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所謂“時勢造英雄”,在遍地狼煙,群雄并起的隋末亂世,李淵父子抓住機遇,在隋末群雄中脫穎而出。機會往往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而李淵父子正是這樣的人。他們不僅有這樣的實力、能力,更具備少有的運氣。 從晉陽起兵,李家父子以三萬義軍,橫掃關中,入主長安,到西抗薛舉、十萬唐軍東征洛陽,穩定長安局勢。李家父子憑借他們過人的膽略、卓絕的能力,以及強悍的實力,在亂世中異軍突起,逐漸成為一股改變天下大勢的重要力量。 可以這樣說,是歷史選擇了李淵,選擇了李家父子。他們注定要肩負起平定天下,終結亂世的責任,注定要開創一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偉大帝國。一個嶄新的強盛帝國,即將傲立于中國東方。 在李淵建立大唐王朝,正式取代隋朝統治的過程中,到底經歷了哪些耐人尋味的故事?這其中,又發生了怎樣的風云際會?大唐王朝,為什么能夠最后傲視群雄,猶如一輪旭日,冉冉升起? 李淵稱帝建國,已然是大勢所趨的事情了,隋朝覆滅也已經是歷史的必然。要想了解大唐建國的歷程,首先,就要了解江都兵變之后的天下大勢,以及整個隋末亂世中的國家政治格局。 義寧二年(618年)三月,江都兵變,一代梟雄隋煬帝楊廣,被叛軍首領宇文化及弒殺,在揚州死于非命。隨著隋煬帝的遇難,天下大勢立刻發生了驟然巨變,打破了原來的群雄割據的格局。 隋煬帝活著的時候,雖然各地烽煙四起,群雄逐鹿,不少稱公稱王,譬如,李密自稱“魏公”,李淵進位唐王。但是,自始至終,卻很少有人稱帝,薛舉父子那樣的軍事實力派,只是個別現象。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隋煬帝還健在,隋朝還沒有正式滅亡。即使所有人都知道,隋王朝這個時候已經大勢已去,名存實亡,但還是沒有人第一個敢打破這種僵局。畢竟,隋煬帝還是名義上的天下正統。誰如果公然弒殺隋煬帝,那就是徹頭徹尾的顛覆隋朝統治,將會成為天下群雄的公敵。 可是,隋煬帝一死,情況馬上發生了變化。此時的天下,用四個字來形容:群龍無首。隋煬帝活著的時候,這些亂世群雄都有所顧忌;不過,隋煬帝現在死了,這種顧忌就不復存在。因此,在隋煬帝死后,各地群雄紛紛稱王稱帝,這個數量,猶如黃河決堤一樣,井噴式的不斷增長。 那么,當時都有哪些人在隋煬帝死后,先后自立稱帝呢?義寧二年(618年)四月,隋煬帝遇害后僅一個月,西梁皇室后裔,雄踞江南的梁王蕭銑,即皇帝位,設置百官,不久遷都江陵,復興蕭梁政權。 不僅是四方群雄紛紛稱王稱帝,當時,光是打著隋朝旗號的皇帝,就出現了三個。這三個皇帝分別是,被叛臣宇文化及立為皇帝的秦王楊浩、被李淵立為傀儡皇帝的代王楊侑、被王世充立為皇帝的越王楊侗。 秦王楊浩是隋煬帝的侄子,他是隋煬帝的三弟秦王楊俊的長子。江都兵變,隋煬帝遇難后,宇文化及對隋朝的宗室、重臣大開殺戒,基本上,所有的隋朝宗室,被屠殺殆盡。只有秦王楊浩幸免于難,根據《資治通鑒》的記載,“唯秦王浩素與智及往來,且以計全之”。因為,秦王楊浩與宇文智及的關系不錯,所以,宇文化及在大殺隋朝宗室的時候,楊浩才保住了一命。 江都兵變后,宇文化及便擁立秦王楊浩為帝,自稱大丞相,總領百揆,把持朝政大權。實際上,皇帝楊浩就是宇文化及操縱的傀儡。而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兄弟則獨攬朝政,完全架空了皇帝楊浩。 至于代王楊侑,就不用多說了。隋煬帝三下江都之前,命代王楊侑、越王楊侗兩個孫子,分別留守長安、洛陽。大業十三年(617年)十一月,李淵攻克長安。同月,留守長安的代王楊侑,被李淵扶持為帝,成為了李淵所操控的傀儡皇帝。所以,代王楊侑在隋煬帝活著的時候,就已經被立為皇帝。 再來看隋煬帝死后,打著隋朝旗號的第三個皇帝——越王楊侗。越王楊侗和代王楊侑,以及在江都兵變中,被宇文化及殺害的燕王楊倓,他們三個,都是隋煬帝早逝的嫡長子,元德太子楊昭的兒子。 隋煬帝三下江都前,讓越王楊侗留守東都洛陽。楊侗留守洛陽期間,主要就是和圍攻洛陽的瓦崗軍領袖李密作戰。其實,楊侗與李密作戰,主要還是依賴于洛陽軍隊的實際掌控者——王世充。 江都兵變后,隋煬帝的死訊從江都傳到中原。五月,隋煬帝遇難的消息,傳到了東都洛陽,當月,越王楊侗便在王世充等人的扶持下,在洛陽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元皇泰。所以,楊侗又被稱為“皇泰主”。 皇泰主楊侗即位后,追尊爺爺隋煬帝楊廣為明皇帝,廟號世祖;追尊父親元德太子楊昭為成皇帝,廟號世宗,尊生母劉良娣為皇太后。《資治通鑒》中記載,皇泰主楊侗其人,從小天資不凡: 皇泰主眉目如畫,溫厚仁愛,風格儼然。 楊侗被立為皇帝后,相繼分封了七位文武重臣?;侍┲鳁疃比蚊跏莱錇榧{言,封鄭國公;段達為納言,封陳國公;元文都為內史令,封魯國公;皇甫無逸為兵部尚書,封杞國公;以盧楚為內史令;郭文懿為內史侍郎;趙長文為黃門侍郎。這七位文武重臣共同執掌朝政,號稱“七貴”。在這“七貴”之中,尤以鄭國公王世充權柄最重。也是這個王世充,最終成為了皇泰主楊侗的終結者,成了隋朝的掘墓者。 這一下子,打著隋朝旗號的皇帝,就出現了三個。三個皇帝一臺戲,真正的熱鬧開始了。隋煬帝之死,對于天下各方勢力而言,如同警報解除一樣,紛紛開始稱王稱帝,正式與隋朝對立。不僅是割據群雄這樣,就連隋朝統治集團內部也開始躁動起來。隋王朝真的氣數盡了,滅亡只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 接到隋煬帝遇難的消息,各路群雄的做法基本一致,那就是相繼稱帝自立,公開與隋朝決裂。那么,面對隋煬帝身死揚州的消息,已經占據長安,且獨攬大權的李淵,又會是什么態度呢? 隋煬帝在江都兵變遇害,是義寧二年(618年)三月,這個時候,李建成、李世民正率領十萬唐軍,在東征洛陽的路上。一個月后,四月份,唐軍東征洛陽結束,班師返回關中。就在李建成、李世民率領唐軍回師不久,隋煬帝被殺的消息,也很快傳到了長安。 本來,李淵攻克長安之后,就擁立代王楊侑為帝,遙尊遠在江都的隋煬帝為太上皇。按道理,隋煬帝此時已經不是皇帝了。可是,這畢竟是李淵私自的行為,隋煬帝還是名義上的皇帝。對于隋煬帝的遇害,李淵又是怎樣的反應呢?《資治通鑒》的記載,“唐王哭之慟”,李淵當場嚎啕大哭,一邊哭一邊說: 吾北面事人,失道不能救,敢忘哀乎! 李淵這話的意思是,我作為一個臣子,面向北來輔佐君王,主上無道,而我卻不能匡正。如今,先帝罹難江都,我怎么能不悲痛嗎?這話說得情真意切,儼然是一副隋室忠臣的樣子。關鍵,問題是,這話到底是不是真心呢?當然不是。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了,李淵這番話純粹就是做做樣子。 如果李淵真的忠心于隋室,那他當初又何必在太原起兵,而且還是他們李家全家造的反。李淵其實早就有改朝換代,化家為國的野心,只不過礙于隋煬帝當時還在。可是現在,隋煬帝死了,他的這種顧慮也就沒有了。因此,在得知隋煬帝的死訊后,李淵便加緊了取代隋室,稱帝建國的步伐。 形勢發展到這一步,李淵稱帝的條件已經成熟了。而且,李淵當時的實力,完全有資格稱帝建國。經歷了晉陽起兵、入主關中、西抗薛舉、東征洛陽等一系列重大的軍事行動,李淵此時已經擁兵數十萬,又因為他采取了許多穩定內部的措施,李氏集團頗得民心。史籍中是這樣記載李淵的勢力: 唐王既克長安,以書諭諸郡縣,于是東自商洛,南盡巴、蜀,郡縣長吏及盜賊渠帥、氐羌酋長,爭遣子弟入見請降,有司復書,日以百數。(《資治通鑒》) 這段文字的大致意思是,李淵攻克長安,進位唐王之后,便傳書至長安京畿周邊,以及其它地區的各郡縣,告訴當地割據勢力,自己已經占據長安。于是,東起商洛,南至巴蜀,各郡縣的行政長官、起義軍首領,包括少數民族的酋長,都相繼派出子弟、部屬,向李淵請降。有司部門,每天都要回復數以百計的信函、文扎。 所以,李淵已經具備了改朝換代,稱帝建國的雄厚實力。既然決定要取代隋朝,接下來就要開始實施自己的開國計劃。這個時候,李淵想到了一個兵不血刃的方式:受禪,逼迫傀儡皇帝楊侑主動禪讓皇位。 為什么會想到受禪呢?因為,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兩代,政權的更迭都是以這種方式完成的。比如,曹魏就是接受東漢禪讓、西晉接受曹魏禪讓、劉宋接受東晉禪讓、隋朝也是接受北周禪讓。如今,李淵的想法,自己也要接受隋朝的禪讓。 第(1/3)頁