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四章 西北狼煙(1)——河西歸唐-《巍巍大唐:開國》


    第(2/3)頁

    結(jié)果,李赟與常仲興大戰(zhàn)于昌松,河西軍大勝,斬首兩千級,俘虜甚眾。常仲興幾乎全軍覆沒,西秦軍隊遭遇大敗。在打敗西秦軍隊后,李赟俘虜許多西秦兵卒部眾,如何處置這些戰(zhàn)俘呢?李赟建議涼王李軌,為了摧毀西秦軍的戰(zhàn)力,起到震懾作用,應(yīng)該將這些西秦戰(zhàn)俘全部坑殺:

    今竭力戰(zhàn)勝,俘虜賊兵,又縱放之,還使資敵,不如盡坑之。(《舊唐書·李軌傳》)

    自古以來,殺降本就是一件受千夫所指的惡事。戰(zhàn)國時期,秦國名將白起,與廉頗、李牧、王翦并稱“戰(zhàn)國四大名將”。并且,白起位居“戰(zhàn)國四大名將”之首,同時又名列武廟十哲的行列。

    白起一生戰(zhàn)功卓著,百戰(zhàn)百勝。伊闕之戰(zhàn),白起巧妙大破魏韓聯(lián)軍,全殲二十四萬魏韓聯(lián)軍;大舉伐楚,攻破楚國都城郢都;長平之戰(zhàn),重創(chuàng)四十萬趙軍主力。

    白起擔(dān)任秦軍主將,三十多年,攻拔城池七十余座,為秦國統(tǒng)一六國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軍功足以彪炳史冊的一代名將,卻飽受后世史學(xué)家的詬病,甚至留下了“人屠”的罵名。

    原來是,“長平之戰(zhàn)”,四十萬趙軍在糧盡援絕的情況下,向白起投降。沒想到,在趙軍投降之后,白起卻使詐,將四十萬趙軍降卒全部坑殺。

    長平之戰(zhàn),白起俘獲和殺戮的趙軍人數(shù),總計45萬。從此,趙國元氣大傷,一蹶不振。因為白起坑殺趙卒四十萬一事,讓他背上了千古罵名。后世不少史學(xué)家對他口誅筆伐,比如,東漢史學(xué)家班固在《漢書·刑法志》中這樣批評白起殺降:

    若秦因四世之勝,據(jù)河山之阻,任用白起、王翦豺狼之徒,奮其爪牙,禽獵六國,以并天下。窮兇極詐,士民不附,卒隸之徒,還為敵仇,猋起云合,果共軋之、急城殺人盈城,爭地殺人滿野。孫、吳、商、白之徒,皆身誅戮于前,而國滅亡于后。報應(yīng)之勢,各以類至,其道然矣。

    所以,李軌當然明白,殺降乃是喪盡天良的殘暴之舉。雖然,昌松一戰(zhàn),河西軍大勝西秦軍隊,斬獲頗多。但是,他也清楚,薛氏父子雄踞隴西多年,西秦鐵騎生來悍勇,一次昌松之戰(zhàn)是不可能使得其元氣大傷。

    相反,如果在戰(zhàn)后虐殺西秦戰(zhàn)俘,或許會激起西秦全軍上下的同仇敵愾。下一次薛舉萬一反撲,河西軍或許很難招架。因此,李軌審時度勢,最終決定釋放、遣返這些西秦戰(zhàn)俘,他是這樣對李赟說道:

    不然。若有天命,自擒其主,此輩士卒,終為我有。若事不成,留此何益?(《舊唐書·李軌傳》)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李軌身上的兩種性格,第一種性格,為人寬厚;第二種性格,野心勃勃。

    先來看看為人寬厚,這是李軌身上的主要特征。比如,李軌當初在武威郡舉兵之時,兵不血刃地奪取了武威郡大權(quán)后,有人曾經(jīng)勸說他,殺光城中所有的隋朝官吏,瓜分他們的財產(chǎn)。但是,李軌出于穩(wěn)定河西局勢的需要,并沒有大肆屠戮、掠奪財產(chǎn)。相反,李軌還對原來的一些隋朝官吏,委以重任。

    還有這一次,對待西秦戰(zhàn)俘的問題,李軌還是沒有濫殺無辜。因為李軌明白,自己現(xiàn)在處于關(guān)鍵的創(chuàng)業(yè)階段,如果因為一時的任性,而為自己招致了一個強敵,這樣的做法,顯然不夠智慧。

    再來看看野心勃勃。這是隋末群雄的一致特點,不獨李軌一人。李密如此,王世充如此,唐高祖李淵亦是如此。在烽煙四起的隋末亂世中,但凡是胸懷大志的割據(jù)群雄,都有著奪取最高權(quán)力的野心。當然,李軌也不例外。

    從李軌話中的“若有天命,自擒其主,此輩士卒,終為我有”,不難看出,他將薛舉的西秦政權(quán),早已看作了自己的囊中之物。等有朝一日,自己滅了西秦,西秦的軍隊、士卒都將是自己的。

    擊敗西秦軍隊,對于李軌而言,是他人生事業(yè)的高峰期。西秦軍隊素來彪悍,天下聞名。薛舉、薛仁杲父子,之所以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席卷隴西,建立西秦政權(quán);憑借的就是手下隴西鐵騎的強悍戰(zhàn)力。然而,李軌居然可以擊敗西秦軍隊,說明他的軍事實力也是不容小覷的。

    在昌松之戰(zhàn),擊敗西秦軍隊之后,李軌的軍事實力,開始變得日益強盛。接下來,李軌想要乘勝出擊,一舉掃平河西。因此,在打敗薛舉不久后,李軌率領(lǐng)河西軍,轉(zhuǎn)戰(zhàn)河西之地,接連攻下了張掖、敦煌、西平、枹罕四郡,加上他所占據(jù)的武威郡,盡有河西五郡之地。就這樣,整個河西地區(qū),落入了李軌之手。

    占據(jù)河西五郡,李軌等于是徹底擁有了河西之地?,F(xiàn)在的李軌,完全具備了建立政權(quán)的規(guī)格與資本。事實上,在攻下河西五郡之后,李軌便有了新的打算,他要稱帝,他要正式建立政權(quán)。

    時間到了武德元年(618年),這一年,天下局勢風(fēng)云突變。自從“江都兵變”,隋煬帝被殺之后,隋末天下大勢發(fā)生了驟然巨變,各地割據(jù)勢力紛紛稱王稱帝。四月,蕭銑在江陵稱帝;五月,李淵在長安稱帝,建元“武德”,大唐王朝正式建立;王世充擁立越王楊侗在洛陽為帝,是為“皇泰主”。

    面對各地群雄相繼稱王稱帝,雄踞河西的涼王李軌,自然也不甘落于人后。如今,李軌的勢力早已今非昔比。他早已不是從前那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鷹揚府司馬,而是裂土擁兵的河西霸主,擁有河西五郡的廣袤沃土,麾下更有驍勇善戰(zhàn)的河西軍,以及歸附的西突厥騎兵。況且,不久以前,昌松一戰(zhàn),他又擊敗了西秦軍隊,因此威名大振。在這樣的形勢之下,李軌決定正式稱帝。

    于是,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李軌自立為帝,定國號為“涼”,改年號為“安樂”,這就是隋末唐初盤踞在河西地區(qū)的——涼國政權(quán)。李軌在河西稱帝,建立涼國后,冊封其子李伯玉為皇太子,任命長史曹珍為尚書左仆射。不久,李軌又大舉出兵,攻陷了河州,進一步擴張了河西涼國的版圖。

    李軌稱帝的這一年,是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這一年的十一月,西北地區(qū)的軍事態(tài)勢,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唐朝和西秦之間的戰(zhàn)爭,完美收官。這一年的十一月,秦王李世民率領(lǐng)唐軍精銳,陳兵于淺水原,全殲西秦大軍主力,秦主薛仁杲投降。至此,西秦滅亡,隴西地區(qū)并入李唐王朝的版圖。

    西秦滅亡,原本在西北地區(qū)的兩大割據(jù)勢力,西秦、涼國,就只剩下盤踞在河西的涼國李軌政權(quán)。由于,秦王李世民成功指揮了淺水原之戰(zhàn),一舉滅掉了西秦政權(quán),將隴西納入大唐版圖。所以,唐王朝在西北地區(qū)的強敵,便只有李軌的涼國。因此,唐朝和涼國之間的較量,只是一個時間問題罷了。

    其實,唐高祖李淵早就盯上了河西這塊“肥肉”。因為河西地理位置特殊,奪取河西之地,不僅可以為大唐王朝提供一個物產(chǎn)豐盈的大后方,供應(yīng)關(guān)中地區(qū)的物資;而且,河西盛產(chǎn)良種軍馬,奪取河西要地,還能為唐軍將士提供大量軍馬,同時,也可以極好地發(fā)展唐王朝的馬政事業(yè)。

    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既然李淵盯上了河西,那么,對河西李軌的用兵,勢在必行。問題是,唐王朝和涼國的實力,不相上下。李唐的勢力范圍,囊括河?xùn)|、關(guān)中、隴西三地。并且,經(jīng)歷了從晉陽起兵、攻克長安,以及平定西秦,收復(fù)隴西的種種軍事行動,唐軍已經(jīng)成為了一支歷經(jīng)百戰(zhàn)的鐵血之師。同時,唐軍的最高軍事統(tǒng)帥——秦王李世民,更是聞名天下的戰(zhàn)神,大唐王朝的“軍魂”。

    然而,李軌的實力也不弱。自李軌舉兵以來,一路血戰(zhàn),擊敗西秦軍隊、占據(jù)河西五郡,最終建立涼國政權(quán)。若論軍事實力,李軌的河西軍,絲毫不遜于唐軍。真要打起來,勝負尚未可知。

    李唐、涼國,雙方勢均力敵,如果要硬碰硬的話,必定會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唐高祖李淵當然清楚李軌的實力,所以,他才不會做那樣賠本的買賣。對于河西問題,李淵最初的策略是,智取。

    起初,李淵的設(shè)想是,對河西李軌采取懷柔政策,并沒有直接采取軍事行動。所謂的懷柔政策,李淵希望盡可能地通過籠絡(luò)、施恩于李軌,促使李軌最終主動歸附唐朝,獻上河西之地。

    其實,唐高祖李淵的這種懷柔政策。最初的用意,并不是要奪取河西之地,而是完全服務(wù)于李唐王朝的軍事態(tài)勢,以應(yīng)對唐朝與西秦之間的戰(zhàn)爭。根據(jù)《資治通鑒》的記載,李淵的意圖是這樣的:

    上欲與李軌共圖秦、隴,遣使?jié)撛剾鲋?,招撫之,與之書,謂之從弟。

    早在李軌稱帝以前,唐高祖李淵就已經(jīng)針對河西李軌,開始實施懷柔政策了。武德元年(618年)八月,唐王朝與西秦之間的戰(zhàn)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唐軍剛剛經(jīng)歷了淺水原之敗,士氣低落,軍心沮喪。反觀西秦方面,薛氏父子在淺水原重創(chuàng)唐軍之后,步步緊逼,準備乘勝,直取長安。

    新生的大唐王朝,此時面臨著生死一線的考驗,遭遇了建國以來最大的一次軍事危機。如果西秦大軍一路突進,沖破潼關(guān)防線。到了那個時候,立國不到一年的大唐王朝,便會瞬間土崩瓦解。

    西秦大軍咄咄逼人,李唐王朝命懸一線。面對嚴峻的西北戰(zhàn)事,唐高祖李淵自然要做出相應(yīng)的部署。一方面,嚴令唐軍各部,全力阻擊薛仁杲的西秦大軍。同時,又讓秦王李世民二度領(lǐng)兵,進軍高墌,抵擋薛仁杲;另一方面,李淵也不忘尋求外援,兩相共同拖住西秦軍隊。

    李淵將這個外援對象,選定為河西的李軌。為什么要與李軌結(jié)盟?唐高祖李淵主要有兩點考慮。

    其一,河西地理位置特殊,與隴西接壤。如果李軌可以從河西出兵,從薛仁杲背后襲擊,或許可以減輕秦王李世民,以及唐軍在正面戰(zhàn)場的軍事壓力;其二,李軌與薛氏父子,素有積怨。昌松一戰(zhàn),雙方算是結(jié)下了梁子,撕破了臉皮。唇亡齒寒,一旦西秦打敗李唐,薛仁杲肯定會回過頭來,攻打河西。

    無論是考慮到河西的地形優(yōu)勢,還是李軌出于對自身利益的盤算。唐高祖李淵認為,李軌或許會同意與唐朝結(jié)盟。打定主意后,李淵便派遣使者出使涼州,與李軌取得聯(lián)系。并且,李唐使臣還帶上了唐高祖李淵的親筆信。為了拉攏李軌,李淵在寫給李軌的信中,竟然稱呼李軌為自己的堂弟。

    李軌接到唐高祖的信后,看見高祖稱呼自己為堂弟,頓時受寵若驚。為什么呢?要知道,李淵出身于赫赫有名的“關(guān)隴貴族集團”,他的祖父李虎更是西魏、北周的“八大柱國”之一。不僅如此,李淵本人亦是隋煬帝的親表哥,是隋王朝在山西地區(qū)的最高軍政首腦??梢哉f,李淵是正兒八經(jīng)的貴族成員。

    反觀李軌,他在河西舉兵以前,不過就是一個普通的鷹揚府司馬。雖然,李軌年少時,家境比較富有。但是,論政治背景,李軌根本無法與李淵相比。然而,唐高祖李淵在書信中,卻認李軌為堂弟。對于李軌而言,與貴族出身的唐朝皇帝,攀上親戚,絕對算是高攀。因此,接到李淵的信后,李軌大喜過望。

    李淵主動向河西示好,為了表示禮尚往來,李軌自然要做出回應(yīng)。于是,李軌委派其弟李懋前往長安,入朝覲見唐高祖李淵。李淵看到李軌將自己的弟弟派到長安,覺得此事還有希望。

    故而,李淵授予李懋大將軍一職;同時,又命鴻臚少卿張俟德手執(zhí)朝廷冊書,前往河西,冊封李軌為涼州總管、涼王,賜予羽葆鼓吹一部,以此讓他承認唐王朝的合法地位。這樣的做法,可以方便唐朝收降河西。

    從以上種種交往,可以看出,唐朝和李軌之間的外交關(guān)系,還算比較融洽。照目前的狀態(tài),唐朝和平接收河西,應(yīng)該不算什么難題。然而,事情遠遠不像表面的這樣簡單。到最后,李唐與涼國之間的關(guān)系,竟然破裂了,甚至不惜兵戎相見。唐高祖李淵最終決定,放棄和平的懷柔政策,采取強硬的軍事措施。

    為什么李淵會有如此翻天覆地的轉(zhuǎn)變呢?原因很簡單,李軌太不知道好歹了。自從打敗西秦,占據(jù)河西五郡之后,李軌開始變得不可一世,驕狂自大,在幾件大事上連犯糊涂。尤其是在處理與李唐的外交關(guān)系上,李軌犯下了致命的外交失誤,最終導(dǎo)致了涼國與李唐外交關(guān)系的破裂,為自己帶來了滅頂之災(zāi)。

    原來,李軌沒能處理好與李唐王朝的外交關(guān)系。不僅如此,李軌又因為自己的一個愚蠢的舉動,徹底惹怒了唐高祖李淵。因為李軌的不明智之舉,最終使得李唐王朝對他失去了耐心,以至于兵戎相見。

    李軌為了表示交好唐朝,主動派弟弟李懋前往長安,朝拜唐高祖李淵。李淵因此對李軌極力籠絡(luò),授予李懋大將軍之職,冊封李軌為涼王、涼州總管。李淵此舉的意圖,非常明顯。只要李軌接受了唐王朝的冊封,那么,河西自然而然就成為了唐朝的藩屬。問題是,李淵這樣想,李軌并不這樣想。

    在李淵冊封李軌為涼王、涼州總管的同時,李軌已經(jīng)在河西正式稱帝。所以,當他接到唐朝的冊書后,李軌開始猶豫了,到底該不該接受唐朝的冊封。于是,李軌召集群臣,專門廷議此事:

    今吾從兄膺受圖箓,據(jù)有京邑,天命可知,一姓不宜競立,今去帝號受冊可乎?(《舊唐書·李軌傳》)

    能夠看出,李軌最先的想法是,去帝號,接受唐朝的冊封,向李唐稱藩。然而,李軌剛剛說完,謀臣曹珍立刻表示反對。曹珍的意見是,隋朝已經(jīng)滅亡了,天下大亂,人人都有稱帝建國的資格。如今,唐朝在關(guān)中稱帝,我們在河西稱帝,兩不相干,井水不犯河水,何必要向其稱藩呢:

    隋失天下,英雄競逐,稱王號帝,鼎峙瓜分。唐國自據(jù)關(guān)中,大涼自處河右,已為天子,奈何受人官爵?若欲以小事大,宜依蕭察故事,自稱梁帝而稱臣于周。(《舊唐書·李軌傳》)

    聽了曹珍的建議,李軌頗為心動,因此采納了曹珍的意見,沒有接受唐朝的冊封。然而,李軌接下來的做法,卻是大錯特錯了。李軌不接受唐朝冊封,自立為帝,最起碼表面上還要裝裝樣子,哪怕暫時敷衍一下唐朝都行??墒?,李軌卻連掩飾都不想掩飾,裝都不想裝一下,表現(xiàn)得太過露骨,最終徹底激怒了唐高祖李淵。

    唐高祖李淵不是派遣使臣,手持冊書,前往涼州,冊封李軌為涼王、涼州總管嗎?不過,此時李軌已經(jīng)稱帝了,如何回應(yīng)唐朝呢?李軌派遣尚書左丞鄧曉,出使長安,向唐高祖李淵遞呈國書。

    關(guān)鍵問題是,出事就出事在這封國書的措辭上,正是由于國書上的措辭,才讓兩國關(guān)系的徹底破裂。李軌在給唐高祖的國書上,是這樣稱呼自己,“從弟大涼皇帝”。李淵看到這樣的措辭,勃然大怒,說道:“軌謂朕為兄,此不臣也。”于是,李淵立即下令,將李軌的使臣鄧曉,扣留在長安,不讓他返回河西。

    李淵為什么會對這樣一句措辭,如此生氣呢?其一,李淵氣憤李軌的不知深淺。本來,先前李淵稱呼李軌為堂弟,不過是為了籠絡(luò)李軌,客氣一下。沒想到,李軌還真把自己當盤菜了,不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了。因此,唐高祖李淵覺得,這個李軌太不知道深淺,太過狂妄自大。

    其二,李淵氣憤李軌居然稱帝了。對于河西問題,李淵有自己的策略,對李軌采取懷柔政策,使其向李唐稱藩,成為唐王朝的藩屏。到時候,唐朝解決河西問題,會容易得許多,也許不費一兵一卒,就能將河西并入大唐版圖。

    正因如此,李淵才會冊封李軌為涼王、涼州總管。可是,李軌居然公開稱帝,拒絕了唐朝的冊封。這樣一來,李淵促使河西稱藩的計劃,也就隨之化為泡影。李軌種種不明智的舉動,讓唐高祖李淵大為惱火。至此,唐朝、涼國之間的外交關(guān)系,徹底破裂。同時,李淵對待河西的策略,也隨之發(fā)生改變。

    在李淵看來,現(xiàn)在采用和平手段,解決河西問題,已經(jīng)不可能了;所以,唐高祖李淵決定改弦更張,放棄和平手段,采取強硬的軍事手段,以武力收復(fù)河西之地。然而,李軌在河西經(jīng)營多年,實力雄厚。因此,李淵打算從他們的內(nèi)部入手,進而一步步瓦解李軌的統(tǒng)治根基。

    事實上,此時的李軌,他的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早已面臨著各種危機。甚至可以說,李軌這個時候,到了眾叛親離的地步。李軌接連犯下了兩大失誤,使得這位叱咤風(fēng)云的河西霸主,逐漸淪落到了眾叛親離的境地。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化县| 靖远县| 卓资县| 临高县| 保山市| 海南省| 太湖县| 古交市| 措勤县| 鹤峰县| 舟山市| 绵阳市| 江山市| 怀仁县| 普格县| 竹北市| 天等县| 中西区| 德格县| 竹北市| 武邑县| 汝州市| 江油市| 晴隆县| 故城县| 房产| 顺昌县| 恩施市| 上饶市| 铜梁县| 石楼县| 闽侯县| 涡阳县| 潜江市| 安仁县| 巴彦县| 罗源县| 柏乡县| 和林格尔县| 开封县| 宁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