。 緊接著,郝瑗又趁機向薛舉建議,“瑗請連梁師都,厚賂突厥,合從東向。”主動聯合朔方梁師都、北方突厥,共同夾擊李唐。薛舉采納了郝瑗的建議,派遣使者,與突厥取得聯系,相約攻打李唐。 由此可以看出,薛舉依舊賊心不死,對于唐王朝的覬覦之心,時時刻刻都存在。李淵對此當然明白,他也不能坐視薛舉這樣張牙舞爪,肆無忌憚。不久,李淵便在外交上,給了薛舉當頭一棒。 先前說過,郝瑗建議薛舉,主動聯合梁師都、突厥,共同夾擊李淵。實際上,梁師都政權,就是突厥在朔方扶植的一個傀儡政權,聯合梁師都,也就等于聯合突厥。薛舉同意了郝瑗的建議,主動派人出使突厥。 當時,薛舉主要和突厥的一個實力派,達成了協議,他就是突厥啟民可汗之子——莫賀咄設(即頡利可汗)。此刻,莫賀咄設將牙帳設在五原以北。看到薛舉拋出的橄欖枝,莫賀咄設沒有絲毫猶豫,立即答應了與薛舉結盟,共同謀取長安。 這個時候,是義寧二年(618年)四月,李淵還沒有正式稱帝,唐朝還沒有建立,薛舉就已經和突厥暗地里勾手指頭。李淵清楚,一旦薛舉和突厥真的合兵一處,直攻長安,那么,關中的形勢就危險了。 但是,李淵非常了解突厥人,這群突厥人,鼠目寸光,貪得無厭。李淵覺得,不妨可以利用突厥的這種短板,瓦解其與薛舉之間的聯盟。為了瓦解突厥與薛舉之間的聯盟,李淵委派都水監宇文歆,出使突厥,帶上豐厚的禮品,游說莫賀咄設。 宇文歆果然是個人才,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對莫賀咄設分析局勢,曉以利害,最終成功說服了莫賀咄設,讓他斷絕了與薛舉的聯盟。不僅如此,宇文歆還成功說服了莫賀咄設,將五原之地歸還李唐。不久,武都、宕渠、五原三郡,相繼歸附李氏。李淵不費吹灰之力,便從突厥手中,收回五原之地。 本來,薛舉想要與突厥結盟,謀取長安,對李淵施壓。不曾想,李淵卻來一招釜底抽薪,頃刻間,瓦解了他與突厥之間的聯盟。這樣一來,薛舉精心策劃的謀取長安,被迫宣告無疾而終。 在李淵建立唐王朝以前,西秦薛舉父子,就已經成為了李唐在西北地區最大的威脅。雙方劍拔弩張,無論在軍事,還是在外交上,都展開了不同的較量。李淵和薛舉都明白,為了西北地區的歸屬,李唐與西秦之間,終究會有一場戰場上的大規模決戰。事實上,這一天,還是在不久的將來到來了。 武德元年(618年)六月,唐王朝建立僅僅一個月,這個新生的國家,便迎來了自建國以來的第一戰。考驗這個新生王朝的生命力,也在唐王朝誕生的那一刻,與這個國家一起,隨之而來。 唐朝初建,李淵忙于取代隋室,對于大唐的西北邊境,顯然一時沒有顧得上。此時,盤踞隴西的西秦霸王薛舉,認為這是一個機會。在薛舉看來,李唐初建,立足未穩,又對西北邊防無暇顧及;不如,趁此良機,率領西秦主力,大舉東進,一路殺入關中,即使滅掉唐朝,也不是不可能的。 于是,武德元年(618年)六月初十,薛舉親率西秦主力,向關中一帶呼嘯而來,兵鋒直撲唐朝西北重鎮——涇州(今甘肅涇川一帶)。涇州,其實就是隋朝時期的安定郡,是從隴西通往關中的重要關隘。薛舉只有拿下了涇州,西秦大軍主力,才能一馬平川,直驅關中腹地。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